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廣西柳州市魚峰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柳州市魚峰區位于柳州市東南部,是柳州乃至廣西工業的發源地,素有“柳州工業搖籃”的美譽。柳州螺螄粉產業園就坐落在魚峰區洛維工業園,入園企業37家,園區螺螄粉年產值占柳州市螺螄粉總產值的80%。2018年5月,柳州市行政區劃調整,里雍鎮、白沙鎮劃歸魚峰區管轄,但兩鎮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單一,群眾生活水平不高。為改變農業農村現狀,推進鄉村振興,魚峰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統籌謀劃,作出了以創建“柳州螺螄粉產業核心示范區”為抓手,舉全區之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將螺螄粉原材料生產作為下屬鄉鎮的農業主導產業。通過“以二帶一促三”(即二產帶動一產促進三產)的模式,推進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發展。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柳州螺螄粉產業,向“產業發展集聚化、生產技術高新化、品種檔次特色化”方向發展。2018年以來,通過創建柳州螺螄粉產業核心示范區,打通了螺螄粉全產業鏈發展“最后一公里”,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迸發出了強勁活力。
2020年,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魚峰區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實現了柳州螺螄粉產業逆勢上揚。全年實現預包裝螺螄粉產銷值80多億元。網店超1.2萬家,日均產量達200萬袋,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有效帶動產業扶貧和農民增收,帶動農戶3000多戶,貧困戶450多戶發展螺螄粉原料生產,人均年增收達9000元以上。幫助4萬多人實現就業,推動“小米粉”蛻變為“百億大產業”。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做優做大螺螄粉原材料產業基地,依托柳州螺螄粉產業核心示范區建設,打造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種養基地。成立了以區委書記、區長為組長的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區、鎮、村三級書記抓,處級領導掛點包村、鎮村干部包屯的工作機制。同時,制定了《魚峰區加快推進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意見》《魚峰區支持螺螄粉產業升級發展配套政策》等全面推進螺螄粉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螺螄粉產業發展補助方案、農業貸款財政貼息方案,推動螺螄粉產業“強龍頭、聚集群、補鏈條”。各級干部深入兩鎮,廣泛宣傳螺螄粉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補助標準,動員群眾退桉種竹,推廣豆角、辣椒、木耳、香蔥、螺螄等新品種新技術。落實新品種竹筍、豆角、螺螄、木耳補助政策,以及發展螺螄粉原材料的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等。2020年,魚峰區與螺螄粉產業相關的各項農業農村補貼達4600萬元。
針對魚峰區里雍鎮、白沙鎮兩鎮經營分散、土地細碎的狀況,魚峰區整合各級財政資金對螺螄粉原材料產區5200畝農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和灌溉能力。并投入7900萬元完善了道路、水利、電力等設施。
為了改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引進了廣西保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種植豆角和稻螺套養1000畝,帶動當地農民種植豆角5000畝,公司實行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開展統防統治。一部分農民以土地出租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經營,并在公司務工,月工資收入3500元以上。種植豆角每畝平均收入1.2萬元。在保林公司的帶動下,成立了木耳、螺螄、蔬菜等專業合作社5家。同時還引進廣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市石山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廣西滬桂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農業企業,通過與村委共建螺螄粉原料基地的形式,流轉林地1萬多畝發展竹筍種植業。
以魚峰區政府牽頭,將廣西保林科技有限公司、廣西中柳公司、柳州市石山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廣西滬桂集團等螺螄粉種植、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與廣西農科院、廣西林科院、廣西水產推廣站、福建省農科院、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等科研院所聯合起來,構建“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龍頭企業主要負責聯合體的種植計劃制定、質量把控和產品的統一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樞紐,負責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農戶進行生產;科研院所在生產要素整合、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農業數字化應用、農技服務培訓等進行聯合攻關。
在引進和推廣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方面,近年來引進“農豐5號”“桂豐1號”“臺毛1號”等農作物新品種18個,應用推廣《豇豆減肥減藥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數字化農業等新技術新成果14項,其中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1項。魚峰區與福建省農科院、廣西移動公司聯合開發的智慧農業系統和龍翔云柳州螺螄粉大數據平臺,實現螺螄粉全產業鏈從“生產—加工—銷售”全程數字化、可視化、可追溯。通過推廣害蟲智能化捕捉、無人機統防統治、節水微噴滴灌系統等智能化技術推廣與應用,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從過去的“靠天吃飯”變為“智能管理”,依靠科技創新,讓農業生產從“經驗為先”到“科學發展”。
