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雅 李 森
老年友好社區構建背景下社區戶外建成環境對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
黃劍雅 李 森
(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33)
【】從社會生態學的視角,探討在老年友好社區構建背景下,社區戶外建成環境與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之間的關系,為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區提供數據支撐,從全民健身融合全民健康的角度助力健康老齡化的發展。在南京市5A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區及周邊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一對一的問卷調查。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社區步行環境調查表(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Abbreviated,NEWS-A)以及體育鍛煉行為調查對老年人的居住區周邊環境的可步行性特征及其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所有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有關老年人體育鍛煉情況和居住環境可步行性采用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來研究社區步行環境對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1)以每周參加3次以上,每次鍛煉時間持續30分鐘以上,每次運動強度達到中等以上者界定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通過比較不同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公共服務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區治安維度得分顯著的高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P<0.05),而在街道連通性維度得分顯著的低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P<0.05)。(2)以417名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就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與影響因素的關系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老年人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與公共服務可及性(OR=1.937,95%CI=1.308~2.869)、交通安全(OR=2.540,95%CI=1.519~4.246)、社區治安情況(OR=1.859,95%CI=1.220~2.832)具有正向關系,而道路連通性(OR=0.390,95%CI=0.238~0.640)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呈現負向的關系??刂屏艘话闳丝趯W特征變量?;貧w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與公共服務可及性(OR=1.813,95%CI=1.187~2.769)、交通安全(OR=2.123,95%CI=1.224~3.683)、社區治安情況(OR=1.957,95%CI=1.369~3.018)具有正向關系,而道路連通性(OR=0.421,95%CI=0.251~0.706)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呈現負向的關系。老年人社區戶外建成環境中公共服務設施的可及性、交通安全和社會治安環境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行為具有正向關系,而道路連通性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行為具有負向關系。
老年友好社區;建成環境;體育鍛煉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于2005年首次提出“老年友好城市”概念,《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中定義[1]:老年友好型城市以促成積極老齡化為目標,通過不斷減少人們在老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城市中的物質與非物質障礙,強化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與社會參與,提升生活質量,以實現老年人的自我價值。我國借鑒世界衛生組織的概念,延續此前開展的老年宜居環境的建設,推進老年友好社會建設,計劃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2]。
社區戶外建成環境作為區域性社會生活的公共載體,占據健康人居環境構建重要一環[3],尤其對于生活半徑相對有限的老年人來說,日?;顒又饕性谒幼〉纳鐓^及其周邊地區,因此社區環境作為老年人主要的休閑娛樂、日常活動區域,是影響老年人活動質量的關鍵要素[4]。隨著社會生態學的興起,引發了人們從物質和非物質兩個維度綜合考慮對行為影響的思考,為分析環境對體育鍛煉行為的促進提供了新的視角。本研究從社會生態學的視角,探討居住區環境要素中的可步行性特征與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之間的關系,為打造老年人“步行友好型”宜居社區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以及健康生活質量,以期能促進老齡化事業以及中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
本研究的受訪者來自南京市民政局評定的南京市5A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社區,其中每個區域抽取1個規模最大、條件相對最好、老年人集中程度相對較高的社區服務中心。本研究中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區域的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方面社區居家養老已經成為南京市老年人最受歡迎的養老方式,是老年人聚集程度較高的區域;另一方面,從行政區域選擇上來說,本研究中所調查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面覆蓋城市的中心地帶、過渡型地帶以及邊緣地帶。從居住類型上來說,所選擇社區的居住格局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進行選取受試者,共計480名受試者接受了我們一對一的訪談。要求選取的研究對象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年齡60周歲以上;(2)南京市常住人口,居住時間超過6個月;(3)無身體活動限制。
1.2.1 問卷調查法
1.2.1.1 問卷設計
本研究選取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基本信息調查。本部分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學特征、身體形態學指標、慢性病情況等調查;(2)社區可步行性調查:采用社區步行環境量表NEWS-A來評價社區環境的可步行性情況。此量表是由Cerin E研究團隊研發的評價社區步行相關的建成環境感知量表[8]。其信效度已被多項研究進行證實,并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此問卷中的部分問題進行改良。此問卷主要包括居住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公共服務可及性、街道連通性、步行等基礎設施、美學特征、交通安全、社區治安在內的8個維度環境變量的測量。(3)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的調查包括是否參加體育鍛煉、參加體育鍛煉的頻度、每次運動持續時間、運動強度時間和頻率、運動項目、是否加入運動團組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分析。
