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分篇解讀(中)"/>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吳 俊
“文學的個人史”《朝花夕拾》,各篇連貫而又跳躍,情感飽滿也各成意趣,行文風格既有統一筆觸但更趨多樣宛轉。從中似乎能夠看出作者不同階段的人生起伏,還有生命史上不可抹去的深刻留痕。隨意一篇都能讀作第一篇。文學的審美激發出了浮想聯翩的遐思,竟不免會使你有點兒癡迷了。
在《朝花夕拾》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作品的筆調情緒和一般主觀方面,顯出了少有的平和。不再劍拔弩張,怒目圓睜,也少見了懟天懟地懟人的論辯指向和激情表露,雖說少數仍有那么一些順勢而為的諷刺會“習慣性”地流露出來。有情而含蓄內斂,這是我的基本閱讀感受。
作為一篇相對常態風格的個人回憶散文,記敘性的內容構成了作品的主要部分;童真、童蒙、童趣寫得生動靈現,特別可以見出作者的主觀傾向,他的對于自己童年生活的那一點點溫情、美好的記憶。他想抓住這些已經遠逝了的人生快樂,但也不至于暴露出太過分的激動心情。有所節制,也沒忘記現在,所以難得的平和中又有看似隨意的戲謔,曲折的暗喻,甚至少有痕跡的諷刺。這也就是魯迅的文風文筆特有的修辭藝術功夫了。
先說的是百草園?!拔壹摇钡陌俨輬@早已易主,記憶中里面“只有一些野草”。但它卻是“我”的童年樂園。這第一段有點令人勾起了對魯迅小說《故鄉》的回味了,只是這篇的感情表露相對平和,只隱隱流露出家族衰敗的哀傷之情。而且行文中的戲謔之筆也多少會沖淡一點這種隱隱的哀情?!豆枢l》的感情程度和表達題旨相比都要明顯深厚多了。
其次是體現了魯迅遣詞造句的一種特別修辭手法,用貌似矛盾的用語來增強、突出文學敘述的表達效果。因為最后一次見過百草園也在七八年前了,所以“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的記憶就顯得很有些奇妙之意了。“似乎”和“確鑿”,兩者連用是很矛盾的,但它對于強調記憶的主觀性真實程度的表達,則有著相當強烈襯托的藝術修辭作用。這個細節也和整部《朝花夕拾》的創作性回憶文體相呼應。這在作品集的《小引》里就有預設和說明了。魯迅使用這一手段并非個別。百草園衰敗如此,為何又會是“我”的樂園?參差對照才能更見敘事的起轉和文氣的奇崛,所謂樂園的引人入勝就跟著順勢而出了。這段連貫的行文蘊含有作者渾然天成的匠心技巧。
百草園是童蒙稚子的“我”的樂園,無限趣味在其中。這不多說,一讀便知。百草園里有蛇,這也容易使人理解。不過,作品是用專門的方式特意提到了蛇,蛇在敘述中就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由此轉接引出下文,這是形式上的寫作技巧;二是由此進一步打開敘述的空間和連帶的想象,這就更多藝術審美旨趣方面的揣摩了?!拔摇痹跇穲@里的玩耍,經由赤練蛇轉成了美女蛇的故事。這一來,驚心動魄的效果更勝于可能是實際的赤練蛇的可怕了。文脈之自然順暢顯出了作者行文創作的老辣手段,且幾乎不露痕跡。
美女蛇的故事是聽長媽媽說的,長媽媽出現在了《朝花夕拾》的多篇作品中,有意無意充當了一個聯線全篇的人物,但她又是一個多處跑龍套的人物,除了那篇《阿長與〈山海經〉》。給人感覺作者確實是貼著真實的人物在講述著自己的回憶故事,撲朔迷離間也是難辨真偽。但這個美女蛇的故事真的很合長媽媽的口吻,我看著也都信了。所以,我也特別看重、留意了作者聽了故事后的結論,應該是別有深意、另有所指的。就是這幾句話: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
我想,魯迅寫下這些話,一定是有他的弦外之音,或有他的實際刺激的吧。只是在這一篇里,他決定采取了相對含蓄、隱忍的態度和表達方式。何必每句話都來說破呢。
