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國勤
綠色農業發展,是指在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產品安全、經濟有效、社會和諧、系統穩定”。從這一角度來說,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主要有五種技術。
綠色培肥技術。要盡量減少化肥施用量,做到“節肥”。一是要改進化肥施用的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計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流失量和降低損失率;二是多施用有機肥,用有機肥替代化肥;三是種植紫云英等各種綠肥作物,實行綠肥還田;四是種植豆科作物,通過生物固氮增加農田土壤氮素含量;五是施用沼液、沼渣肥田等。
綠色防控技術。用綠色、生態的辦法防治農作物病蟲草害,從而可少用甚至不用農藥,既經濟又環保。如實行稻田養蛙、稻田養鴨,推廣稻漁綜合種養,可起到生物防除病蟲草害的目的;在長年種植水稻的田塊實行水旱輪作,在稻田田埂四周種植香根草,以及采取燈光誘殺害蟲等技術和方法,均可有效防控水稻病蟲草害,實現水稻穩產、高產,同時又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綠色修復技術。我國各地已有相當部分農田出現退化現象,特別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已對農業綠色發展產生嚴重危害。應采取以下綠色修復技術:一是將已污染、退化的稻田進行休耕,讓其休養生息;二是改種非食用作物(植物),如綠肥、高粱(能源高粱,非食用)等;三是采取積極的修復措施,如實行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施用修復劑、種植修復植物等,從而實現“綠色修復、安全利用”。
綠色利用技術。對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綠色利用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一是對耕地資源的充分利用、綠色利用。二是對農業“副產物”的充分利用、綠色利用。如利用作物秸稈資源做飼料、基料、肥料等。三是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充分利用、綠色利用。從生態學原理出發和綠色發展的視角來說,世界上沒有“廢棄物”,所謂的“廢棄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或“未被利用的”資源。
綠色覆蓋技術。農業綠色發展,增綠、擴綠、添綠是前提。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冬閑田“增綠”,應將南方冬閑稻田披上“綠裝”——種植紫云英、油菜、大麥、小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及各種冬季蔬菜等,對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十分有利;二是田埂“擴綠”,將占耕地面積約8%~10%的田埂(田塍)利用起來,種上豆類及各種蔬菜等,既可提高綠色覆蓋率,又可增加農業產出,提高農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道路和鄉村周邊“添綠”。這對改善農業農村整體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總之,實現綜合配套、協調發展,須將上述五種技術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可生產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這正是檢驗和衡量農業綠色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之舉。
可以說,要生產綠色產品、實現綠色供給,必須從實現農業生產初期(前期)的綠色產地環境開始,到最終綠色消費,要全過程、所有環節都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