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科舉 祝成龍 徐 柔 王德金
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
鄒科舉 祝成龍 徐 柔 王德金
(貴州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采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貴州高校現存山地救援隊伍建設數量、人員組成、訓練情況、基礎設施及裝備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貴州省高校山地救援隊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章分別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擁有的資源和條件提出建設相應高校救援平臺、拓寬救援技術和經費渠道,增加救援人才對口輸出等對策,幫助貴州山地旅游建設,為高校山地救援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貴州高校;救援隊伍;建設
由于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山地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戶外運動的圣地,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戶外,享受大自然,但隨之而來的戶外事故也越來越多。因此,貴州山地救援組織急需發展,以確保貴州山地旅游項目的安全。目前我國學術界尚無明確的概念與定義,但是可以結合山地戶外運動的概念與含義、救援的概念與含義及組織的概念與定義將戶外運動救援組織定義為:通常是具備山地戶外運動知識與技能以及相關醫療急救知識的專業人員為了救助在進行山地戶外運動中發生事故的參與者而組建的團體[1]。我國十分缺乏專門的戶外運動景區資源與專業的戶外運動救援專業人員與培訓機構[2],我國關于高校山地救援力量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相應的高校山地救援組織建設體系可以參考,但高校山地救援力量是社會救援力量的后備軍,由于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特殊性,其建設還處于萌芽階段。
本研究采用數理統計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貴州醫科大學、貴州大學為調查對象,調查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現狀。
2.1.1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現存數量
調查發現,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現存數量較少。目前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有貴州大學救援隊、貴州醫科大學救援隊共兩支隊伍。貴州醫科大學救援隊建制相比于貴州大學較為完善,貴州大學救援隊伍處于社團聯合會下的一分支。因此,貴州高校山地救援力量還處于萌芽階段,救援隊伍匱乏。
2.1.2救援隊伍人員現狀
訪談發現,貴州醫科大學救援隊伍于2015年建隊,由最初的9人發展至40余人,的貴州大學救援隊于2018年建隊,目前隊伍人數發展至30余人。目前貴州高校現存的救援隊員不超過100人,反映出了貴州高校山地救援力量的薄弱。
2.1.3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訓練情況
從表1可知,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訓練頻率一周一次占比4.35%,一周兩次占比8.7%,一周兩次以上占比78.26%,不確定一周幾次訓練的占比8.7%。據訪問高校山地救援隊的管理人員得出: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訓練大多是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進行,高校山地救援隊的訓練頻率平均為一周兩次以上,其訓練內容大多以繩索救援、院前急救、復雜地形搜索等技能為主,訓練形式多以老隊員帶領新隊員開展。為了提高救援技能的實用性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偶爾也會模擬幾次野外或城市的救援訓練,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和一些民間救援隊伍進行交流訓練。
表1 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正常開展訓練頻率(N=69)
訓練頻率數量比例 一周一次34.35% 一周兩次68.7% 一周兩次以上5478.26% 不確定68.7%
2.1.4救援訓練場地、救援訓練裝備情況分析
表2 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隊員對訓練場地、訓練裝備滿意情況(N=69)
滿意度數量比例 比較滿意3043.48% 滿意2637.68% 一般1217.39% 不滿意11.45%
從表2可知,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隊員對目前救援訓練場地、訓練裝備的滿意度比較高,其中較為滿意和滿意分別占43.48%和37.68%,對救援訓練場地和訓練裝備感到一般的占17.39%,不滿意的占1.45%。這些數據針對的是目前現存的高校山地救援隊伍,通過訪談發現就目前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訓練場地和裝備來說,貴州大學現有的救援訓練場地固定的有2個,救援隊于2018年建隊至今無公用救援裝備,其訓練裝備是由救援隊員自籌;貴州醫科大學的救援基礎設施是較為完善的,其有救援訓練場地4個、野外模擬救援場地3個,其中包括了國家登山訓練基地,救援隊所需救援訓練裝備由學校購買,并且會隨使用時間進行裝備淘汰和更新。
2.1.5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救援技術輸入途徑
通過研究發現:高校山地救援技術輸入主要由專業課程和技術培訓為主,其次是技術交流、實戰創新和通過其他途徑。高校山地救援技術的輸入形式與學校課程密不可分,大多數技術輸入都依靠專業課程,這也極大的阻礙了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發展和建設。
2.1.6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經費來源情況
經調研發現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經費來源少之又少,貴州大學幾乎無經費來源,而貴州醫科大學經費來源主要是學院資助和社會購買的賽事保障服務,更多源于隊內自籌、眾籌等,這與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特殊的隊伍屬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2.1高校山地救援訓練場地和救援裝備的不足