冬季雪天的百草園,可以捕鳥。這是尤其有趣的事。并且,捕鳥還引出了作者童年相關的另一個重要人物,那便是“閏土的父親”。閏土則是我們熟知的《故鄉》里的主人公。和閏土相比,“我”該是富家子,少年的玩伴就伴隨著人性和階級性的糾纏;長大以后,“我”已經成為新文化的知識者,閏土則重復著“閏土的父親”的人生,雙方對視的目光已然陌生,或者說彼此成了“陌生的熟人”吧。這對于歸鄉的“我”,其實也是一種現實生活給予的迎頭一擊。最柔軟的夢幻世界被打碎了,不經意間所遭遇到的挫敗乃至創傷感恐怕要更加深入侵蝕到“我”的心底。但訴說無門。說到底,“我”也沒有學會“閏土的父親”教“我”的捕鳥方法。只是童年的玩伴和記憶是如此深刻,寫作者總會找到機會將這一切心底的郁積傾吐出來。那畢竟也是自己的生命凝練。所以,不要忽視長媽媽、閏土和他的父親還有水生,這些人物經驗對于作者創作《朝花夕拾》的心理推動作用及其隱秘的重要性。
寫完了百草園,就進入了三味書屋。作品是用了一句相當不滿和疑惑的口氣,突兀反成自然地完成了敘述的轉折。“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進書塾好像是對作者童年的一種懲罰。這和《五猖會》里父親命令“我”背書的情形相似?!拔摇碑斎徊粷M、腹誹,但也無可奈何?;貞浲甑膶懽鳎@時就有點像是在報復專制家長過往的威權霸凌了。從此,“我”將失去了“我的樂園”。“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但語調也并不激烈。
好在童年并未在書塾里徹底結束,三味書屋并非失樂園,另一種童年生活在書塾里開始了。就是讀書的童年。這是和百草園不同的童年。顯然,魯迅對于書塾情形的描寫不同于其他很多人的攻擊姿態。溫情仍然蕩漾在寫作者的回憶情緒中,其中有童年生活體驗的真實況味。于是,壽鏡吾先生的可愛形象留在了文學史上。
我們從這樣的描述中能體會到作者對于“先生”的親切感: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虚g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筆鋒就此順勢一轉,頑童心態就出來了?!拔摇币蛄藮|方朔的淵博之名,竟問起了先生一個名為“怪哉”的蟲子來了,但好像是觸怒了先生。也許,“我”的無知或好學,竟有了一點搗蛋或挑釁的意味?先生“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因此又體會到了一點人生經驗,看來卻是有點兒魯迅的暗諷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絕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怪哉”蟲名原出《太平廣記》里的《東方朔傳》。傳說漢武帝道遇奇怪小蟲,五官俱全。不識其為何物,遂問博學多才的東方朔。后者答,此蟲名為怪哉,乃憤怨之氣所結而生,意在不滿、控訴秦政的暴虐無道、民不聊生。這本也是借題發揮的小說家言,故而托諸東方朔的故事。這里真的不太清楚魯迅這樣寫有什么具體的深意,看上去有所指,實際卻也道不明白,不敢落實。不過至少,一個童年少年對于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卻是實實在在的了。
先生很和藹,“我”又找到了自己的樂園,“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園子雖小,但同樣也是樂園。童稚之心實在是很容易滿足的,只是玩興常常會被先生催促讀書的叫聲所打斷。三味書屋是讀書的地方,你不是來玩耍的,但是小孩們卻是到哪里都是玩。這篇寫園子的作品,魯迅就是在寫孩童的玩耍玩興而已。讀書很無趣,先生頗可愛。讀書得意時,“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苯o人一種無比的享受愜意感。這也是孩童眼里的先生可愛好玩處。
如此可愛好玩的先生,讀書入迷時也就成了我們的快樂時光?!跋壬x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彪m然不能到園子里玩耍了,但“我”的繡像卻也有暇大獲成功。魯迅成年后的美術和藝術事業,有據可考的起點,應該就在三味書屋。壽鏡吾先生沒有教他藝術,但給了他一個發展藝術趣味的機會和空間,“我”的玩趣成就了“我”的藝術。正是有了這些玩耍的機會和記憶,童年的書塾讀書生涯才會如此不失有趣和美好吧。
