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珍 孫建華 胡 娜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常見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
黎 珍 孫建華 胡 娜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文章以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為調查對象,對體育高考生訓練中出現的運動損傷進行調查,分析體育高考生常見運動損傷的因素,提出預防措施,旨在減少運動損傷事件的發生,幫助體育高考生以最好狀態迎接體育高考。
百色學院附中;運動損傷;訓練
體育運動中,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壞或生理上的紊亂,稱為運動損傷。它與體育運動項目及技戰術動作特點密切相關,運動損傷也常與運動訓練水平,運動環境與條件等因素有關。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訓練水平不夠,身體素質差,動作不正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運動前不做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身體狀態不佳,缺乏適應環境的訓練,以及教學、競賽工作組織不當。運動損傷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損傷治療不當、不及時或過早參加訓練等原因可轉化為慢性損傷。
以百色學院附中高一、高二、高三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情況為研究對象,采用電子星發放150份調查問卷、課后回收的方式。從中選出涉及到運動損傷的48份有效問卷。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高考展開調查,了解訓練過程中的學生運動損傷情況,分析造成運動損傷的因素。
在對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的調查中,共選出了48份有效的問卷。這48份問卷中都是顯示在訓練中受過傷的,其中有男生37名,占77.08%。女生11名,占22.92%。
表1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的訓練時限(N=48)
性別訓練時限 1年2年3年3年以上 男72091 女2540 合計925131 百分比18.7552.0827.082.08
由表1可以看出,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中,訓練時間越長受傷越多。大多學生是在高二的時候開始進行體育高考的訓練。這類學生學習專業訓練的時間較短,沒有對體育訓練的知識有充分的認識,體育基本功不扎實,身體素質以及專業技能方面也沒有突出表現,但是一心想追求好成績,這樣很容易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
表2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運動項目(N=48)
專項人數百分比 田徑2041.67 籃球1020.83 排球48.33 足球612.50 兵兵球510.42 羽毛球36.25 體操00 武術00 游泳00 舉重00
2018年廣西開始體育高考術科從原來的只考身體素質(100米、800米、立定跳遠、后拋實心球四項),增加了10項體育專項。從表2中可以看出百色學院附中的體育高考生的專項選擇,大多傾向于傳統的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等體育運動項目,說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大多數接觸的都是競技體育項目,體操、武術、游泳、舉重等項目接觸少。一方面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安排少,另一方面學生課業負擔重,除了體育課,課余鍛煉時間少,高考訓練也都是側重身體素質項目,專項相對較少。
2.2.1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次數
表3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次數(N=48)
男生女生合計 損傷人數百分比損傷人數百分比損傷人數百分比 1次821.62436.361225.00 2次1335.14436.361735.42 3次924.32218.181122.92 3次以上718.9219.09816.67 合計371001110048100
48份問卷都顯示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損傷。受傷1次的,占25%;受傷2次,占35.42%;受傷3次損傷,22.92%;受傷三次以上的,占16.67%。傷病造成訓練不能持續,對成績影響非常大。
2.2.2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部位
表4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損傷部位(N=48)
易損部位損傷人數百分比 肩關節714.85 腰部714.85 肘部36.25 手部714.58 膝關節36.25 小腿714.85 踝關節918.75 大腿510.42 合計48100
在對運動易損部位的調查發現,損傷部位雖然較多,但踝關節、肩關節、小腿、腰部、手部是主要的受傷部位,都是與訓練內容又很大關系,身體素質項目中的后拋實心球時動作不對,往往受傷的就是肩關節、腰部等;跑跳類的項目受傷的是下肢。
2.2.3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類型
表5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類型(N=48)
損傷類型損傷人數(次)百分比 肌肉拉傷816.67 韌帶拉傷918.75 關節扭傷1122.92 脫臼36.25 骨折24.1 擦傷1429.17 其他12.08 合計48100
由表5可以看出,擦傷、關節扭傷、肌肉韌帶拉傷的人數占比例較大。與訓練中的場地器材,以及準備活動和訓練安排有很大關系。
2.2.4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性質
在損傷性質中,并沒有將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劃分出明確的界限。如果發生急性損傷后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體育高考生在損傷期間便重新開始了劇烈的運動訓練,那么損傷部位一旦過度勞損,便會由急性損傷變為慢性損傷。由此看來,如果出現急性損傷就需要及時做好損傷的處理工作,在損傷期間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避免轉化為慢性損傷。
