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雪
(廣西壯族自治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1)
近年來,百色市畜牧業蓬勃發展,肉類年產量達28萬噸,畜牧業年產值超65億元,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但動物傳染病和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大、任務重,需加快完善基層獸醫防疫體系建設[1]。原來的村級動物防疫隊伍普遍存在人員老化、組織松散、動物防疫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已不能滿足當前畜牧業發展和動物疫病防控形勢的需求。為此,百色市借著全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號召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契機,不斷創新思維,探索新路,強化村級動物防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推進獸醫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積累了不少經驗,形成了基于合作社為村級動物防疫隊伍管理新模式[2]。合作社為民辦組織,以動物防疫技術服務為主。
2014年,百色市首先在右江區陽圩鎮開展合作社建設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2015年右江區各鄉鎮逐步開展合作社建設工作,積累了先進經驗。2016年以來全市各縣(市、區)全面推進合作社建設,2018年田林縣、平果縣和樂業縣等縣整縣完成合作社建設。為加快全市合作社建設步伐,百色市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出臺了《百色市建立動物防疫合作社實施方案》,并先后在田林縣、平果縣和田陽縣三縣召開合作社建設現場會,總結、推廣合作社建設先進經驗和做法。到2019年,百色市所轄12個縣(市、區)的13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成立了合作社135個,所有的合作社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獲得《營業執照》。目前,百色市共有1143名村防疫員以合作社社員的身份參與村級動物防疫等工作。按業務主管部門的要求,合作社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轄區內的畜禽強制免疫工作,大大提高了動物防疫免疫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有效地解決了多年來動物防疫工作僅靠村級動物防疫員在轄區內各自開展防疫工作,防疫力量單薄,工作局面難以全面開展,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的實際難題,使動物防疫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實現了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雙達標。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抗體合格率均達到80%以上。
一是依法成立合作社,建立民主制度。在鄉鎮水產畜牧獸醫站的指導和監督下,由村防疫員推選合作社負責人,負責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理合作社工商注冊登記,并制定《合作社運行章程》《合作社管理辦法》等制度,采取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代表大會等方式共商合作社相關事宜,實現社務、財務全程公開。二是注重社員素質,規范入社程序。通過公開競聘、自愿入社等方式從村防疫員和具備規定條件的其他人員中優選合作社社員,以制度來明晰入社程序,明確社員身份、職責和權力。三是實行自主管理,嚴格按勞分配。合作社實行民辦、自主經營,社員收入采取補助與績效并行,多勞多得、優勞優酬。
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每年分別與轄區合作社簽訂《村級動物防疫技術服務購買合同》,購買動物防疫等技術服務。購買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負責轄區散養動物的免疫和建立養殖檔案、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疫情監測報告、重大動物疫情的防控和撲滅工作,協助動物防疫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畜禽產地檢疫、畜產品安全監管、以及規模養殖場動物防疫工作的監督和指導。
政府購買動物防疫技術服務的資金主要由縣級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補助和中央、自治區級動物強制免疫補助等方面整合而成。每半年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工作組對合作社履行合同的情況進行檢查評估驗收,通過檢查畜禽免疫數量和密度、檢測畜禽免疫抗體水平以及檢閱畜禽免疫工作臺賬等對合作社的工作業績進行綜合考核評分,并根據綜合考核評分結果按合同規定向合作社支付服務費用,合作社則按每位社員的工作情況向社員支付勞動報酬。
政府除購買動物防疫服務之外,還積極支持合作社創辦飼料獸藥經營企業,開辦畜牧獸醫技術咨詢服務部,為養殖場戶提供畜禽診斷、治療、良種推廣、閹割以及非國家強制免疫病種的免疫注射等有償服務。合作社通過多渠道創收,增加合作社及社員收入,筑牢合作社根基。
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定期與不定期舉辦合作社社員動物防疫知識等業務培訓,強化社員業務素質的提升。除每年春、秋兩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前召開動員部署、業務培訓會和舉辦相關業務專題培訓班外,還通過舉辦動物防疫技術實操競賽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全面提高村級防疫隊伍的綜合業務素質和實操能力
通過建立合作社,政府購買動物防疫服務,由合作社具體組織實施轄區內的畜禽強制免疫、動物產地檢疫協檢、農村散養戶免疫檔案的建立以及畜禽養殖動態信息的收集等工作。改變了原來由鄉鎮獸醫站負責組織實施的管理模式,減輕鄉鎮獸醫站工作壓力,鄉鎮獸醫站工作人員可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履行動物防疫監督管理、基層動物防疫技術指導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變了原來各村防疫員單打獨干的被動局面,形成了由合作社統一安排,組成多個小組,小組成員共同逐戶、逐屯、逐村開展免疫等工作的新局面,有利于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和質量。
成立合作社后,村防疫員由1416名減少到1143名,并成為合作社社員。在防疫區域不變,防疫經費總額不變的情況下,每個防疫人員每年的勞動報酬均有提高,再通過合作社拓展其它畜牧獸醫服務項目創收,防疫人員的收入大幅增加,極大增強了防疫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村級防疫隊伍得到進一步穩固。
合作社社員是通過培訓、考核、擇優入社的防疫人員,整體素質較高。社員在開展動物防疫活動時實行“標準、計劃、著裝、免疫”四統一,改變了以往懶、散、亂現象。同時社員在工作中還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學習,有效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彰顯了基層防疫隊伍公眾新形象,防疫隊伍在群眾中的威信得到進一步提升。
合作社成立前,村防疫員的補助經費由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直接支付給每位防疫員,不利于防疫經費管理。實行政府向合作社購買獸醫社會化服務后,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按合作社履行合同情況將購買動物防疫經費撥付到合作社銀行對公帳號,合作社根據《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管理辦法》等規定,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再發放給每位社員工作報酬,規范了防疫經費的使用和管理。
隨著合作社的不斷運行,在工作清理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創新改進。
目前合作社的隊員主要還是從原有的村防疫員中優選,年齡結構40歲段的少數,50歲段的多數,20~30歲段的很少,隊伍缺乏朝氣與活力。
剛成立的防疫隊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專業技術還比較生疏,不能獨擋一面,比如開展春秋兩季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強制免疫工作時就需要跟隨專業能力強的社員學習,這就一定程度降低了效率。
合作社成立之初因各種經費的限制,防疫裝備還是簡單的檢疫刀具、防疫冷藏包,一輛摩托車為交通工具。沒有先進的疫病診斷試劑、生物制品儲存條件等設備。
在嚴格優勝劣汰的選擇制同時,要擴大防疫合作社隊員選擇的來源,從更年輕的、更高學歷的畢業生中選擇,專業不限于畜牧業,善于管理隊伍及掌握生化檢測精密儀器的人才也是需要的。
通過邀請專家授課、實戰化競賽、組織合作社到業績優秀鄉、縣參觀學習,有效提高合作社“作戰”水平,提高合作社隊友整體技術能力。
通過引進企業、增加投資、鼓勵合作社擴大業務范圍等優配合作社隊伍裝備,爭取逐年增加防疫工作經費,更新防疫技術裝備,更好服務于畜禽業的發展。
合作社加強與大型養殖、投入品生產經營企業合作,充分利用他們的獸醫技術力量,增強區域內動物疫病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