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陽成 顧冰 藍健允 李里 覃學娟 何超華 陳群燕
(1.柳州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廣西 柳州545006;2.柳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西 柳州545006;3.柳州市魚峰區農業服務中心,廣西 柳州545006;4.鹿寨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指導站,廣西 柳州545600;5.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廣西 柳州545500)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特別是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后,各地圍繞鄉村振興實踐路徑開展了探索。課題組結合柳州市2018年以來開展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對涉改村、組在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股份改革等集體經濟實現形式開展了調查工作,并指導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探明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課題組按照柳州市部署對柳州市12個縣區,97個鄉鎮、街道,969個行政村(含涉農社區35個)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股份改革、成立集體經濟組織,其中選擇969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摸底調查,并在每個縣(區)選取1-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共24個村集體經濟開展實地調查,即先后在鹿寨、柳城等縣調研傳統農業產業集中區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魚峰區、柳東新區等城區調研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三江、融水等縣調研山區生態資源優勢區村集體經濟組織。
對2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實地調研,在調研基礎上進行會議交流總結,了解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轉的實際情況,評估集體經濟組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各集體經濟組織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
選取的24個集體經濟發展典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到2020年底均完成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其中,經營性資產超過500萬元的有16個,年集體經濟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有20個。通過調研分析,總結出三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模式:一是利用集體資源(土地)、資產(房屋),發展租賃增收型集體經濟;二是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延長產業鏈,發展社會服務增收型集體經濟;三是利用山區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增收型集體經濟。
2.2.1 城中村租賃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城中村租賃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建立村集體資產民主管理制度,將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等不動產用于出租,發展集體經濟。該模式將村、組集體資源資產集中管理和對外招租,收益按照股份進行分配,增加集體收入。柳州市駕鶴村、雞喇村、磨灘村、黃村村等市區村莊陸續探索出村集體資產管理及利潤分配模式。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過程中,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要做法:一是嚴謹負責,認真對待村民訴求。例如,針對民意調查中體現的關于“農轉非”人員是否有權取得成員資格、“農轉非”但仍有承包地的人員是否能夠參與改革分配等爭議,認真查閱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法院類似案件的生效判決,專門請教農業、法律方面的專家。二是依法、民主開展改革。依托各村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的成員名單,以成員資格表決為基礎,依法務實,制定措施。成員資格表決決議是全體村民民主決策的結果,作為開展具體工作的重要依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對集體資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詳細規定作為依法推進改革的重要依據。三是堅持個案靈活處理。對于個別村民提出的非普遍性問題,村改革領導小組展開充分協商,本著尊重歷史、結合現實的原則靈活處理。四是步驟明晰,穩步推進。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征集村民意見,并組織各村民小組組長到外地考察學習農村集體資產改革的成功經驗,依據城區方案及指導意見,結合本村村情制定改革方案,并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后確定。對村集體所有資產及債權債務進行整體清查,清產核資結果經公示無異議,最后由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確認。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確認成員資格界定標準、股份合作社股權設置(集體股、個人股、勞齡股等的配比)及股份合作社章程等,并由所有成員簽署同意書后生效。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各成員的配股及份額,并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后生效。登記賦碼后,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成員領到股權證書。
城中村租賃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優點是,將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規范化,解決了產權虛化、收益分配機制不科學、干群矛盾突出等問題,促進了城中村集體資產規范化管理和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了村民對集體經濟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促進集體經濟組織對集體資產的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學管理,實現村集體經濟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增長。
2.2.2 傳統農業產業集中區社會服務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社會服務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通過在農業產業鏈中引進社會化服務環節實現產業發展的同時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的模式。
社會服務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做法:一是“三駕馬車”并行,齊抓共建。在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理事會這“三駕馬車”的拉動下,鹿寨縣拉溝鄉關江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立足當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的地理優勢,利用拉溝鄉政府把關江村片區打造成“五小鄉鎮”之一的“竹筍小鄉”示范區的有利政策,積極引進竹筍產量高、周期長的竹類,大力發展竹筍產業。同時,利用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產業發展上的帶動優勢,聯合柳州螺螄粉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并建成關江集體經濟農副產品加工廠。二是融合發展。黃冕鎮石門村以鹿寨縣黃冕鎮石門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為載體,通過聯合繅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將石門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融入黃冕鎮蠶桑產業化聯合體的建設當中。三是民主決策,確定發展道路。石墨村是鹿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也是鹿寨縣首個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行政村。石墨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的社員多次召開社員代表大會,決定以“美麗中渡”農旅結合項目發展村集體經濟,擬定由集體經濟入股、社員集資、爭取政策支持的方式籌建。
