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張煥煥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江蘇南京210039)
忠誠品質的培育與堅守,并非一蹴而就,亦非一勞永逸。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社會主體需要與客體的發展變化,都必然影響到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到人的忠誠信念。因此,軍校學員忠誠品質培育不是一個孤立單向的問題,而是一個由多元培育主體、多種培育方式相互支撐、共同發力的系統工程。多年的探索實踐啟示軍校學員忠誠品質的培育,必須著力于持續創新理論灌輸、不斷完善培育機制、牢牢抓住“踐行”關鍵等方面。
灌輸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灌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軍校學員最終在理性和情感兩個層面上實現對忠誠信念的認同。
軍校學員忠誠品質培育是一項全員工程,灌輸教育主體隊伍的強弱直接決定培育的質效。從廣義上講,重點是強化專業課教員是忠誠品質培育主體的意識。專業課教員必須做到:始終秉持“立德樹人,備戰育人”的根本指導,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把“培育學員忠誠品質”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從狹義角度看,關鍵是抓好政治教員隊伍,特別是政治理論課教員隊伍建設。重中之重是讓教員曉于實戰、了解部隊、理解官兵。如通過聯教聯訓建立合作機制,搭建“請進來”或教員下部隊代職、調研的平臺;加強教員與各任職班次學員的交流座談,增進教員對部隊的了解;探索完善政治導師制,拓展教員與學員的溝通途徑,等等。
創新教育內容是增強忠誠品質培育有效性的根本保證。在教育內容上,必須堅持“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的有機融合創新。所謂“規定動作”是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且必須開設的課程;“自選動作”是指結合各類人才培養的實際,自主科學開設的相關課程或專題。
以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為例,學院在持續深進“三進入”的同時,對課程體系及內容予以充實創新。如在生長干部本科班開設了忠誠品質培育理論與實踐課程;在生長干部研究生班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課程;在任職干部培訓班開設了當代西方重大社會思潮課程。此外,還圍繞如何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終結“歷史終結論”、如何破解“文明沖突論”、如何化解“金德爾伯格陷阱”、如何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專題輔導、集中答疑解惑。
灌輸教育不是不問對象、脫離社會現實的“填鴨式”教育。創新教育方式,是增強忠誠品質培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交互主體性理論認為,真正的主體只有在主體間的交往關系中,即在主體與主體相互承認和尊重對方的主體身份時才可能存在。由此可見,忠誠品質培育要達到理想的灌輸效果,必須創設師生平等交流的教學情境。從硬件方面,可以構建師生共有講臺或者不設講臺,尤其在小課堂教學時,以構建圓桌式的教學環境為宜。從軟件方面,努力構建平等的社會心理環境,營造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樣,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有利于學員將知識內化為價值觀念,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完善和健全人格[1]。
忠誠品質培育有賴于價值引領,必須堅持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融合,靈活運用問題式、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主動創設有創新性和挑戰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員興趣,引導學員思考,在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員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價值取向。
機制帶有規范性、約束力,具備引導、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等功能。完善培育機制,重點在于構建和完善環境化育機制,精準培育機制,考核評估與獎勵懲戒機制。
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因素都是忠誠品質培育的社會制約因素,其中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通過制度、法規對忠誠品質培育起著硬性的制約作用,社會歷史、文化及其載體等因素則對忠誠品質培育起著軟性的制約作用。因此,完善環境化育機制,既要發揮好社會環境的硬性化育功能,又要利用好社會環境的軟性化育功能,還要注重人際群體環境的化育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軍事制度,包括軍事法規、條令條例、軍隊的組織編制、指揮和管理體制、國家的兵役制度和國防動員體制等[2],對學員忠誠品質培育的硬性化育功能,主要表現在為忠誠品質培育提供合理、科學的軍事制度體系,將忠誠品質培育納入法治軌道;為忠誠行為提供規范準繩,使所有學員明確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可以選擇的行為范圍,并通過對他們行為的引領和激勵來實現對其內在價值取向與忠誠品質的塑造。