作品結尾了,魯迅彷佛不甘地又露出了他的尖銳性。童年私塾里的繡像,后來“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這位同窗聽說現在“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呵呵,我似乎依稀看到了魯迅“不懷好意”的微笑,他對于所謂紳士的攻擊,正是這一時期的文章聚焦點。言外之意的順手一擊,活顯出了魯迅的辛辣文風和戰斗個性。
童年隨風而逝。繡像“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貌似回歸了記憶中的童年或故事,實際恐怕是對于童年的告別。不管怎樣,“我”再也回不去“我”的樂園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只在回憶里,“我”的樂園早已經消失了,有著些微的惆悵。這種情緒在魯迅作品中應該也是不多見的,他不常甘于陷于哀傷。
《父親的病》直接寫出了《五猖會》里的陰戾、威權父親的生命末路,連帶有“我”的人倫之痛。作品中諸多文字透出了身為人子的強抑之隱痛、難言之衷曲,有時平靜得也實在是因為難以直接面對。
父親的病就和治病及醫生有關。作品大半篇幅是在寫庸醫之惡,不吝細節。近結尾時,轉而白描出直面父親之死的悲痛,和更深一層的人倫之思。文字間的緊張感使人讀后久久不能釋懷。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父親的,并且,都會面對父親之死吧。
有時,情緒太強烈了,表現出來的樣子卻會走向反面。作品開頭的筆調好像很是輕松。用幽默調侃、近乎冷嘲的敘事筆調寫活了庸醫斂財害命之惡,正呼應了《吶喊》“自序”中的那句頗有點爭議的名言:“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钡@一篇的主體是作家講故事,講自家的遭遇,和親生父親為庸醫所害之死?!秴群啊纷孕虻募嵑捅酒睦涑?,溫涼有差,文體互別,敘述修辭的方式各呈其趣。就文學性的力度而言,冷嘲甚或在激憤之上?!陡赣H的病》更能使人產生切膚同情的人心共感。
斂財害命的庸醫和“我”直接有關,“我曾經和這名醫周旋過兩整年,因為他隔日一回,來診我的父親的病。”從行文上看,“名醫的故事”主人公實有其人,故事的可能之虛因為有了與“我”的真實聯系,變成了一種邏輯真實,同時又和本文主題的“父親的病”直接掛上了鉤,完成了行文敘事的可信銜接。此后,則名醫之為庸醫的事跡就不再是故事,而成為“我”生活中的現實版,“我”的切身經驗。作者對于名醫庸醫的切膚之痛、之恨,就根源于自身實際的生活經驗。
用“藥引”之難寫庸醫之嘴臉,是本文的一大敘事手法。其中又略分兩層,除“藥引”本身難尋外,還有一層是暗諷了庸醫的陰險斂財術?!翱墒钦f也奇怪,大約后來總沒有購求不到的?!绷硪晃幻t也一樣,“因為他一張藥方上,總兼有一種特別的丸散和一種奇特的藥引”。并且,“這一種神藥,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離我家就有五里……陳蓮河先生開方之后,就懇切詳細地給我們說明。”魯迅故家的敗落,從小康之家而墮入了困頓,自身也淪為破落戶子弟,究其經濟原因,應該也有庸醫斂財侵害的巧取與騙奪。由此可以再次體認到魯迅之恨中醫的隱私之痛所在。
一旦醫治無效,庸醫的慣伎便是設法推諉,便于自己全身而退。最大的推諉借口就是歸之于“命”了。所謂“醫能醫病,不能醫命……這也許是前世的事”。再神奇的藥引,也管不了前世。中國人的問題也就到“命”為止——謂之認命。就此可以解釋一切,解決一切。從“父親的病”到中國人的“命”,魯迅的筆觸就從自家故事深入到了歷史文化的黑暗病灶,傳統批判和思想啟蒙的姿態怦然而出。父親病死在舊時代,“舊事重提”則是新文化的產物,魯迅的鮮明立場表現得非常充分。本篇主旨并不盡在悼念父親。
“敗鼓皮丸”是名醫陳蓮河開出的“一種特別的丸藥”。本來就是針對所謂“醫者意也”之類的說法,用科學方法予以深究當然無妨,魯迅本也就可以只是暗諷一下而已。但他順筆就聯到了歷史文化批判的層面,立意站位顯然表現出了一種新時代文明價值觀的思想色彩。
清朝的剛毅因為憎恨“洋鬼子”,預備打他們,練了些兵稱作“虎神營”,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這道理。