由于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救援技術受限,對訓練場地的有效使用程度不高,大多數高校救援隊都是在人工建好的場地進行訓練卻忽略了利用自然訓練場地,救援裝備的使用和救援息息相關,救援裝備的不足,極大的限制了救援隊伍的救援技術和發展。因此,高校山地救援隊伍向綜合性救援隊伍發展需要很大的救援技術和救援訓練場地的支撐。
2.2.2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救援技術輸入途徑多但救援技術單一
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救援技術的輸入途徑主要是專業課程、技術交流和相關技術培訓,目前高校山地救援主要救援技術是以繩索救援為主,其他救援方式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還無法開展,這就導致救援隊的救援技術較為單一,使高校山地救援隊員的救援技術、救援方法、救援經驗都有一定制約。
2.2.3高校山地救援隊隊伍經費來源少
高校山地救援力量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其隊伍所需經費沒有太大的社會化,目前已知的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經費是以隊內自籌為主體,其他經費來源除了學院補助和賽事獎金之外幾乎沒有,由于沒有相關活動經費,救援隊伍的訓練除了日常的常規訓練外幾乎無其他訓練活動,極大的限制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機動能力和削減了高校山地救援力量發展的動力。
2.3.1貴州高校山地救援力量應加強同消防救援應急管理部的合作
目前,很多戶外運動救援人員主要是消防人員和警察,他們在戶外運動救援方面并不專業,因此急需培養專業的戶外運動安全救援人員[3],在處理戶外運動突發事件時,我們應關注最關鍵的因素即人才[4],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有科班出生的專業救援人才,且具備一定的救援知識儲備,可以很快的勝任救援部門的工作,同時在保證救援人才不流失的情況下增加高校山地救援人員的就業崗位。因此,貴州高校山地救援力量同救援力量的合作,可以建立共同培養全能型救援人才體系,還可以使救援技術更規范、更專業,間接擴大救援人才市場,同時將培養出的救援人才廣泛的投入社會之中,增大救援知識的宣傳力度,擴大民間救援力量,促使高校山地救援人才朝向職業化方向發展。
2.3.2增加訓練場地合作和裝備更新
救援技能的熟練運用離不開日常訓練,解決練場地和訓練裝備不足問題,高校應加強對救援基礎設施的建設。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應當拓展自然場地進行訓練,加大在自然環境下救援技術的訓練,同時針對不同隊員訓練情況合理安排其訓練裝備的使用。若高校將無法對救援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特殊的救援技術和救援裝備同政府應急部門或其他民間救援組織合作交流,利用他們的訓練場地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2.3.3增加救援隊伍綜合救援技能輸入途徑
目前我國山地戶外救援專業人才培養主要依靠于中國登山協會舉辦的各類戶外運動技能培訓班和高校戶外運動相關專業教育[5],可以讓高校山地救援組織同民間救援組織進行交流學習,也可以邀請當地紅十字會對救援隊伍培訓一些簡單急救知識和技能,同時增加救援隊伍在不同環境、不同情況的救援演練,訓練救援隊伍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來提高救援隊伍綜合救援技能。
2.3.4拓寬救援經費來源
經費是阻礙高校山地救援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費的缺乏導致無法更新專業救援裝備和器材,甚至無法保證高校山地救援隊員的訓練安全和救援活動的開展。因此需要拓寬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經費來源,高校山地救援隊伍除了由學校或者學院的支持之外,可以利用以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參加一些賽事保障,還可以接受企業的捐贈,同企業單位進行合作,加大社會對高校山地救援隊伍的關注。
目前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數量稀缺,經過對貴州高校現存救援隊伍進行調查分析,因救援場地導致救援隊伍救援技術單一、救援隊伍缺少事故處理能力、救援隊隊伍經費來源少等一系列問題。
文章提出加強對政府應急部門或民間救援組織的人員輸送合作、增加訓練場地合作和裝備更新、增加救援隊伍綜合救援技能輸入途徑、拓寬救援經費來源等一系列措施為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提供相應的建議,幫助貴州高校山地救援隊伍更好的發展。
拓寬救援隊伍綜合救援能力,發揮高校學生學習積極性,對高校山地救援隊伍全面普及相應救援技術和救援知識。
加大救援隊伍經費來源,幫助救援隊更好的發展;培養更多擁有救援知識、救援技能人才,拓寬貴州高校山地救援人才就業崗位。
[1]羅鑫.山東省民間戶外救研援組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5.
[2]鐘薇,沈潔楠,郭志清.我國戶外運動救援體系的現狀及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3):151-154.
[3]李中華.我國戶外運動安全現狀及其保障體系構建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4.
[4李秧.我國戶外運動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現狀與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5]陳桂生.我國山地戶外救援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and Suggestions for Mountain Rescue Team in Guizhou Universities
ZOU Keju, etal.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0, Guizhou, China)
鄒科舉(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救援救護。
祝成龍(1987—),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救援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