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411104)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出臺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1],是教育界積極關注的重點課題。高校應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全方位提升。
“管理”一詞的根本在于“管人”。管理猶如治水,應順應規律,即合理地疏與堵的思維與行為。而“育人”猶如育苗,因材施教,應了解花木特點,按需給予施肥、澆水,方能使之生長茂盛。無論是“管理”,還是“育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最終落腳點都在于“人”。育人離不開管理,但管理不能取代育人[2]。首先,管理和育人是一體的。管理的作用是短期性的,它指向的是人的外部行為,通過管理活動讓被管理者達到組織需要達成的目標。育人的作用是長效性的,即教育和培養人,育人是終身的過程,它追求的是培養一種正確、向善的價值觀,努力使人成為“最優秀的自己”,使人成長為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3]。因此,只有當教育者、管理者樹立起“管理即育人”的觀點,把教書、管理融入育人之中,才能實現教育的發展。其次,育人的作用巨大,高校要成為育人的沃土,為人才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與育人有關的一切管理活動都具有教育性。
1.管理與育人觀念分離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部分高校對管理育人理念、管理工作雖然逐步重視,但工作中還存在“育人意識”淡薄,全員性不足的問題。高校組織架構主要由教學、管理、服務三大部分組成,涉及教師隊伍、管理隊伍、后勤服務隊伍等人員。因部門與崗位分工不同,不同類別的人員的育人意識不同。如后勤隊伍認為其沒有對學生進行直接的知識傳授而發揮不了育人功能;專業課教師認為只要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到一技之長也就達成了教師的工作任務;輔導員、班主任作為高校中與學生接觸最直接的管理隊伍,認為只要學生在校期間不出安全事故,能順利畢業就完成了本職工作,缺乏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這幾種觀點,都有一個共同誤區,就是忽視了學生的德育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導致管理與育人分離[4]。
2.缺乏科學有效的育人管理制度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的要求[5],高校雖逐步推動和健全大學章程,建立和完善了以“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監督”為特征的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校院管理體制,推動權責重心下移,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出臺了各種有關教育、教學、科研、服務等方面的制度,但部分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中還是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競賽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未很好地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在制度中完全體現出來。行政管理制度中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缺失,不能科學體現“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的激勵機制。
3.缺乏讓學生參與管理的機制
學生同教師一樣,應是高校的主體之一。高校要建立學生參與管理的機制,除了體現民主管理精神,更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擁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目前,部分學校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等制度中還較為形式化,如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違反校紀校規、獎助學金評定、評優評先、學籍管理等重要文件的出臺,學生應享有的知情權和評議權都相對缺失。多數高校還是把學生視為被管理和要求的對象,對于學生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只作為學校決策的參考之一,學生在高校管理中無法發揮實質性作用。
有著優秀管理育人理念的高校,就會有一流的質量標準來規范學校制度體系,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來依法治校,以一流意識和擔當精神,來全面推進高校的治理能力建設,讓師生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通過制訂詳細的崗位說明書,明確各崗位育人職責、內容、方式和程序,建立健全依法治校、依法治學制度體系,可以對高校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實施起到支持、促進和監督作用,從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內容可實踐,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方向,形成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高校治理的實效性與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有關。要實現一流內部治理,重在以文化人、不治自理,通過家訪、談心談話等制度來加強管理育人功能,促進管理者深入了解管理對象,更新管理理念,改進管理態度、方法和作風,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育人的實現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內部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它能使內部治理上革故鼎新,開放辦學上煥然一新,協同育人上推陳出新,在變中求新、改中求進。
辦學品質的高低不能簡單地用外部環境來衡量,而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校的內涵建設和內部治理上。管理育人的實施,可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教學方式、育人能力,可以推進高校全面發展教育文化理念,提升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與啟迪學生,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形象。
管理育人在高校內部治理中應該具有滲透性、全方位性的特征,即要把功夫放在管理上,目標落實在育人上,要形成合力育人、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立德樹人不僅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校要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養新時代的一流人才。高校應將思政工程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打造以思政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為支撐、專業課為輔助的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形成課程思政人才培養模式,以抓“全員育人”為著力點,發揮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等各方力量,構建雙元導師育人機制,不斷增強育人合力。
實現管理育人,離不開教育體系的制度支撐。高校要通過制度建設,把機制完善起來,把職責明確起來,把標準提升起來,把責任落實下去。構建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加強學校管理育人的學術研究對育人實踐的理論支撐,建立健全學校基本管理制度,如《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生管理規定》《教育教學評價辦法》《師生合理化建議管理辦法》等,堅決改進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加強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考察,吸收師生對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合理建議,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從而助推師德師風機制常態化、長效化。要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指標,既要教師悉心研究教育之法,教之以方、育之以心,也要鼓勵教師提高自身素養、做深學問,教好學生,從而推動達成不教自學大課堂的美好愿景。
高校應構建管理育人的協同機制,以“督管、督教、督學”為主旨,推進全過程育人。督管方面可統籌黨內監督、行政監察和行政督查三項工作職能,開展同級監督、效能診斷、政治體檢三大督導活動,引導領導干部辦事規矩、求真務實。督教方面可統籌師德師風、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教學管理規范三大建設環節,開展師德監督、課堂診斷、教學體檢三項督導活動,引導教師教書育人、教學相長。督學方面可統籌思想政治、學習風氣、學習效果三大提升能力,開展學風監督、學情診斷、思政體檢三項督導活動,引導學生志存高遠、德才并重,以推進教師育人水平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全面提高,學校治理能力的全面提高,高校應整合學校黨務、行政、教學、后勤各部門,形成育人合力,實現學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