這就像是乞靈于符咒退敵一樣,自欺而欺人,最終只能是自食惡果,文化破產,國家敗亡。魯迅是把中醫的某些騙術視為傳統文化中的頑劣愚昧糟粕,愚弄國人數百千年,成為國民意識劣根性的頑疾積淀,而今必須猛喝喚醒、力除盡凈才行。他的所有寫作都有意識融入了思想革命的主旋律。后文寫得更加分明了:
……無論什么,都只能由軒轅岐伯的嫡派門徒包辦。軒轅時候是巫醫不分的,所以直到現在,他的門徒就還見鬼,而且覺得“舌乃心之靈苗”。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
讀到這些文字,在思想層面,當然可說作品是在明諷中醫的荒誕,實刺傳統的愚昧,顯見開啟民智、倡導科學的必要性。同時在情感的表達上,從中也能深切體會到魯迅個人的悲憤之情。父親的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人的“命”的象征。悲憤于父親的遭遇,尚屬個人人倫情感;悲憫于國人的苦難,則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的覺醒與擔當。本文的思想立意顯然要遠高于對個別極端的庸醫表現(騙術)的抨擊與批判的動機。
父親的病終于無力回天,甚至藥石不進了。醫生束手告退,但作品的行文卻又進了一步:
從此我便不再和陳蓮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時看見他坐在三名轎夫的快轎里飛一般抬過;聽說他現在還康健,一面行醫,一面還做中醫什么學報,正在和只長于外科的西醫奮斗哩。
從魯迅對陳蓮河近狀的描寫里,可見社會的停滯少有改觀,庸醫的市場仍然廣闊,而且還可能有進一步的惡化。魯迅年輕時信奉的進化論,也許時時要被經驗到的人心和社會的“退化”而打破。行文里最后那個語氣詞“哩”,則貫穿加強了這一段描述中對于庸醫情狀的諷刺和冷嘲口吻。
由陳蓮河又說到西醫了。自然順接而下,下文就是作者對于西醫——現代醫學、現代思想的態度了。
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點不同。……我的一位教醫學的先生卻教給我醫生的職務道: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先生自然是西醫。
這當然講的是現代醫學和醫生的人道及職業的倫理。以此和中醫、中國傳統思想形成對照。偏向于文明觀念表達的大道理。但也并非就是簡單、表面化的中西醫學的優劣比較,實質應該是新舊醫學、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矇昧文化和科學文明之間的價值觀區別。在新文化啟蒙洗禮之后,文化文明的價值立場表達在很多時候難免既鮮明又極端。魯迅對于中西醫學的態度是一個突出顯例,他的思想目的主要聚焦于對傳統倫理的文明批判。所以,作品緊接著的下段立即就寫出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和中國式人倫考驗。
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我有時竟至于電光一閃似的想到:“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绷⒖逃X得這思想就不該,就是犯了罪;但同時又覺得這思想實在是正當的,我很愛我的父親。便是現在,也還是這樣想。
不可謂魯迅不大膽,簡直是膽大到了大不諱的程度。但有了前文的“西醫”思想的鋪墊,這里才能見出“我很愛我的父親”一語之深沉和凝重的真義。中國傳統視作為“大不孝”的“思想犯罪”,從現代觀念而言,則“實在是正當的”。魯迅有過專業學醫的早期求學經歷,現代醫學、人道主義的精神灌注在了他的人性關懷之中,也滲透進了他的人倫情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表現意識中。作為他所對照的反動面,無疑都是中國傳統舊倫理。父親的病、父親之死,成為新舊倫理道德的一場大考驗,也是做為人子的魯迅發出自己心聲的一次痛徹吶喊。