1.2.1.2 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NEWS-A量表已經被國內學者進行驗證[5-6],本研究中采用專家訪談法以及數理統計法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驗證。通過在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和北京體育大學6位副研究員或副教授以上職稱專家進行訪談,其中4人認為這兩個量表適用于本研究中老年人居住環境可步行性以及體力活動水平的調查,另外2人認為NEWS-A量表中的部分問題應該根據中國國情進行適當修改,進而更加適合中國老年人的使用。本研究在正式下入社區調查之前,隨機選擇了45名老年人受試者,進行了本次研究問卷的預調查,一周后再對這批受訪者進行相同問卷的第二次填寫,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信度分析,信度系數88%。因此,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1.3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次調查采用一對一的問詢方式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員在調查之前經過專業培訓后上崗,問卷調查員均來自于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系本科生。調查的樣本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每個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主要據點,對符合樣本要求的老年人進行攔截后調查。
在本次調查中原計劃發放問卷480份,但在實際問卷發放過程中,部分社區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有限,對于問卷的理解程度較低,因此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降低了部分社區問卷發放的份數,總計發放問卷450份,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無效問卷后,共計獲得有效問卷417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2.7%。
1.2.2 數理統計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進行分析。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25~75)表示。非正態分布定量資料兩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檢驗,3組間比較用Kruskal-Wallis檢驗。采用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來研究社區戶外建成環境對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檢驗水準α=0.05,當<0.05時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表1 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分布
指標人數(人)百分比(%) 性別 男13933.3 女27866.7 年齡 60~69歲24157.8 70~79歲11327.1 80歲及以上6315.1 受教育程度 小學及以下18043.2 初中13231.7 中專/高中及以上10525.2 退休非退休農民職業2705592 64.713.222.1 月收入 <1500元13632.6 1501~2500元6816.3 2501~3500元15837.9 3501元及以上5513.2
本次調查中,男性老年人參與受訪的比例為33.3%,女性為66.7%,其中女性受訪者居多。調查老年人的平均年齡為68.9±9.3歲,其中60~64歲,65~69歲,70~74歲,75~79歲及80歲以上人數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6.2%,21.6%,18.5%,8.6%及15.1%。95.4%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在中專/高中以下。調查者職業主要以離退休人員(64.7%)和農民為主(22.1%)。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元和2501~3500元這兩個區間,比例分別為32.6%和37.9%。
表2 不同體育鍛煉行為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比較
維度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n=274)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n=173)P值 中位數P25~P75中位數P25~P75 維度A328.00278.00~428.00 374.00303.00~448.000.101 維度B4.093.70~4.35 4.043.70~4.390.956 維度C3.002.67~3.33 3.333.00~4.000.000 維度D3.002.50~3.00 3.002.50~3.000.014 維度E3.002.83~3.00 3.002.67~3.170.650 維度F2.752.50~3.00 2.752.50~3.000.595 維度G2.002.00~2.33 2.332.00~2.670.000 維度H3.003.00~3.67 3.333.00~4.000.000
注:維度A=居住密度;維度B=土地混合使用;維度C=公共服務可及性;維度D=街道連通性;維度E=步行等基礎設施;維度F=美學特征;維度G=交通安全;維度H=社區治安
“體育人口”曾經是我國群眾體育研究和群眾體育實踐工作中的一個十分廣泛而流行的概念。但國家體育總局在2008年12月向社會發布“2007年我國第三次群眾體育現狀調查”時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取代了“體育人口”這個概念?!敖洺⒓芋w育鍛煉人口”的標準為:每周鍛煉三次,每次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的運動。通過比較不同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公共服務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區治安維度得分顯著的高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0.05),而在街道連通性維度得分顯著的低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0.05)。
本文以417名老年人作為調查隊形,就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與影響因素的關系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因變量賦值如表3。
表3 變量賦值表
變量意義賦值情況 X1性別1=男,2=女 X2年齡1=60~69歲,70~79歲,3=80歲及以上 X3職業 1=退休,2=未退休,3=農民 X4文化程度1=小學即以下,2=初中,3=中專/高中及以上 X5是否患有慢性病1=是,2=否 X6社區類型1=Ⅰ型社區,2=Ⅱ型社區,3=Ⅲ型社區 X7BMI水平1=體重過輕,2=正常,3=超重,4=肥胖 X9居住密度 X10土地混合使用 X11公共服務可及性 X12街道連通性 X13步行等基礎設施 X14美學特征 X15交通安全 X16社區治安 Y1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情況0=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1=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在模型1中,把體育鍛煉分為兩種水平:“0”定義為“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1”定義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并以其為因變量,NEWS-A量表中的8個維度為自變量,釆用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居住區周邊環境的可步行性對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情況的影響。采用似然比檢驗,得出<0.05,表明模型有統計學意義?;貧w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與公共服務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區治安情況具有正向關系,即公共服務可及性越好,交通越安全,社會治安越好,越有利于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而道路連通性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呈現負向的關系。
