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愛平
“木耳冰激凌、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不管走到哪里,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總是在探討食用菌的創新。
40多年來,從技術支撐到產業孵育,從科技培訓到科技教育,李玉為食用菌產業脫貧注入科技元素,奏響了小蘑菇大產業的脫貧致富曲,體現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在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李玉榮獲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美可不是顏值,應該是一顆真正奉獻的心。合格的菌物學者和‘蘑菇人’要擁有把蘑菇情結深植生命的修養,為蘑菇事業奉獻終身的自覺,在菌類天地間馳騁的自由,讓菇農致富奔小康的善良。為國為民創造出應有的價值,打造中國蘑菇特色,使中國的蘑菇事業屹立于世界蘑菇之林?!崩钣袢绱私庾x“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1978年,從考取吉林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
幾十年來,他在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挖掘了大量菌物資源,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將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創立了“菌類作物學”。
李玉以創新成果為依托,研究解決食用菌工程技術難題,先后主持并帶領團隊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菌類工程研究項目,如國家科學技術部、農業農村部、“973”、“863”、“948”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和面上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50余項,累計科研經費過億元,促進了菌物科學的發展和食用菌產業化升級。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深入全國各省區開展菌類資源調查,獲5萬余份標本與菌株,完成了《中國真菌志(香菇——側耳類真菌)》等三部志書和《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的編研,使標本和菌種保藏量居于國內前列,成為我國這一領域重要的資源庫。這些基礎研究不僅保護了種質資源,挽救了一批瀕危物種,更為進一步評價、利用和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中李玉僅黏菌就報道了430余種,占世界已知種的43%,發表新種100余個,開了中國人命名新種的先河,使我國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出版了《中國真菌志》黏菌卷一、二和兩部專著。
他在國際首創“一區一館五庫”菌物種質資源保育技術體系,并成功在甘肅祁連山、吉林長白山、中俄和中朝邊境、安徽大別山等地實踐應用,為我國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種質核心基礎。首次建成全球集食藥用、毒、野生于一體的食用菌種質資源全基因數據庫,搶占了國際食用菌育種新高地,為實現食用菌產業強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李玉在食用菌領域破解作物秸稈基質化利用難題,重點突破食用菌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和高效育種兩大技術瓶頸,國內率先建立食用菌原生質體制備和遺傳轉化技術體系,選育黑木耳、玉木耳等廣適性品種45個;集成創新出兩棚制花菇生產、米菇間作、全株高值化利用等9項生產工藝,全日光間歇迷霧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12項原始創新關鍵技術,顛覆了食用菌須棚室遮光保濕栽培傳統理念,填補多項世界空白,產生經濟效益達300億元。
他見證了我國食用菌產業從簡陋的地溝、菇棚到花園式的基地,從傳統的庭院式生產到現代化工廠化生產的發展過程?!笆秤镁a業是我們的根基,應用真菌學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離不開生產一線。”李玉常對學生說。
中國食用菌協會評價李玉在食用菌產業化上作出的貢獻,認為李玉在理論上率先提出了食用菌產業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重要的產業環,創新研發出適宜北方地區栽培的優良品種和集成的標準化栽培技術,改變了食用菌產業低水平徘徊的局面,顯著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品質和生產效率,對我國食用菌產業化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代化的木耳菌包棒,有的直接放在薄膜上,有的如糖葫蘆插在鋼筋棒上,有的則吊起來如連起來的小沙袋,待木耳長大盛開,個個似花團錦簇,精神抖擻。
從2012年開始,李玉便積極投身全國脫貧攻堅事業,并扶貧捐款達480萬元。他在國內首次倡導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探索出以“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食用菌“五位一體”科技扶貧新模式。
他與全國40余個縣市簽訂扶貧合作協議,每年累計有260余天率隊躬耕河北阜平、陜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瀾滄、吉林洮南等國家級貧困縣開展科技扶貧,帶領農民精準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范推廣30億菌袋,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
2017年,由科學技術部牽線,李玉團隊奔赴柞水縣開啟科技扶貧行動。2017年12月7日,在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徐南平的見證下,柞水縣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扶貧項目簽約儀式。會上,吉林農業大學與柞水縣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合作事宜迅速提上了日程。
“食用菌產業具有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三個特征’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五不爭’的特點,我們一定要鼎力支持,用科技支撐柞水木耳產業的發展?!崩钣裾f。
“菌種好菌才好。李玉院士團隊進行了全世界范圍內的木耳栽培品種和野生種質資源的收集和鑒定,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對柞水本地主栽品種進行了改良,創制和選育了適合柞水本地栽培的高產優質新種質和新品種。”科學技術部第30屆科技扶貧團柞水縣執行團團長,科學技術部掛職柞水縣委常委、副縣長利斌說。
什么時候該澆水、該通風?現代化菌包生產對農戶、基層干部來說,頗為陌生。李玉團隊制定了木耳的生產標準和規程,并進行了培訓。
篩選菌種、制定規程、研發新品……科技為柞水木耳插上了“翅膀”。
食用木耳,畢竟產值有限。如何增加木耳的附加值?李玉團隊開始了深加工產品的研發。
2018年,科學技術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下設立了定向課題——“秦巴山木耳種質資源繁育與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通過課題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
該課題主持人、李玉院士團隊成員、吉林農業大學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王琦介紹,一年多的時間,李玉團隊30余人多次深入柞水,篩選優良宜栽菌種,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完善木耳產業發展規劃,培訓農戶和技術人員,木耳冰淇淋、木耳超微粉、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新產品相繼被研發出來。
“我終于還清了債,脫了貧?!弊跛h下梁鎮金盆村57歲的陶倫紅高興地說。他于2019年4月到柞水木耳菌種繁育及產品研發示范基地務工,學到了技術,賺到了工資。
味鮮、個大、肉厚,兩年后,柞水縣正是依靠木耳產業實現了脫貧摘帽。
“小木耳,大產業?!?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時這樣點評。
“總書記的點贊,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內的食用菌產業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特別是在國家精準產業扶貧方面發揮的實實在在的作用,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邁向全新里程的進軍號?!崩钣裾駣^地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下一步脫貧攻堅之后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一定要繼續發揮科研成果對生產的推動作用,使農民朋友的生活更加美好?!崩钣駡远ǖ卣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