這就能明白作品此后至尾用對話白描出了父親臨終的悲慘,和“我”的悲憤與自責。這一段落中,出場了一位衍太太。這位衍太太在魯迅的作品里并不是一個遭到激烈、直接貶斥的對象,但在“我”的記憶和主觀情感中,她顯然就是一個終落貶義的反面人物,下篇《瑣記》一文開首就是她的登場。父親病而將死之際,衍太太來了。“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教導我們如何給將死之人送行,并無可厚非。但她催促著“我”對著即將咽氣的父親連聲大叫,卻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創傷。在作者的記憶里,自己當時不能違拗衍太太的催逼,她是按照“禮節”要求做的,但“很愛我的父親”的“我”,心里卻以為不該打擾將死的父親臨終時的平靜。然而,“我”還是不得不大聲地叫喚著父親,這是“禮節”的催逼和壓迫。魯迅用了三個驚嘆號來描述自己當時的叫聲:“父親!??!父親!!!”多少年后,魯迅再次聽到自己的這叫聲,假如我們也能聽到他的叫聲,其中自責的悲憤和慘烈的含義,恐怕要遠過喪父之痛的哀情吧。因為“我”分明看到:
他(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佛有一些苦痛。
……
“什么呢?……不要嚷?!弧!彼偷偷卣f,又較急地喘著氣,好一會,這才復了原狀,平靜下去了。
“父親?。。 蔽疫€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氣。
即便是在記憶里,魯迅想必也不會把自己打擾父親臨死平靜的過錯,單純地算在衍太太的頭上。衍太太不過是個有著“平庸之惡”的俗人,也就是魯迅筆下一再提到的“庸眾”,她在《瑣記》里還有種種不道德、極惡劣的品行,但在這里,她只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只能是“我”承擔著自責的重壓。不經意間,我們不能忽略了魯迅的行文和思想的修辭術多在偶然中體現出渾然天成、恰到好處的意趣。
從作品開頭的名醫和陳蓮河之輩,也許吧,衍太太的“禮節”就像是中醫術,她和陳蓮河不過大同而小異,更像是個堪比江湖醫術的禮教名醫。禮教殺人一如庸醫殺人,都是在以救人的名義和善良的理由,高尚而公然地施行著不義而無恥的勾當。這正是魯迅痛徹心肺的同時,一定想要曲筆表達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內涵。衍太太并不是父親臨死之際偶然出現和登場的;她只是另一個庸醫罷了。
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這主要已經不在譴責衍太太的誤人造孽,而是作者的自省和自我的審判了。衍太太之流以傳統人倫為名,施行的其實是反人道之實。陳蓮河之輩也不過是昭然若揭的行騙庸醫而已。但“我”的“最大的錯處”卻在于因襲和屈從了禮教之惡的“原罪”?!拔摇北欢Y教所害,但“我”也在用禮教害人,并且,加害到的還是自己的父親。說到底,“我”和陳蓮河、衍太太們都有著文化血緣的相通性。正所謂“我是吃人者的兄弟”(《狂人日記》)。只是“我”后來成了“鐵屋”里覺醒且發出了吶喊之聲的那個“狂人”。作為一個覺醒者,“我”將承擔啟蒙和犧牲的使命。啟蒙就從這“原罪”的挖掘和自我的審判開始。魯迅文學的偉大境界和人格力量就體現在此。他最終的覺悟是把自己放在了啟蒙者自覺到的犧牲者的歷史位置上了。
《父親的病》的題旨可謂幽遠而深邃。貌似簡單、顯豁的結尾,實則蘊含著無比沉痛和深刻的思考內涵,內外兩面都啟人無限的省察與深思。
《瑣記》內容如題之義,看去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瑣屑之事、之感,拉雜寫來,好像并無深奧暗語、微言大義。實則細察審度便見草蛇灰線隱約其中,字里行間綿延著情感生命的脈絡;那些零碎、跳躍的斷片,連貫著人生的成長和探索的過程。可以說,本篇也算是魯迅對自己青少年生活和成長記憶的一種簡略版繪圖——生長于老舊中國的一個傳統世家子弟,如何在生活的磨礪、時代的沖擊、世界的大勢中,終于告別舊邦、投身新生的生命軌跡。我們可以把這篇《瑣記》讀作是魯迅文學敘事中的青春成長散文。
