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合作交流中心,江蘇蘇州215021)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客觀要求,亦是必然的發展道路。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實踐已經頗有成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模式,其中開先河的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還有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等[1]。它們的校企合作模式特色各異,為各自國家培養出大量具備高素質勞動力的同時,大力推動了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2]。
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正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愈發重要。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與文件,提出產學結合、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措施,并且將“雙元制”等職業教育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方式引進國內。隨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不斷發展和推進,大學產教園在高職院校產生并落地生根。“產教園”模式因致力于打破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的屏障,實現校企雙方的合作共贏,成為解決諸多問題的重要突破口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3]。
大學產教園可以定義為高職院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在校內合作共建的產業教育園區,它整合了校內外的辦學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空間資源和區位優勢等。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產教園旨在打造出一個集產業培育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平臺,全面開展技術服務、實踐教學、師資培養、科技創新等,在校企合作體制與機制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大學產教園在全國各個高職院校全面開花,打造了大量成功典型,以江蘇省為例,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打造了“園中校”和“校中園”;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電子商務產教園,集中政校行企優勢,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與蘇果超市公司、雨潤集團共建產教園區,將教學與生產對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則聯合周邊高職院校,創新性地攜手打造了“內園外站”的高教集聚區。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成立于2008年,自建校以來,校企合作工作就一直是重中之重。學校針對蘇州園區的產業布局精心開設專業。短短10 來年,學校已與周邊321 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為了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落地生根,學校參考了其他院校已有產教園的建設經驗,創辦了校內產教園(獨墅湖創客匯)。獨墅湖創客匯一期工程有6700 平方米,于2015年11月正式啟動運營,至今已引進與學校緊密合作企業達26 家,覆蓋了生物醫療、數字媒體、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高精尖產業,并且與學校的專業發展高度匹配與契合。學校通過搭建獨墅湖創客匯這一產教融合載體,將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以及社會技術服務等機能納入人才培養基地,以此激發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促進校企融合,實現引企入校,打造政校行企可持續發展生態圈。獨墅湖創客匯現已經成為蘇州工業園區云彩孵化器、江蘇省眾創空間。學校設立26 項校企合作績效指標,涉及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共建、學生實習實訓、科技合作等方面,提高了企業開展合作的主動性。學校對入駐企業每年考評一次,按照貢獻度評選優秀企業,給予管理費優惠,對考評不合格的企業實施退出機制。通過管理費用讓利、入駐考評與年度考核,在激發企業提升自身發展動能的同時,激發了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形成了校企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局面。
獨墅湖創客匯作為產教融合的集中平臺,高密度地匯集了大量尖端資源,并能切實地把優質資源以各種合作模式注入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促進產業發展,助力地方經濟,形成了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圈。
1.以機制創新為動力,提升企業開展合作的積極性。學校“獨墅湖創客匯”配套齊全、生活方便,管理費用低于市場水平,讓利于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學校設立26項校企合作指標,涉及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共建、學生實習實訓、科技合作等,企業須根據自身情況主動聯系二級學院尋求合作點,并經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答辯考評后方能入駐。入駐企業每年評審一次,按照單位面積貢獻度進行評比,優秀企業給予管理費七折優惠,不合格企業次年退出。學校通過管理費用讓利、入駐考評與年度考核的方式,激發了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形成了入駐企業間良性競爭的大好局面。
2.以教學環節要素合作為抓手,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師資、課程、實訓是教學環節的關鍵性要素。學校在引企入校環節中,特別注重考察入駐企業在師資、課程、實訓三方面的能力和吸納優質就業的能力,以保證人才培養過程和人才培養結果的高質量。入駐企業與學校開展多方面、深層次的合作,截至2020年底,共接納了1100余名實習生,錄用了182 名畢業生,提供企業家兼職教師59 人,提供教師實踐崗位39 個,承擔課時數高達5150 課時,提供實戰項目實訓72 個,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數35項,為師生開展行業前沿講座28 場。
