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山西省機電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建筑是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在當代社會,各國的發展歷史、民族文化都不盡相同,建筑設計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特點[1]。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地區民風、文化存在差異,每個地區都有地域性特色建筑,傳統建筑的設計風格也是獨樹一幟,這與我國文化的廣博性密切相關。目前,世界各國的建筑設計風格日趨國際化,許多建筑失去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這不僅使建筑失去了本土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對于現代建筑設計來說,應將文化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在繼承傳統地方文化的同時,也是建筑風格獨具民族特色。
我國建筑的自然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傳統建筑中。例如,我國重慶、貴州等地的傳統建筑吊腳樓,是基于西南多山、多雨的自然特點而發展起來的。目前,人們所說的建筑自然性多指“自然系建筑”和“仿生建筑形態”,是將自然生態體系融合于建筑之中,使“鋼筋水泥的森林”變成像山一樣的住宅[2]。
在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應堅持生態與綠色的理念,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原則,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對建筑結構進行優化設計,不斷將綠色和諧理念融入設計。目前,可再生能源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點內容,設計人員應提高廢舊材料的利用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文化的傳播載體,體現著一個時代的文化內涵。其中,風水學說對我國建筑具有深遠的影響,這是傳統文化中五行學說的重要體現[3]。此外,傳統建筑中的“正房”和“偏房”,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隨著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原始的本土化風格開始成為后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4]。早期的地域性建筑設計風格模仿了古建筑設計風格。20世紀80年代,這種簡單的模仿進行設計受到了批評,逐漸演變出的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具有更高層次的本土化,不僅保留了地方特色,同時加入了一些優秀、先進的建筑設計思想。以此為開端,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快速發展,亞洲國家深受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筑業開啟了新的篇章。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由于時代背景因素的影響,也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大多數建筑都主要關注實用性,對于建筑的風格,沒有太多的人關心,也沒有條件進行創新[5]。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域性特征確悄悄地被添加到建筑中。現階段,我國的現代建筑設計風格本土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地方風格得到了繼承,而且在實踐中獲得了更多的創新,建筑高度不斷增加,風格也在追求奇特,當然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建筑。
本土化設計應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除法,創造出符合當地審美的建筑。因此,在項目設計初期,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當地傳統風俗、文化背景,為設計提供依據[6]。然而,在以往的設計中,大多數設計人員采用保守設計方式,,這導致不同領域的建筑風格往往相一致。面對這種現象,設計師必須堅持特色化理念,盡可能滿足人們審美需求。例如,在沿海地區,有很多建筑使用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用海草作為裝飾。這種設計不僅與眾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地域特色。
我國建筑業形式化觀念嚴重,導致模仿成為普遍現象,這不僅限制了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而且容易造成大眾審美疲勞。因此,落實本土化理念也需要注重多元化發展,以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例如,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為了緩解居民壓力,設計師可以應用傳統的“庭院”模式,設計了多種高端住宅。從市場角度來看,該設計方案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設計人員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該發展和繼承建筑文化,將傳統的建筑材料合理應用其中,優化建筑形式。目前,新型建筑材料種類繁多,在建筑設計中受到重點關注。創新材料應以傳統材料為基礎,材料本身也可以體現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材料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新型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建筑材料[7]。然而,新材料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傳統材料不再使用,傳統材料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是新材料無法取代的。此外,在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現代建筑形式雖然能夠更好地表現民族文化的特征,但其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傳統材料的科學運用,能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增加人們傳承名族文化的意識。因此,設計人員應合理地將傳統建筑材料應用于現在建筑中,正確詮釋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示現代建筑的文化內涵。
為了促進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發展,設計人員有必要在建筑設計中融入地域特色,這也可以提高建筑設計層次,促進建筑業長遠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因此,在進行本土化建筑設計時,應遵循生態原則,深入分析當地的生態環境,使建筑設計更加符合自然規律,并增加科學技術的應用。同時,在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還必須全面考慮當地的氣候、地貌、資源等因素,不能按照主觀思維進行設計,應促進建筑設計與本土特色文化的密切結合,增加建筑文化內涵,從而促進建筑業可持續發展。
在現代建筑設計本土化過程中,審計人員必須堅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念,將傳統優秀文化特征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不能簡單地照搬傳統建筑風格,而是要在傳統建筑中彰顯現代文明,或在現代建筑中體現傳統文化[8]。通過創新設計可以反映時代的特征,從而增加建筑文化內涵,給人們帶來視覺享受?,F代建筑不僅是人們生活、工作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體現載體,起著傳承文化的作用。只有在建筑設計風格上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有機互融,才能有效彰顯城市的歷史感,讓人們在回憶濃郁的歷史文化時感受建筑美感,從而增強民族意識,積極弘揚傳統文化。
本土文化是經歷了歷史的洗禮而積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文化。當今,我國更加重視地域文化的傳承,鼓勵現代建筑的向本土化風格發展。因此,在設計現代建筑時,設計人員應該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同時結合我國民族風俗文化,實現現代建筑的本土化設計。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建筑業發展迅速,許多先進的施工技術、設備和材料已逐漸引入到建筑行業,使建筑功能更加完善,不僅符合了時代發展的特征,又促進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然而,現代建筑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必須制定有效的解決對策,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此外,在建筑設計中還應兼顧人們情感與文明的平衡,更好地體現文化發展的特點,逐步實現建筑設計風格的本土化,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同時,要保持建筑設計的差異化特征,根據不同的使用需要開展設計,保證建筑具有實用性。
在城市化進程中,建筑逐漸變成了“鋼筋混凝土”刻板形式,設計工作變成了“臨摹、復刻”,這與建筑設計的理念不符。因此,在現代建筑本土化設計中,設計人員有必要考慮科技與人文的平衡性。特別是在特殊建筑設計中,更應該融入地方特色,體現人文關懷。例如,在商業建筑的設計中,強調科學技術和科技感無可厚非,但在民宿的設計中需要使用更傳統的設計風格。這些建筑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寄托,具有象征意義,設計應該從而人性化的角度進行思考。
在傳統建筑文化中,色彩搭配不僅是突出元素特征,也是整體建筑風格的表現方式。傳統色彩主要有赤、黃、青、白、黑,如紫禁城朱樓綠閣,蘇州園林白墻青瓦等?,F代建筑色彩的選擇更多的是追求視覺沖擊,強調多功能樓宇系統,缺少傳統文化氣息。因此,設計人員應注重色彩的組合,將傳統色彩搭配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進一步提高設計水平。
綜上所述,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符合文化傳承理念。因此,設計人員需要對地域性風土人情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充分運用風土人情,不斷創新和優化建筑設計,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