在模型1的基礎之上,在模型2中控制了一般人口學特征變量。表4中模型2的Cox & Snell R方和Nagelkerke R方兩均高于模型1,且其-2對數似然比大于模型1,提示模型2比模型1擬合效果更好。模型2建模數據總的準確率為67.2%,說明該模型較模型1穩定,見表5?;貧w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與公共服務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區治安情況具有正向關系,即公共服務可及性越好,交通越安全,社會治安越好,越有利于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而道路連通性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呈現負向的關系。
表4 模型匯總
Model Summary-2 對數似然比Cox & Snell R方Nagelkerke R方模型1514.4730.1120.151模型2498.4260.1460.196
表5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情況建模數據匯總
觀測預測是否體育鍛煉準確率(%)不經常經常模型1是否體育鍛煉不經常1895378.1經常947945.7總體百分比(%) 64.6模型2是否體育鍛煉不經常1954780.6經常898448.6總體百分比(%) 67.2
表6 模型1的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結果
因素BS.E.WaldP OR(95% C.I.)居住密度0.0010.0011.0160.3141.001(0.999-1.003)土地混合使用0.0860.1770.2380.6261.090(0.771-1.541)公共服務可及性0.6610.20010.8910.0011.937(1.308-2.869)街道連通性-0.9410.25213.943<0.0010.390(0.238-0.640)步行等基礎設施0.0460.3700.0150.9011.047(0.507-2.163)美學特征-0.0500.2960.0290.8650.951(0.532-1.699)交通安全0.9320.26212.631<0.0012.540(1.519-4.246)社區治安0.6200.2158.3250.0041.859(1.220-2.832)
表7 模型2的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結果
因素BS.EWaldPOR(95%C.I) 居住密度0.0010.0010.8680.3521.001(0.999-1.003) 土地混合使用0.0690.2080.1100.7401.071(0.713-1.609) 公共服務可及性0.5950.2167.5910.0061.813(1.187-2.769) 街道連通性-0.8660.26410.7390.0010.421(0.251-0.706) 步行等基礎設施-0.0510.3870.0170.8960.950(0.445-2.031) 美學特征-0.0120.3090.0020.9680.988(0.539-1.810) 交通安全0.7530.2817.1740.0072.123(1.224-3.683) 社區治安0.6720.2219.2360.0021.957(1.369-3.018) 年齡組-0.3110.1663.5060.0610.733(0.529-1.015) 性別-0.1240.2440.2570.6120.883(0.547-1.426) 職業類型0.0220.1660.0170.8971.022(0.737-1.416) 文化程度0.2020.1721.3750.2411.224(0.873-1.716) 慢病患病情況-0.3970.2402.7310.0980.672(0.420-1.077) 收入水平0.1320.1390.8970.3441.141(0.868-1.500) 社區類型0.1830.1890.9370.3331.201(0.829-1.741) BMI水平0.2640.1463.2510.0711.302(0.977-1.734)
本研究中引入“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這一概念對所調查的老年人進行分組,根據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的定義標準,本研究中41.7%的老年人達到此標準,通過比較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公共服務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區治安維度得分均顯著的高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而在街道連通性維度上得分顯著的低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本研究中以417名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就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與居住區步行環境的關系進行二元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無論是否對人口學變量進行調整,公共服務可及性、交通安全和社會治安環境越好,越有利于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而道路連通性與老年人的體育鍛煉行為呈負相關。
可及性是指到達目的地的難易程度。目的地一般分為服務性場所設施、公共交通以及娛樂休閑場所,本研究中對于混合土地使用的可及性的調查涵蓋了以上三個方面,其中娛樂休閑場所設施多涉及居住區周邊的公園綠地,Isabel等人[7]研究發現葡萄牙老年女性到達離家最近的娛樂設施的距離每增加100米,休閑性體力活動的時間就會下降14.2%。Diana等人[8]研究研究波哥大市50個社區1966名老年人建成環境和積極的公園環境使用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較高的公園密度可以增加老年人的體力活動水平。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相反的觀點,部分研究認為娛樂設施的可及性與步行活動之間沒有關系,究其原因可能因為步行這種形式的運動對于外部環境的要求不高[9]。增加與優化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被認為是促進居民體力活動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可達性高、設施完善、免費或低收費的城市公園。美國的地方公園和游憩服務機構所管理的公園和室內場所已經為國家公共健康事業所服務。而我們國家的城市公園的發展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體力活動水平[10]。Michael等人[11]研究發現購物區域的可及性與老年人休閑性步行活動呈正相關。
道路連通性通常選取道路面積、密度和交叉路口的種類與數量等指標來衡量。一般來說,道路的連通性越好,單位面積內交叉路口的數量越多,越有利于人們出行。朱雯研究[12]結果發現街道連結性越好,居民的總身體活動和交通性身體活動越少。其原因可能是街道連通性越好的地區可能相對更擁擠,從而減少了居民的出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街道連通性較好時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縮短從而降低了出行時的交通中的體力活動水平。Luis也發現街道連通性與每周步行至少60分鐘可能性呈負相關,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較高的街道連通性意味著較多的交叉路口,使得老年在心理上對與交通安全的感知有一定的負擔,進而對外出步行活動產生顧慮[13]。本研究與以上研究結果相一致,但是也有來自中國香港[14]的研究顯示,街道連通性與香港地區老年人休閑性步行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香港的城市居住密度高有關。在未來可以引入行為心理學理論對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的心理需求和建成環境感知等因素進行分析,更深層次的考慮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的基本特征[15]。