表6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損傷性質(N=48)
損傷性質人數比例 急性損傷3981.25 慢性損傷918.75
從表6可以看出,有39人次發生急性損傷,占81.25%;發生慢性損傷的學生有9人,占18.75%。但由于體育高考生的訓練時限普遍較短,三年左右的時間中,存在的慢性損傷可能沒有顯現出來。而產生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較好的身體素質,沒有掌握規范的運動動作。在經驗不足和缺乏熟練度的情況下,體育高考生可能對技術動作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發生急性損傷。
2.2.5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程度
在運動損傷程度的劃分中,主要劃分為輕度損傷、中度損傷和重度損傷,輕度損傷可以在發生后繼續正常運動,中度損傷需要及時進行處理,并根據情況停止一段時間的運動訓練,而重度損傷則是必須停止一切運動訓練,并住院接受治療。
表7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損傷程度(N=48)
男生女生合計 損傷人數百分比損傷人數百分比損傷人數百分比 輕度損傷2875.68872.723675 中度損傷718.91327.721020.83 重度損傷25.400024.16 合計371001110048100
由表7可以看出,有36名體育高考生受過輕度損傷,占75%,有10名體育高考生受過中度損傷,占20.83%,有2名體育高考生受過重度損傷,占12.50%。主要的損傷形式為輕度損傷和中度損傷,重度損傷發生的概率較小。
2.2.6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時間頻此
表8 百色學院附中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季節分布(N=48)
損傷季節人數比例 春季1327.08 夏季816.66 秋季918.75 冬季1837.50
從表8中可以看出,春季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有13人,占16.66%;夏季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有8人,占27.08%;秋季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有9人,占18.75%;冬季發生運動損傷的有18人,占37.50%。由此可以看出,冬季與春季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最高,說明運動損傷的發生與季節有關。
2.3.1項目因素
在高考體育項目中,必考的身體素質項目和專項。這些項目對體育高考生的速度、耐力、彈跳力、爆發力、協調性、柔韌性和肌肉力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奔跑類項目中,準備不充分踝關節便會出現扭傷,在投擲類容易導致肩關節和肘部的損傷,在跳躍類中容易使小腿受傷,造成肌肉拉傷或韌帶拉傷等。
2.3.2心理因素
運動損傷在一定程度上與體育高考生當時的心理狀況存在一定關聯。當體育高考生心理狀態處于正常時,訓練或比賽過程中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較小。如果處于焦急或緊張的狀態時,他們往往會因為心跳加快、自信不足等,增加運動損傷的概率。在訓練中,一部分學生是由于技術動作變形而造成運動損傷,所以他們在訓練各項身體素質和技術的情況下,還應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效調節情緒。
2.3.3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可以從力量、柔軟度、靈敏性、身體過度疲勞和舊傷沒有愈合五方面來表現。開展運動的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力量素質,良好的力量素質能將肌肉的工作能力提高。韌帶和軟組織等是影響人體的柔韌度的主要因素,在運動前和運動后對柔韌度進行訓練,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肌肉疲勞,使身體快速恢復和放松。靈敏性主要體現在應激反應方面的能力,可以用來考察人體的綜合素質。而在舊傷沒有愈合的狀態下繼續高強度的訓練,會使損傷后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也會容易使急性損傷向慢性損傷轉化,從而訓練及成績的提高。
2.3.4訓練因素
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的因素中,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訓練因素。其中包括場地器材準備不當、準備活動不充足、運動負荷量大、訓練安排不科學、帶病訓練、沒有重視放松活動及訓練后的恢復等。在開始訓練之前準備活動充足,才能使機體進入工作狀態,達到預防運動損傷的目的。由于人體機能方面存在差異,所以針對不同的訓練項目做的準備活動也不一樣。運動負荷量大主要可以體現為,運動的肌肉發酸、關節部位腫痛等反應。在出現不良反應后需要及時停止運動。在帶病進行運動比賽或訓練時,會使體育高考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再次造成運動損傷。由于體育活動運動量大,而且在身體狀態不佳的狀態下,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將全部精力用于學習新的技術動作,不能很好地掌握技術動作要領,從而導致動作變形或忘記動作要領,加大了運動損傷事件發生的概率。體育高考生在經過一天的學習和訓練后,身體會過度疲勞,不進行放松活動就相當于沒有給身體恢復和調整狀態的時間,會給身體留下運動損傷的隱患。如果身體疲勞不能及時調整,將會導致身體恢復能力下降,還容易產生運動疲勞。
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程度大多是輕度損傷或中度損傷,學校的醫療保障存在經費不足、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情況。造成考生常見的運動損傷因素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訓練因素級項目因素等。心理因素中焦急或緊張狀態影響運動,訓練因素中沒有做好準備活動、過大的運動負荷、帶病訓練等,生理因素中的肌肉力量不足、靈敏度不足等。