社會服務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在傳統農業產區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引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在鞏固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發展村集體經濟,改變傳統農業主產區集體收入水平低的現狀,到2020年底試點村的村集體收入都達到20萬元以上。利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成果,探索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并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向典型村看齊,為接下來的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2.3 以山區生態資源優勢區發展生態旅游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旅游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生態優勢明顯、特色產業突出的特點,吸收各類經營主體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共同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模式。
生態旅游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做法:一是培育“一體”,即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布央村立足本村茶業產業發展現狀,整合財政項目資金等各類資源,在產加銷各環節分別培育生產經營主體,通過協議或者合同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公司+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緊密型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二次返利、定額租金等方式提高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戶收益。二是形成“四化”,即現代化、制度化、組織化、產業化。推動運營模式現代化:以布央村現有企業、村集體合作社為發起人,資產重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鼓勵村民以茶園、山地、資金入股,實行保底分紅;通過生產組織“入股返包”、財政資金注資擴股、無形資產折算入股等多種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化:通過清產核資,明晰資產類別、理清三權關系,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量化、股權設置等,理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并形成管理制度。促進資產運營組織化:通過財政項目資金按比例劃撥村集體并入股投資參與公司經營的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快速增長。創建多元融合產業化:集聚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創業等現代產業要素,創建以茶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積極發展茶葉電商,推動茶葉、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發展農耕體驗、旅游觀光、民宿客棧等新產業新業態。
生態旅游增收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成效:布央村現有茶園面積260hm2,由布央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成立村集體企業——三江縣布央古茶園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公司股份主要分為三類:自然資源股(村民人均擁有50股);土地股(轄區內所有公共設施用地按100元/m2入股公司,90%以上的村民持有土地股);現金股(為籌集起步資金,以每股100元向村民籌股,每人最高限額300股)。2019年,布央村實現了3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分紅。通過探索,充實了村集體經濟,為今后在貧困地區發展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拓寬了可行路徑。
3.1.1 市縣鄉各級政府管理人才隊伍缺失 通過調查發現,柳州市各級政府中涉及村集體經濟管理方面的機構和人員均不足。市縣兩級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有內設科室兼顧此項工作,但是沒有專門管理此項工作的科室,兼職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僅有1~2人;鄉鎮一級則基本沒有固定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由于專業管理人才缺失,導致整個改革工作的監管與業務指導不到位。
3.1.2 集體經濟經營人才匱乏 目前柳州市僅有少數城中村及集體產業發達村對村集體資產有相對規范的管理,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集體收益使用和分配制度,管理人員結構相對合理。而大部分行政村僅由村兩委兼職發展村集體經濟,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一手抓,精力及經驗有限,在全面鋪開鄉村振興后,大量的資金、項目將面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目前柳州市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項目建設、產業化經營管理、農村社會事業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未曾建立,沒有明確的扶持政策,這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一是完善各級政府管理體系及管理人才隊伍。各級政府特別是縣區和鄉鎮政府要完善村集體經濟管理機構并配備相應管理人才。縣級財政、農業農村等行政主管部門要明確內設科室負責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鄉鎮政府要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崗位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鄉鎮財政所、農技推廣機構要明確設立農村集體經濟指導崗位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加強對市、縣、鄉三級村集體經濟管理人員培訓,建立一支懂政策、熟悉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經濟模式、能夠監管及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干部隊伍。
二是完善村級管理隊伍。在有條件的村逐步推行村務行政管理與村集體經濟發展脫鉤,建立從事發展村集體經濟管理的專職隊伍。在充分利用村兩委人才的基礎上,吸收本村農業產業發展能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等進入村集體經濟發展管理隊伍。強化村兩委干部培訓,打造一支具有經濟監督管理能力、熟悉各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能夠立足本集體經濟組織條件規劃發展路徑的管理人才隊伍。重點培訓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管理人員,培育一批懂產業、懂農村經濟發展、懂項目經營的復合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
一是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利用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身優勢扶持發展提供村屯供水、村莊保潔等社會公益性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有條件的村圍繞產業發展組建產業勞動、統防統治等服務組織。二是支持其他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制定完善支持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支持財務管理、金融、信息、農資、農技等社會化服務機構進入農村并服務村集體經濟組織。三是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加大對現有典型發展模式的宣傳推廣力度。對各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適當分類,編制集體經濟發展典型經驗材料發放給其他村集體經濟組織學習、參考。在示范村通過展示發展經驗成果,組織情況類似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到相應典型村參觀學習,并聽取經驗介紹,各組織通過學習更新理念,提升水平,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