“瑣記”行文始于衍太太,恰如其分。在上一篇《父親的病》里,作者已經簡略交代過,衍太太“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對其人物描寫刻畫雖不正面,卻也不算明顯直白的貶斥。略含諷刺,不懟個人道德形象。人物褒貶之義,也可大致放過而不刻意追究。作者著眼扼要在大處,即對于所謂“禮節”的非人性、非人道的倫理批判。但在《瑣記》里,一出場就以反語寫出了人物之惡,褒貶情感顯豁分明,而且作者的刻意反諷修辭也張揚得格外明顯,甚至還有點夸張了?!八龑ψ约旱膬鹤与m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有點使人愕然吧?下句就給出了緣由,“無論鬧出什么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原來如此,成人(衍太太)的居心叵測就此成為一種敘事的懸念。相映之下,孩童的天真爛漫就變得很危險了,無形中就會失足落進受害的坑里去了。因為衍太太的“好”,使得“我們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殊不知,“我們”其實就身處險境中了。
魯迅用了漫畫式的隨意幾例,把衍太太的偽善面目暴露得昭然若揭、形神畢現。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刻畫,幾乎都在不經意間的聊聊筆觸中。比如,“和藹地笑著”蠱惑誘騙小孩們冬天比賽吃冰,用春宮畫調笑侮辱小孩,兩面三刀假充好人,小恩小惠拉攏小孩,諸如此類??词瞧匠5某扇酥異?,戕害的卻是孩童的是非觀念。因為,“雖然如此,孩子們總還喜歡到她那里去?!边@就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的真假善惡兩幅面孔了。
而且很快,這種平庸之惡就使“我”深陷進了莫名的罪惡感中了?!案赣H故去之后,我也還常到她家里去?!倍?,“我”也似乎有點長大了,不再和小孩們玩耍,“卻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談閑天”。這樣,生活的話題、家庭的日常、經濟的困窘之類,自然成為“談閑天”的內容。想不到“精通禮節”的衍太太竟然會露骨地教唆“我”去偷取、偷賣母親和家里的東西,名義上還是為了“我”的利益。這顯然有違“我”的道德觀,“這些話我聽去似乎很異樣,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
這里,魯迅寫得很有分寸感。雖然讀者不難看出衍太太的教唆之惡,但對故事中的“我”來說,畢竟尚未成人,是非判斷上還很難形成明確的惡感。所以行文中只是很有保留地寫出了一點心理不適和行為變化,并無深究。這其實也是魯迅敘事藝術中的一種自覺技巧運用——在作品(人物)敘述中,作者立場的有效節制。
但這也就有了緊跟著的后續情節高潮。一方面是衍太太的教唆產生了暗示性的心理后果,“有時又真想去打開大廚,細細地尋一尋”,另一方面是更加嚴重的社會輿論惡果,即“流言”?!斞刚f過,自己一生為流言所傷?;蚓推鹪从诖恕?/p>
大約此后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里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貍尾巴來,但那時太年青,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彷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這段話可謂痛徹心底?!傲餮浴睂︳斞傅乃枷牒腿松臎_擊力度及災變式后果,也許并不亞于兄弟決裂、或進化論的“轟毀”吧。此前,魯迅的最直接的社會認知經驗之痛,應該要算是祖父科場案所引發的一連串遭遇了吧。相比于狂風暴雨的經驗,類似衍太太和流言之惡的日常生活細節傷害,一般會被人所忽略其中的重要性或敏感性。但,當事人自己的心里是體驗、知道得很清楚的。這種切身經驗和切膚之痛,會影響、甚至會主導了當事人的生活和生命的軌跡。所謂人生早期經驗的重要性乃至決定性,正在于此。而流言也就此成為魯迅一生認知社會、判斷他人、洞悉人心的一個特殊媒介和標志,有時也更像是一個概念、符號或象征,寄托、凝聚著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的含義。
好。那么,走罷!