3.2.1加強體能訓練
調查發現,多數體育高考生在進行訓練時大都注重力量、速度、彈跳等身體素質、而對靈活性、柔韌性訓練重視不夠,學生的柔韌性、靈活性普遍比較差,表現在動作僵,硬關節不靈,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運動損傷。身心健康是體育高考生進行體育訓練的前提。加強學生體能訓練,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在訓練過程中體育高考生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有明顯的提高,同時在某種程度可以促進體育高考生的中樞神經系統,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科學合理的方法對體育高考生進行體能訓練,才能提高高考生的身體素質,才能夠保證高考生進行正常的體育運動訓練,減少高考生運動損傷情況的發生,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體育高考生平時都應加強對于體能的訓練,注重提高自身身體素質。
3.2.2提升技術動作掌握
教師在體育訓練過程中將學生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首先應注意體育高考生運動量的安排,避免體育高考生因運動量大,產生運動疲勞對身體造成的極大地的傷害。其次,加強體育技術動作的規范性,使體育高考生在訓練過程中能夠打下良好基礎,然后經過后期持續的訓練,能夠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能,并提高體育高考生對運動技能的運用熟練度。所以老師在讓體育高考生在接受新的技術動作時要對運動員盡量做到多示范,多講解等。使學生反復練習新技術動作直致掌握的熟練,進而減少體育高考生運動損傷情況的發生。
3.2.3做好準備活動和放松放松工作
在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和訓練結束后的放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體育高考生在長時間的運動訓練后會使身體過度疲勞。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可以使身體機能達到運動時所需的狀態,可以使基本的訓練內容與準備活動很好的銜接在一起,避免出現突然的劇烈運動造成的損傷。而在訓練過后需要完成放松工作,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會使身體非常疲勞。通過放松活動,給身體充足的恢復和調整的時間,可以改善疲勞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損傷的出現。
3.2.4構建醫療宣傳與監督
由專業的人員對學生普及如何預防運動過程中造成損傷的知識,以及損傷后相關的急救處理方式等。在日常訓練時,教師定期對體育高考生進行運動損傷理論知識教育,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是避免運動損傷的重要方法之一。加強每個運動項目安全教育知識的宣傳,從思想上引起體育高考生對運動損傷的重視,加強體育高考生的保護自身安全的意識。
3.2.5加強教師業務能力
體育教師相互學習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科學安排運動量,及技戰術的訓練方法,查找有關高考術科訓練的方法,以及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為了提高運動成績,對體育考生進行系統的、有組織的、有目的的、科學的訓練,必須制訂訓練計劃,訓練中親力親為,起到示范帶頭作用,關心、關愛學生,體育高考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他們不僅像普通生一樣要加強文化的學習,還得利用課余時間去進行超強度的體育訓練,為了提高體育高考術科成績,學生付出的可不是一般的苦和累。作為教練,教師更多地去關心和關愛學生,經常跟他們談心,了解他們訓練中的體會,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困惑,解決他們心中的疑惑,消除他們身心的疲憊,使其能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參加訓練。安全訓練,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以及應試心理指導。
3.2.6檢查場地器械
體育高考生的訓練場地、器械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體育高考生開展運動訓練之前,教師應當對需要用到的場地和器械進行全面的檢查,將有可能會給學生造成運動損傷的因素及時進行處理。只有保證運動場地的器械不存在影響損傷的外在因素,才能使體育高考生在場地運動訓練時更安心從而保證訓練的順利開展。
[1]蘇國林.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因素探討[J].體育風尚,2017(9):1-7.
[2]計慧.淺析大學生體育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原因[J].文存閱刊,2018(19):56.
[3]付騰.大學生體育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原因分析[J].體育風尚,2019(1):212.
[4]劉曉陽,盧向陽.體育專業大學生運動損傷現狀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9,40(3):81-92.
[5]梁增河,梁鋼.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訓練研究[J].新校園(閱讀),2017(2):11-17.
[6]趙震宇.學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與恢復方法[J].文存閱刊,2018(17):27-31.
[7]張夢.安陽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運動,2017(12):37-38.
Investigation on Common Sports Injury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udents in Affiliated School of BaiseUniversity
LI Zhen, etal.
(BaiseUniversity,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黎珍(1964—),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