3.以現代學徒制為重點,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在生物醫藥相關專業與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達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天演藥業有限公司、斯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 家公司開展了現代學徒制探索。學校堅持以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為基礎,以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導向,以培養學生技能為核心內容,創新性地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遵循“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學徒制規范化管理制度,并配套相關的質量監督考評體系。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起初在獨墅湖創客匯落地實踐,運作有成效之后即迅速向與學校緊密合作的園區各大生物企業推廣,切實提高學生崗位技能,全面提高學生實習就業質量,為企業輸送了大量對口人才,從創新模式的孕育,到開枝散葉,輻射全區,形成了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4]。
4.以科技合作為突破,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為推進學校師生與入駐企業之間在科技方面的深度合作,校企雙方共同組建了4 個省市級研究中心,完成了10 多項橫向課題的研究。校企雙方通過共同開展各類科技研發工作,學校師生的科研能力、學校為政校行企提供服務的能力都得到了實際性的提升。
5.以創新創業為抓手,推進成果轉化與孵化。為貫徹落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學校適時出臺了“教師創業孵化管理辦法”,推進教師研究成果轉化與企業孵化,截至目前共有8 家創新孵化項目已完成或正在孵化,主要面向虛擬現實、智能汽車軟硬件、網絡架構與設計等行業,年銷售收入達500 萬,吸收了20 多位學生進入創業企業。
1.載體創新,為產學研創提供了合作平臺。學校“獨墅湖創客匯”不同于一般的大學生創業園,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產業園,而是以產教融合為核心價值的校企融合載體,滿足了學校和企業協同培養人才培養、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提供多方位社會服務校企文化傳承的內在要求。
2.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滿足了職業崗位需求。學校有效融合校企兩類資源、兩類課程、兩類師資、兩類實訓場所,開展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按照職業崗位需求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現代學徒制規范化管理制度和質量監督考評體系,切實提高學生崗位技能,全面提高學生實習就業質量。
3.科技研發創新,滿足了企業科技發展需求。校企共同申報了4 個省市級工程研發中心,在與企業共同進行科技研發創新的過程中,學校師生的研發能力不斷被激發。隨著研發能力的增強,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也隨之提高,服務范圍也進一步拓寬。
隨著國家政策的指導,優惠政策的配套,加之國內外經驗的積累與借鑒,目前,高職院校均處于大力推進引企入校的過程中,掀起了一股打造產教園的熱潮。但卻出現了產教園的盲目性發展,如在未經論證、缺少經驗和理論指導的情況下,引進與學校培育人才的層次、規模無法匹配的企業,或是與引進產業園的企業合作深度不夠,合作模式單一,造成學校資源浪費,校企雙方利益受損[5],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校企融合共生。因此,要研究高職院校打造“產教園”引發的問題與對策,基于產教園的校企融合共生機制,研究如何打造高職院校產教園可持續發展生態圈任重而道遠。獨墅湖創客匯已成功運營6年,但在實際合作中仍有硬件和軟件建設不完善的問題,也持續面對著隨著企業和產業發展而帶來的種種新挑戰。
1.校企發展存在信息不對稱。目前我國部分產教園內校企之間沒有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導致高職院校科研成果與行業發展需求不匹配,未能充分實現資源互補,導致校企雙方在人力、物力、精力、經費等方面的資源浪費,校內科研成果在企業實際運用時無法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
2.缺乏對企業需求的深入了解。校企的協同發展應該有通暢的信息流通,但目前產教園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夠。學校專業的開設基于當下區域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而新專業的開設必須經過一定的申報和審批周期,隨著產業的發展和企業需求的日新月異,學校仍依照預判的設定去開設專業,無法跟上企業需求。學校培養出的人才無法適應崗位的需求,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了供需關系的脫節,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對校企合作的信心。
3.管理體系不完善。產教園服務體系及其運行機制有待健全,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是促進校企協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何建立一種長期有效的合作產業鏈是產教園需要思考的問題。園內企業來自不同的產業和專業領域,因此在生產規模、經營模式、用人需求等方面均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不可用一刀切的標準去考量合作的內容和成效。產教園必須不斷地根據企業的特性以及不同階段的需求去動態調整對企業的管理、提供的服務以及各項校企合作內容的考核。如何制定一套動態平衡并且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是產教園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日趨激烈的全球產業競爭,讓職業教育在產學研道路上必須走向集群化與專業化,以此進一步與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而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產教園合作模式,在推動地方新興產業的長遠發展上能扮演重要角色,擔負起更大的典型示范作用。因此,產教園的建設不應僅停留在起步時期的淺層合作,而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充分發揮校企聯合主導的作用,通過管理創新探索出校企間求同存異的新體制和新機制,在為地方產業發展培育人才的同時,促進校企雙方互利互融,實現產教互惠共贏,最終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助力校企共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