讀到這一句,我是有點吃驚的。因為從敘事流程看,魯迅是把“走異路,逃異地”的人生轉軌原因,歸結到了衍太太之流的日常生活流言傷害,而非一般(愿意或傾向于)理解的重大社會歷史、或人生家庭事件等的顯著、特定原因。似乎是有點兒小題大做了。這會是一種刻意的敘述策略嗎?
或許此刻我們應該再度回顧一下這篇作品的題目《瑣記》的意味了。瑣記所記,字義表面看是生活之瑣碎,內里應更在瑣碎中的意味涵義。如果沒有言微旨遠的深意隱義,瑣碎所記也就毫無意義,《瑣記》之作就無必要。故而,瑣記之瑣碎當然是一種手段或形式,是一種敘事的文體內容的特色形式構成,彰顯出的既是瑣碎之生活相或社會世相,同時也就是瑣碎所蘊涵的內在真實性和廣義象征性——日常生活既是作者人生的真相,其中也積淀了人生成長的決定性動力和精神性根源。所有社會化的因素只有匯入個人的生活和生命之中才能形成、產生出真實的作用。瑣碎歷煉而成真金。在此意義上,《瑣記》可說是一篇四兩撥千斤的作品。有如這一句簡單且干脆的話:“好。那么,走罷!”沒有也不需要宏大敘事,這是生活(合力)的瑣碎產生的宿命般結果。
于是,我們也就切近理解了作者其后的說明: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偟脤e一類人們去,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
這些話說得太決絕了?,嵥樯畹捏w驗中,誕生和升華成的是反向的、精神性的意志和力量。魯迅筆下尋找“新的人”“真的人”“覺醒的人”的主題開始出現了。所謂別一類人、“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甚至“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的人,這便是真正的思想革命者的(精神和人格)形象了。隱隱約約這也浮現出了日后魯迅在日本心儀的“摩羅詩人”“精神界戰士”(《摩羅詩力說》)的形象了。
現在,“走”“尋”的方向和對象,首先是新的知識世界。魯迅在瑣記的生活后,終于覺悟而踏上了求學新知、進而從古老中國傳統到嶄新世界未來的啟蒙人生之路。
作品里沒有“高大上”的概念說教,只是沿著《瑣記》的連續筆法和自然脈絡,繼續“瑣碎”地伸展開去。甚至還不乏輕松幽默之筆。城里被笑罵的新學堂,只因為教授了“洋文和算學”,就成為“眾矢之的”。這個例子看是隨意,實則反映了作品的敘事轉向和主題呈現——透露出了《瑣記》的主題指向在于:“我”在舊世界看到了新事物新希望,這使“我”能夠以求學新知識的方式逃離舊世界,也就是開啟了“我”的人生新時代。青春成長的精神敘事和思想啟蒙就此成為這篇作品的顯豁主題。但在寫法上,瑣記依然。只是和對待流言的態度一樣,對阻礙維新變革的傳統守舊派,魯迅也予以了連貫當下現象的針砭:“大概也和現今的國粹保存大家的議論差不多?!睍r代變局、革新大勢當前,對于螳臂擋車的守舊之流,魯迅其實是語含輕蔑的。
宏觀一點看,魯迅遭遇和面臨的是中國千年之變局中的傳統浴火新生時刻,在此重大歷史轉型關頭,他必須憑借自己的眼光和胸襟做出決定性的方向和道路抉擇。就此而言,《瑣記》的日常敘事實實在在地指向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宏大主題。而就個體或知識階層而言,一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更新也在此過程中完成——魯迅邁出了從一個士大夫破落戶子弟走向現代啟蒙知識分子的第一步。中國現代新文化旗手和巨人的身份標志也在此刻留下了歷史的烙印。
魯迅的第一站是南京。原因他也說得很分明:
……我對于這中西學堂,卻也不滿足,因為那里面只教漢文,算學,英文和法文。功課較為別致的,還有杭州的求是書院,然而學費貴。
無須學費的學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
