姚化兵
(大同市華青建筑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300)
在當前的城市建設中,集約化原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城市建設原則之一,同時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建設原則,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其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整體的建設施工效率,同時還可以保證建筑設計的經濟效益。在實際的建筑設計中,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理應用土地資源;第二,合理應用水力資源;第三,合理應用能源資源。而在城市建設的初期階段,以上三種資源的利用在建筑設計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實際的建筑設計中,什么是土地集約化呢?那就是在建設施工過程中,相關的建筑設計人員需要首先結合實際的設計目標對土地進行分模塊考慮,然后進行后續的施工工作。例如,當設計施工工作人員在對城市建筑中的建筑物規模和立體占地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土地利用率進行全面化的考慮,并將土地的地上空間和地下空間進行結合,實現資源的合理配比。
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一般需要對管道和水管等進行鋪設,而在此施工的過程中,就需要從水資源利用集約化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考慮和分析。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水資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關的設計工作人員可以將廢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將其和廢水系統同時進行規劃,對節水使用設施進行合理的設計。通過此種方法,不僅可以實現整個城市建筑的水系統的整體化循環,這樣一來,工作人員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整體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的實現環保節能設計。而在城市建筑設計中,能源資源集約化的使用則是對上述兩個集約化使用科技化的手段進行展示,在設計城市建筑的過程中,應從環保節能的角度出發,使用現代化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從而有效的減少城市建筑的能源的消耗。
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地形廣闊,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質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因此,在進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相關的設計工作人員也需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對有關的設計工作進行考慮和分析,使用因地制宜的原則。首先,在城市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工作人員可以基于生態建設設計的角度出發,對目標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以及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而全面的考慮,保證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對自然環境和建筑之間的關系進行適當的調整,為后續城市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1]。與此同時,在進行城市建設設計工作的過程中,使用因地制宜原則并不只是單純的考慮目標區域的地形地貌,同時還需要將建筑設計和地區風貌進行有機結合,對太陽能以及風能等資源進行合理的應用,對整體的建筑設計效果進行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實際的建筑設計工作過程中,設計工作人員可以對自然采光的照射強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合理的應用,也可以建立相關的光能發電系統,加大對電力資源的供給,減少電力資源的消耗。除此之外,相關設計工作人員還可以結合地區的通風特征,對建筑的通風功能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提高建筑使用者的滿意程度;最后,在使用因地制宜原則的過程中,還應加大對綠色植物的使用力度。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進程中,隨著其它物種的不斷入侵,我國本地生物的生長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還需要多目標地區的生態進行了解和考慮,盡可能的使用本地區的植物種類。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量,同時還可以避免由于植被無法試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導致大量的資金被浪費。
無論是進行何種工作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而在城市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也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因此,在完成城市建筑設計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城市建筑設計進行驗收,保證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建筑的各項功能,為人們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因此,在城市建筑設計中,設計工作人員應將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計方案中進行合理的規劃。從城市建筑設計的角度進行考慮,在進行設計和建筑施工的過程中,首先設計工作人員需要對人類的實際需求進行全面的考慮和分析,保證居住的舒適感。但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快速的提升,而在此種情況下,人們對自身的居住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當前的城市建筑設計中,高層建筑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了主流的發展趨勢,生活逐漸壓抑,人們也更加向往綠色的居住環境。但是如何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就需要設計工作人員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將其和生態性建筑理念進行有效的結合,并在城市建筑設計中進行合理的應用和規劃,對整體的居住環境的舒適感進行提升。除此之外,在城市建筑設計中,對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合理的應用,還可以使人們能夠更好的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當前新的時代背景下,綠色節能環保成為了主流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也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當前的城市建設發展中,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建筑施工的項目和規模也在快速的增加,與此同時,建筑面積和綠地面積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人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存在著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等多種問題,而在此種情況下,綠色環保原則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2]。與此同時,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相關的建筑設計工作人員需要對城市所在的自然環境與建筑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的考慮和分析,對建筑設計區域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并將其和目標區域的自然地貌特征進行集合,對區域規劃內的植被等綠色植物進行合理的規劃,全面落實和貫徹綠色環保原則。與此同時,相關的設計工作人員還應考慮城市特色,將建筑和自然進行結合,實現城市建筑設計的綠色環保化發展。
舒適性是城市住宅建筑設計的重要因素,因為,住宅建筑的本質就是為人服務。因此,住宅建筑設計規劃中必須進行合理、有效地安排,確保住宅空間分布明確,各得其所,同時要保證各功能空間的相對私密性。對于住宅外部環境的布置,屬于居民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將居住舒適性的呈現出來,并將原有的生活理念融合到住宅設計中,從而使得居民變化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間,配合如一,做到安全寧靜,溫馨而利于交往。
可變性和多樣性是城市住宅建筑規劃設計中適應性的集中體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應出住宅設計的理念。可變性:依托住宅設計的多樣性和技術的可行性,通常以“戶”作為設計單位,根據現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著重規劃居住空間的靈活可變。因為,靈活可變性正好與當今城市冷冰冰的建筑形成極大反差,給人以溫馨的感覺。例如,在對于廚衛等的定型設計,就可以融入適應性元素,可在居室部分采用活動式隔斷靈活分隔,固定分戶墻和各種管道,也可采取取消分戶墻的方法進行設計;多樣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住宅建筑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因此,在城市住宅規劃設計中,賦予個性化的項目適合多種目標群體,不能將設計理念僅限于某單一項目,要不斷迎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更好地滿足日益多樣的市場需求,各取所需,設計布置一個溫馨而有個性的家。
生態平衡是是自然界的一種基本規律,建設環保性的生態住宅小區,能夠提供給人們更加優質的生存發展空間。生態住宅小區存在于自然生態平衡中,提供給人們的是一種接近自然的生態環境,兼具實用功能、環保、高科技含量和可持續發展等種種優勢。人們回歸自然離不開兩種情況,一是綠色環境,一是有水源環繞。生態住宅小區中,綠色是環保生態意識的代言,代表了崇尚自然環境的設計理念。所以,具備綠色和水才稱得上是生態住宅小區,才有美的觀感和環保的實用功能,才能使人們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進步和發展,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相關設計工作人員需要對新的設計理念和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分析和研究。與此同時,建筑設計工作人員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對自己的設計理念進行更新,對現今的科技經驗進行借鑒,對傳統的設計理念進行更新,不斷的推動建筑設計的科學化、智能化發展,深入探究生態建筑,落實城市建筑設計的節能環保。
在城市建筑設計中,相關的設計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而充分的考慮。在當前的城市建設發展中,城市建筑的污染愈加嚴重,而在此種情況下,設計工作人員需要對土地的實際占有面積和使用率進行分析和研究,使用可再生的循環材料。
在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設計工作人員在進行建筑設計工作的過程中,也應對智能化的手段進行合理的應用[3]。例如,設計工作人員可以使用智能化技術對建筑物的某些功能進行適當的調整。
綜上所述,在我國城市化快速建設的過程中,城市建筑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城市建筑設計中,合理應用城市建筑設計原則,例如:集約化原則、因地制宜原則以及環保節能等原則,能夠加強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