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順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323000)
20世紀社會的發展進入了后工業化前科技化時代。后工業化前科技化時代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利用知識的產生、數據的傳輸及文化的傳播,不斷推動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在當前物聯網和互聯網的不斷交織下,形成了一個形體龐大、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的大數據時代。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無時無刻不依靠大數據,大數據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數據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當前我國教育發展改革過程審時度勢,不斷推動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作為高等院校,要以大數據為發展機遇,逐步轉變原有的人才培養發展機制,研究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大數據人才。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宣告了人類開始告別機械化時代,進入網絡互聯時代。從第一臺計算機到今天的云計算平臺,人類的數據處理能力不斷提高,數據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網絡數據傳輸終端,例如手機、電腦、攝像頭、電視等,可以通過信息傳輸和信息收集,滿足世界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重要需求。在后工業化前科技化的時代,大數據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大數據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在這個特別的社會轉型期,高校要積極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觀念[1]。對于高校管理層而言,作為高校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充分挖掘大數據的內在規律和教育價值,將傳統的技術人才培養和大數據的時代特征相銜接,制定具有大數據發展特征的人才培養規劃和教學教育方案,建設積極完備的人才培養平臺。將人才培養同國家發展建設的政策深度融合,滿足社會信息化數據化發展的人才需求,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變革發展。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轉變師生的教學本位,將教師本位教學轉變為學生本位教學,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學習過程。不斷完善再教育流程體系,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對教師而言,在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中,教師都是教育教學的引導者,負責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2]。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要積極主動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探求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突破原有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樹立大數據的人才培養觀念。對學生學習而言,在大數據發展的背景下,在接受專業化、系統化的知識技能學習培訓時,也要留出一部分時間進行個性化學習,培養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使自己的職業發展和專業能力提升高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國際化人才,既有專業的知識學科素質,又有敢于探索、勇于探究的創新精神。
在大數據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對于大數據的收集加工和使用都體現出了巨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第一,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縮短本土教育和國際化教育之間的距離,實現國際教育和本土教育的有效接軌。要積極引用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吸收培養經驗,不斷引進先進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教育發展的包容度與開放度。通過多元化的知識文化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多元化學習視角,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第二,高校在進行相關專業的設置時,要通過切實的數據調查和分析,以數據發展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參考和支持。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要優化本校的教育教學結構,調整教育教學規模,使高校的專業設置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就業需求。最后,要樹立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教學觀念。在人才培養發展建設過程中,實現專業化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專業課程教學和社會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有效對接,專業教育和終身學習有效對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暢通職業發展道路,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3]。
大數據平臺的構建,有利于社會信息數據的交流和融合。在平臺構建使用過程中,新的信息數據不斷產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理論不斷出現。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推崇導向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要在課堂活動開展過程中提出相關的專業教學問題,要求學生在討論之后回答問題,通過此種方式逐步推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求同存異的觀點整合不斷提高國際化人才的兼容性和交流性。作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發問,敢于發問,敢于質疑,當遇到較為模糊的知識環節或不清楚的相關問題時,要敢于向老師請教提問,最后通過討論,得出相關問題的答案。此時,高校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在課程開始之前要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源、設計合適的教學問題,通過引導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解答和思辨過程中,能夠實現師生、生生的交流和兼容。并且作為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優質網絡資源,資源收集方式不只局限于本專業或本學校,而是可以通過線上方式跨專業跨學校收集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保障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能夠獲得優質的學習信息資源,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體現我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交流性和兼容性,促進我國數據經濟社會的發展[4]。
在大數據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教師要積極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要廣泛收集相關的知識信息,以教材為基礎,積極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懂得利用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鼓勵學生開展信息搜索和數據收集活動,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數據的價值既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對于大數據價值的挖掘和使用,對于國際化人才培養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機械地講授課本知識,應積極引用案例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探究問題。要實現教學過程的直觀具體,教學理論要集思廣益,積極開展各種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將課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5]。
隨著我國數據化信息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對產業數據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高校要積極抓住機遇,不斷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積極有效的產業人才培養,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人才。在高校的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突出專業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利用大數據的優質網絡資源,更好地進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