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強
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十三五”期間,恭城瑤族自治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桂林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和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十三五”期間持續推進生態農業二次創業,明確發展壯大月柿和油茶兩個特色農業產業的示范引領思路,以“1心2合3化4重點”為抓手,以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為核心,推進農業與工業、旅游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重點抓好柿子產業、柑橘產業、油茶產業和規模高效種養業。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增點擴面提質升級三年行動,促進特色農業提檔升級,實現縣級有示范區、鄉鄉有示范園、村村有示范點。“十三五”期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2019年為例,2019年全縣生產總值97億元,其中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產業總產值62.12億元,柿子三次產業產值達38.71億元,占全縣示范區總產值的62.4%。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4元,以恭城月柿為主導產業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6元,占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48638元的40%。
以月柿產業、油茶產業、柑橘產業、高效種植業為主的各級各類示范區(園、點)實現農業產業全覆蓋,縣級有示范區、鄉鄉有示范園、村村有示范點。2016年以來,建成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175個,其中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月柿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級特優區1個,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2個、市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5個、自治區縣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8個,自治區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31個,自治區村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點128個。
目前,全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認證面積20.9萬畝,其中恭城月柿認證面積10萬畝,占全縣的57%。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面積24.78萬畝,其中恭城月柿16.91萬畝,占特優區96%。恭城月柿綠色食品認證數量7.12萬畝,占特優區40%,產量10.68萬噸,是全國縣級月柿生產技術標準最高的縣之一。恭城月柿、恭城椪柑等獲得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標志證書,恭城月柿(柿餅)被評為廣西休閑農業“十佳名品”,成功申報成為“恭城月柿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榮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1.3柿子產業特色呈現多元化恭城瑤族自治縣以柿子為主導產業,借助良好的政策優勢,把小柿子做成大文章,成為農村發展的支柱大產業。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工業化理念謀劃柿子產業發展,已經初步形成集生產種植、加工倉儲、流通銷售、科技服務等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的格局,柿子產業特色呈現多元化。
2016年,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恭城瑤族自治縣扶持茶葉種植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恭政辦〔2016〕49號),對茶葉壯大發展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為切實挖掘、保護和傳承恭城油茶文化,恭城還籌備編制了《恭城油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恭城油茶食材基地發展規劃》《恭城油茶專業市場發展規劃》《恭城油茶與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等規劃文件,以恭城油茶特色小鎮、恭城油茶協會、恭城油茶產業發展集團為紐帶,將有志于恭城油茶產業發展的規模企業和小作坊組織起來,共商共建,制定《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實施方案》《恭城油茶原材料示范基地認定辦法》等方針對符合產業規劃的油茶產業項目。全縣從事恭城油茶相關產業的企業、合作社等有1000多家,授予了一批“恭城油茶制作標準單位”“恭城油茶小吃制作示范單位”和“恭城油茶器具推廣示范單位”,恭城油茶產業已成為帶動全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恭城樂灣恭城油茶文化產業示范區”內建成5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主要種植茶葉、油菜花、葵花、桃、柿、百香果等。依托樂灣、鄧扒、社山、紅巖、矮寨、黃嶺等風光秀麗的新農村等旅游資源,大力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以恭城油茶種植、加工、品鑒餐飲為主,實行“農旅結合”“接二連三”策略,使產業優勢突出,打造一條主導產業突出、風景獨特優美、四季花果不斷的農業旅游觀光帶,使示范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大面積種植茶葉,讓茶園景觀吸引眾多各地游客前來觀光,不但改善和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增加了村民非農收入,形成出“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興辦鄉村旅游,為國家創造稅利700多萬元,走出了一條“種植+休閑農業旅游”之路,實現一二三產有機結合的特色產業化道路。
積極探索產業融合新業態,以恭城月柿、恭城油茶等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破解制約產業融合發展的瓶頸,逐步形成了以“農業+工業”“農業+旅游”“農業+節會”“農業+文化”等為代表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有效放大了三產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拓展了農業功能,拓寬了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柿寶科技、豐華園、普蘭德、清泉甜酒、福龍康、鵬宇兄弟、金燕子等農業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品牌化效應初步顯現。“農業+工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加工精細化。以恭城月柿為例,深度開發柿單寧、柿果汁等深加工柿產品,利用未成熟的次幼果提取單寧,利用疏果及完全成熟的柿果進行深加工制成系列產品,實現產品加工效益最大化。研發采用柿樹嫩梢期疏落下來的新鮮樹梢進行加工生產柿葉茶,利用恭城月柿商品果選出來的次果、皮傷果,進行加工生產成為柿子片或柿干,提高商品價值。引進先進的醋加工工藝,利用柿子皮和完全成熟的柿果加工成柿醋原液產品,提高恭城月柿的經濟價值。實現了利益聯結模式化: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加工+生態觀光”“土地入股分紅”“發展訂單農業”模式,引導企業與農戶加強深度合作,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效果顯著。“豐盛園”“豐華園”“普蘭德”“桂林恭城運豐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3家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年實現訂單面積10.5萬畝,可收購恭城柿子30萬噸以上。“豐華園”公司以收購公司聯系基地內柿子高于基地外農產品每公斤0.2~0.4元為激勵機制,帶動農民由傳統種植逐步向標準化、現代化、品質化轉變,帶動農民生產出更多高品質、高商品化率、質量安全可保障的農產品。