健全螺螄粉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控,制定了柳州螺螄粉生產標準,成立了柳州螺螄粉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從原料生產、酸料加工到配料生產包裝,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檢測。“尋根溯源”打造螺螄粉文化新紐帶,建設魚峰區柳州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從螺螄粉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制作工藝、產業發展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現柳州螺螄粉文化。柳州螺螄粉產業園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50多萬人,成為柳州工業旅游名片。柳州螺螄粉標準化種養核心示范區所在地王眉屯大旺屯作為精品示范村建設,農旅開發、研學基地成效顯現,王眉屯獲得2019年鄉村振興博鰲全國百佳旅游目的地稱號。
在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引領助推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新問題,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螺螄粉產業發展的短板問題尤為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預包裝柳州螺螄粉在電商平臺銷售火爆,訂單暴增,導致柳州螺螄粉企業產能不足出現欠單達3000余萬包之多。主要原因是米粉、酸筍、酸豆角等原材料本地供應嚴重不足。企業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以外地采購為主,疫情期間因為交通運輸受阻,也導致了原材料短缺,出現了“一筍難求”的窘境。本地原材料種養和初加工生產環節大多處于起步階段,生產管理較粗放,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從原材料的生產到產品銷售整個產業鏈的可追溯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上下游產業協同不均衡,也必將影響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
目前,魚峰區內螺螄粉加工企業達37家。但品牌的拉動能力有限,產品規模提升能力不足,品牌的含金量不高,品牌同質化現象明顯。因相關產品標準缺失或標準過低,僅有得華食品等3家螺螄粉企業具備出口資質。品牌和標準體系建設的不足,必將導致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不足,從而影響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和帶動效果。
行業人才基礎薄弱,導致加工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產品較單一。企業創新力不足,缺乏新產品研發。尤其是原材料種養、米粉加工工藝提升、真空包裝技術、物流管理升級等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短缺,制約著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中高端人才的緊缺,既制約著螺螄粉產業的全面升級,也必將制約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
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強化政策扶持,設立螺螄粉原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政府扶持引導、企業主體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繼續打造一批品質優標準高的螺螄粉原材料基地和優勢產業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推進當地農業種植結構性調整,尤其大力推進螺螄粉原料種植主產區和優勢區“退桉改竹”步伐,實現生產生態雙贏。
緊緊圍繞螺螄粉原材料供給側結構調整,完善螺螄粉產業標準化的投入政策和資金,尤其是要加快建立和健全螺螄粉原材料從原料品種、種植規程、初加工產品標準、深加工產品標準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各階段的標準的制定,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推進以螺螄粉原材料為主的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的認證與管理,強化品牌農產地保護,積極引導支持兩鎮和行業協會申請地理標志,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申請注冊商標,培育發展自主品牌。
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組織機構、規范財務管理、合理分配收益等方面提升其制度化經營水平。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農戶”“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支持引導龍頭企業以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形式帶動更多農戶提高經濟收益。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獲得產業扶持項目,落實用水用電用地和稅收優惠政策,優化金融信貸服務。鼓勵龍頭企業以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產業聯盟、產業聯合體的支持力度,鼓勵同區域同行業或業務密切相關的合作社成立聯合社,實現抱團發展、融合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圍繞螺螄粉全產業鏈發展,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力度,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使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立完善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信息溝通、成果轉化、產品推廣、農業品牌創建等工作機制,促進科技創新對螺螄粉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進一步提高示范區現代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培養技術型人才和“綠領”新農民。與廣西農科院、柳州螺螄粉學院等區內外院校建立人才培育計劃,從生產能手、能工巧匠、民間藝人中發現優秀鄉土人才,并給予農資裝備、貸款補貼、技術服務等獎勵。為返鄉創業的新農民、農場主提供創業補貼、稅費減免等支持。為積極投身農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給予專項補貼,想方設法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