進了南京的新學校,魯迅的期待當然也并未得到完全的滿足。從作品對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的描述來看,新瓶裝舊酒、新學堂舊人格、表新里舊的色彩相當明顯,魯迅對此的不滿是很顯然的。而且,筆觸之間仍時時關聯到了當下的弊端,指向現實的暗諷之意會時常流露出來。比如“螃蟹式的名公巨卿”“挺然翹然”“做學生總得自己小心些”“烏煙瘴氣”“正人君子”“名士”等,都有作者親歷的真實出處。既如此不滿,那就干脆換一個學校,魯迅進的南京第二所學校是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這次總算有了“都非常新鮮”的體驗和感覺。不僅課業換新了,學校主要領導也新任了一位“維新派”大人物,魯迅筆下出現了一段后來很有名的情景:
……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
脫身故家舊風俗的魯迅終于置身在時代大潮的新風氣中了?!翱葱聲娘L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薄率澜缇痛嗽隰斞秆矍罢嬲娲蜷_了。如果說真有所謂世界觀的話,那么,物理、實在、感性和思想、精神、理性的多重、多層面的世界觀、價值觀內涵,就伴隨著《天演論》啟蒙的科學觀和進化論,在魯迅心里扎下了根。思想一經啟蒙,人生的境界隨之巨變。從此,魯迅眼里所見就不再只是舊世界舊傳統的羈絆了。過往的衍太太們又何必論哉?!氨炯依陷叀钡慕逃栆仓划斪隽孙L過耳?!叭匀蛔约翰挥X得有什么‘不對’,一有閑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意氣風發,特立獨行,大致可以形容青年魯迅彼時的心態和姿態。《瑣記》至此,已經基本完成了作者早期生活經驗閱歷的記敘和回憶,并且鏈接上了人生新路的出發和起步。未來的方向和目標也在瑣記過程中,比較清晰地出現在了可預見的前方。
可是,人生、歷史和現實都不會一直是令人興奮和順利的,《瑣記》的行文也是一波三折。流行新風氣的學校也有了要被裁撤的風波。這幾乎就像是維新之殤的隱喻,也是中國進步變革中曲折過程的象征。中國究竟改變了什么?又改變了多少?改變中國的出路應該向何處去尋找?魯迅身處西風東漸愈來愈盛的時代,“向西方學習”的現代思想文化啟蒙成為一種時代新思潮的大趨勢。絕望于中國變革的現狀,或者說為改變中國進步變革的絕望現狀,魯迅認為:“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此前的到南京來,多少還有點不得已的無奈的選擇,并非完全自覺,所以曾用了“走異路,逃異地”的說法,現在的要“到外國去”則是一種完全自覺的目標追求,是理性權衡思考的決定。這時的魯迅已經擁有也做好了為中國的變革而投身世界的信念和準備。他的新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成型,需要更加充分和扎實的知識、更加豐富深厚的社會實踐予以進一步的夯實和提升,當然也需要在此過程中確定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人生道路。他開始了自覺意義上的走向新世界、尋找價值實現的人生旅程。
這一過程中也點綴著暗諷或戲劇性的生動細節,符合“瑣記”的敘述風格邏輯。留學生前輩煞有介事的諄諄教導,結果被證明為都是虛妄和錯誤??磥砹魧W的經驗或光鮮的履歷并非重要,在日本頂著富士山樣的辮子帽跳舞的也是出洋的中國留學生(《藤野先生》),自身的實踐、思想的啟蒙和精神境界的拓展與提升,才能造就改變中國的一代新人。《瑣記》結尾看去也還是瑣記——關于哭得死去活來的祖母,關于中國襪子和日本錢幣的喜劇,折射出的是主人公(作者)個人的覺悟過程和變革中國的大主題。如果說“衍太太”的陰魂不散,中國社會就沒有覺醒的希望;那么,魯迅將這一篇日?!冬嵱洝返那啻撼砷L敘事寫成了一代新人誕生的“非虛構”文本。本文正好寫到新人之“我”抵達新世界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