打造特色全域旅游,取得了旅游新突破。成功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建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7個;部分景區景點獲得“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廣西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廣西職工療休養基地”等10多項榮譽。積極培育以瑤漢養壽城為“樹蔸”的“健康產業樹”,建成了瑤漢養壽城、瑤族文化村、健康文化村、瑤醫醫院、茶江書院、綜合交通客運樞紐等一批康養旅游重點項目,形成平安康養特色小鎮、蓮花中國月柿特色小鎮、恭城油茶特色小鎮等一批康養小鎮發展格局,推動全縣康養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依托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和高鐵優勢,積極引導村民組建旅游合作社,發展農家樂。以節為媒,利用月柿、桃花、恭城油茶等特色主題,結合當地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等,民間每年自發舉辦月柿節、桃花節、油茶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吸收全國各地的客商及游客前來觀光,鄉村旅游紅紅火火。做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建設,健全完善鄉村特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打造特色民宿,開發特色美食及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以“田園風光”“民俗體”“采摘體驗”為主的生態鄉村體驗基地。西嶺鎮楊溪村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蓮花鎮門等村矮寨屯被命名為“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恭城“十三五”時期的成功經驗,為“十四五”順利開局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恭城將爭做廣西鄉村振興排頭兵,把恭城建成農業強縣作為“十四五”奮斗目標之一。繼續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成為廣西鄉村振興排頭兵和農業強縣。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推動生態農業優化升級。
著力創建以月柿產業、油茶產業、柑橘產業、規模高效種養業為主的各級各類示范區,以農業轉型升級、農村興旺發達、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多元投入、特色興區”原則,立足恭城特優農產品優勢產業,全力抓好柿子產業、柑桔產業、油茶產業和規模高效種養業發展,鞏固提升生豬、肉牛及特色養殖業,大力推廣“林—藥”“林—菌”“林—禽”等生態種養模式,繼續推動中藥材、瑤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突出經營組織化、裝備設施化、生產標準化、要素集成化、特色產業化的基本要求,引導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加速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筑牢鄉村旅游發展基礎,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經濟作為推動“農旅、農工”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抓手,提升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內涵,積極培育農耕體驗、果蔬采摘、生態餐飲等農旅融合新業態,加快農業生產經營向“農、工、旅”一體化發展轉軌,延長農業產業鏈。支持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田園綜合體建設,引導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打造城鄉可持續發展典范。支持特色農產品研發,發展果蔬飲料、水果酒、甜酒等生態飲品。全面推進“萬畝原料基地、百億產業”計劃,加強產業規劃和平臺建設,做大做強恭城油茶產業。以田園綜合體為依托,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抓手,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在全縣構建一批集農業生產、健康養生、旅游休閑、文化創意、農業科技研發、科普展覽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原則,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打造鄉村振興戰略新支點。
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創辦或領辦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支持建立加工銷售、農資供應、技術指導、信息提供等服務網絡,創新運行機制,規范內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務水平;通過“龍頭企業+企業+銀行+合作社+農戶+保險”模式,把分散經營的農民集中起來,努力做到技術、質量、銷售及品牌統一。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安全生產。鞏固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措施,加強對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基地創建和保護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引導廣大農民和加工企業樹立品牌意識,開展有機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積極參加各類名特優農產品展銷會,著力推介恭城特色優勢農產品,發揮“恭城月柿”“恭城油茶”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證明商標優勢,提高品牌知名度。
建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農產品基地,依托蓮花中國月柿特色小鎮、恭城甜蜜柿業核心示范區、燕新工業園區等建設,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建設一個集冷鏈物流、加工、集散、選果、電商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的農產品全產業鏈交易物流中心(農產品聚集區),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暢通農村流通渠道,以集散地為基礎,向周邊縣(市、區)物流市場擴展延伸,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農產品集散地,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優質農產品,吸引大灣區企業參與農業品牌建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