安全性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社區治安、路面質量、基礎設施等。本研究中主要涉及交通安全以及社區治安這兩個方面。從交通安全維度上來說,當老年人對于街道的安全感知越好時,他們可能會認為步行活動的安全性越高,進而增加休閑性步行活動的時間,而車流量大、車速快等交通環境特征會使老年人感覺到不安全,進而限制其采用積極的方式步行。一項比利時的研究[16]中研究人員利用老年人不安全感量表(Elderly Feelings of Unsafety Scale,EFUS)及居住區周邊的交通安全的調查發現,城市、郊區以及農村的居民,不安全感都會導致老年人步行率的降低,其與休閑性以及交通性步行之間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在社區治安方面,William認為老年人對與犯罪活動的感知是影響其步行活動的主要因素。社區環境存在涂鴉以及被故意毀壞行為,會讓老年人缺乏安全感,覺得身邊存在犯罪行為,可能會阻礙其進行身體活動。安全的居住區環境可以降低老年人外出進行休閑性體力活動時的不安和恐懼心理,比如燈光照明、社會治安以及流浪動物等因素,創造一個安全的居住區環境能夠促進老年人的體育鍛煉活動[17],本研究結果與以上研究結果一致。
無論是否對人口學變量進行調整,老年人社區戶外建成環境中公共服務設施的可及性、交通安全和社會治安環境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行為具有正向關系,而道路連通性與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行為具有負向關系。
社區戶外建成環境的多個維度影響和制約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可以通過改善建成環境中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社會治安環境來提高人居環境對老年人體育鍛煉行為的主動式干預。
[1]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age - friendly cities: A guide[R]. Geneva: WHO, 2007.
[2]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Z].2020年12月.
[3] 陳云鳳,李玲玲.社區戶外建成環境對老年人體力活動影響機制研究進展及啟示:基于社會生態學視角[J].當代建筑,2021(03):129-133.
[4] 陳曉霞,張建國,陳建華.城市老年人步行能力與建設其適合的居住區戶外環境的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價值工程, 2011,30(34):321-322.
[5]任艷軍,劉慶敏,曹承建,等.杭州市城區不同特征人群對體力活動相關建成環境的主觀感知評價[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10):1089-1094.
[6]孫宇亮,張新新,何春振,等.西安市中心城區住區環境與居民身體活動的相關性[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8(06):114-121.
[7] Ribeiro AI, Mitchell R, Carvalho M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friendly neighbourhood among older adults from a medium size urban setting in Southern Europe.[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57(5):664-670.
[8] Parra D C, Gomez L F, Fleischer N L, et al.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active park use among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a multilevel study in Bogota.[J]. Health & Place, 2010, 16(6):1174-1181.
[9] Tsunoda K, Tsuji T, Kitano N, et al.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2, 55(2):113-118.
[10] 王開. 健康導向下城市公園建成環境特征對使用者體力活動影響的研究進展及啟示[J]. 體育科學, 2018(1):55-62.
[11] Michael Y, Beard T, Choi D, et al. Measuring the influence of built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on walking i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Aging & Physical Activity, 2006, 14(3):302.
[12]朱雯.寧波市15~74歲居民身體活動現狀及其與建成環境的相關性研究[D]. 寧波大學, 2017.
[13] Gómez L F, Parra D C, Buchner D, et al.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á[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0, 38(6):592-599.
[14] Cerin E, Lee K Y, Barnett A, et al. Objectively-measur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ese urban elder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56(1):86-89.
[15]王歡.社會生態學視角下社區建成環境對老年人休閑性體力活動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7.
[16] Cauwenberg J V, Clarys P, Bourdeaudhuij I D, et al.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 to walking and cycling in older adults: the Belgian aging studies[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1):142.
[17] Weber CM, Hallal PC, Xavier CH, et al. Safety from cr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Brazi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2012(6):641010.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utdoor Built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
HUANG Jianya, etal.
(Jiangsu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210033, Jiangsu, China)
江蘇省科技廳科技支撐計劃——社會發展項目,項目編號:BE2014727。
黃劍雅(1987—),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老年人體質健康與建成環境。
李森(1977-),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國民體質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