在社會思潮多元混雜、交鋒激烈的背景下,發揮好思想文化類社會環境的軟性化育功能,從國家層面上講,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主動仗。從軍校層面上講,就是要積極打造多維、立體、高效的忠誠品質培育新平臺,如創設政治導師制、創建理論輔導工作站、創立心靈俱樂部、創新實踐基地、創優軍營文化等,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一個風清氣正、奮發向上的人際群體環境,有助于學員忠誠品質的培育。對于軍隊院校而言,作為師長與領導的價值觀念,尤其是與學員朝夕相處的隊干部、專業課教員的價值觀念對學員價值取向的影響極為重大。因此,注重人際群體環境的教化培育功能,必須發揮各類人員在忠誠品質培育中的作用,尤其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員的獨特作用。
不同班次、層級的學員對于忠誠的認知和感悟不盡相同,踐行忠誠面臨的挑戰也不相同。因此,忠誠品質培育必須構建分層分眾的精準培育機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本科生學員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針對這一特點,培育的關鍵是強化他們對忠誠的認知,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個體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挫折,培養他們犧牲奉獻的意志品質,堅定其忠誠信仰。
研究生學員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黨的創新理論有較強的領悟能力,他們思想活躍、崇尚自由,但紀律觀念相對薄弱。針對研究生學員的特點,培育的關鍵在于側重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重大理論、現實問題的比較研究,引導他們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要把加強法規紀律意識的教育與日常嚴格管理相結合,督促他們養成令行禁止的行為習慣。
任職培訓班學員理論認知水平較高,理想信念堅定,閱歷經歷較為豐富,但面臨的家庭、工作等實際問題較多。針對任職培訓班學員的特點,培育的關鍵在于結合使命任務的特點與崗位職責的要求,突出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特殊性,緊扣“怎么辦”“如何做”,善于運用典型事例,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獻身使命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崇尚忠誠給予獎勵,違背忠誠必須受罰,這是建立和完善考核評估與獎勵懲戒機制的根本基點。考核評估機制必須突出綜合性,要改變長期以來只是依據學員考試成績高低來評定忠誠品質優劣的做法,強調考核評估應該結合規章制度的落實、知識技能的運用、各項任務的完成、日常生活的表現等方面綜合實施,明確考核結果運用于學員畢業分配、任免晉升。
構建懲戒機制,必須以忠誠行為準則為基準。對于那些尚未達到違背刑法和紀律條令的行為,諸如撒謊、欺騙、抄襲、違約失信等如何做到懲戒有據,處分有理,需要下一番功夫做深入探討。美軍的做法也許值得借鑒。《美國統一軍事司法法典》規定,對于軍人的違約失信行為,要經軍事法庭審判,分別被處以不名譽退役、不良行為退役、3 個月到10年的苦役監禁等刑罰,并視情況罰3 個月至全部服役期間的薪金[3]。
抓住“踐行”關鍵,不僅體現了軍校學員忠誠品質培育的根本目的,即歸根到底是為了將忠誠品質踐行于日常生活、軍事實踐之中,而且也是忠誠品質培育的重要途徑,使“忠誠”成為學員的一種自律、坦蕩、情操、境界、信念。
忠誠品質并非空中樓閣,也非高不可攀,它是在日積月累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如體現人民軍隊性質宗旨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在“借東西要還”等日常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再如《美國陸軍軍官手冊》規定,婚前軍人對自己的伴侶發誓要彼此忠誠,婚后軍人就必須恪守這一諾言。“如果軍官不能遵守對配偶忠誠的承諾,那么,這個軍官的下級能指望他什么呢?”[4]可見,在日常生活踐行忠誠的重要性。
從本質上講,軍校學員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的絕對忠誠是一種政治忠誠,也是一種基本倫理品質,它與軍校學員在日常生活中對家庭、對朋友的忠誠具有內在的共通性,都是一種赤膽忠心、沒有邪念、真心坦誠、忠貞不渝的品質。因此,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忠誠品質。
美國西點軍校為了讓學員學會服從,使學員在壓力下學會恪盡職守,懂得失誤沒有任何借口,學員在回答長官問題時,只有“是”與“不是”兩種回答,因為長官需要的是結果,而非任何解釋或借口。這種嚴格的管理培養了西點人在執行任務時,無論面對多么艱苦的困難,都會毫不猶豫地承擔下來[5]。
西點軍校的做法說明忠誠品質的培育,尤其是服從意識、法紀意識的強化,必須遵循“貴教重養”的指導思想,應在軍人嚴格的一日生活管理實踐中培育,通過日積月累的踐行來養成。簡言之,就是將忠誠品質的培育貫穿于學員日常化管理的全過程,使“絕對服從”“絕對忠誠”成為學員的職業本能。
在訓練中進行戰斗精神、核心價值觀乃至忠誠品質的培育,是世界各國軍隊的普遍做法。法軍認為通過嚴格的高強度演習和訓練,不僅可以提高軍人的軍事素質,還能增強他們的戰斗意識,因而法軍將軍事訓練和考核視為培育部隊戰斗精神的最佳途徑,法空軍飛行員每年都要參加5~6 次大型演習和一些經常性的對抗訓練。
在學習訓練中踐行忠誠,就是要強化學員們以身許國、以身報國的職業奉獻精神,錘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意志,砥礪敢打敢拼的血性擔當,使他們不僅在和平時期能夠經受住各種誘惑,在未來戰場上生與死的考驗面前也敢于挺身而出,為了黨、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綜上所述,新時代軍校學員忠誠品質培育路徑探討,必須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著眼于使命任務的堅決履行,在準確把握軍校學員忠誠品質的時代內涵與培育現狀的前提下,創新理論灌輸、完善體制機制和強化實踐錘煉,與時俱進地創新和探索軍校學員忠誠品質的培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