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目前,“互聯網+”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普遍聯系在一起。國家也在推崇政府部門與互聯網的聯系。而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被社會公眾廣泛使用的新媒體工具,在信息傳播時效性與廣泛性有很強的優勢。微信平臺不僅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量,而且每月的活躍用戶可以高達8.09 億,各個省級審計機關紛紛通過開通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公眾普及審計知識,公開審計結果,同時宣傳自己的工作成果。
通過調查,目前全國34 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審計廳(局),已有22 個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平臺,開通率高達64.71%,并且都有微信平臺認證的政府官方平臺標志。以江蘇省審計廳的公眾號為例,江蘇省審計廳在2016 年2 月完成了微信認證,至2021 年共有1.2 萬粉絲量。公開內容分為審計動態和通知公告兩個欄目,到2021 年7 月11 日總計發布了5302 條審計信息。
政府審計信息的公開方式通常有主動公開與被動公開兩種。目前審計廳(局)公開信息依舊是以主動公開為主,且數量與質量主動公開的信息都在逐年增加。2008 年之前公開信息的目的更多是為自己的工作增加可辯護性,所以公開的數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條例》頒發了之后,審計信息的公開變成了一種法定義務,政府審計信息公開的數量增加是一種必然趨勢;其次,公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從開始的審計結果公告慢慢地豐富為通知公告、審前公示、審計動態、審計法規與政策解讀等。盡管各審計廳(局)的公開內容模塊各有不同,但是以上所列舉的幾項是最基本的公開信息,個別審計廳(局)還有審計案例分享,或者新的審計技術手段講解。總之,政府審計信息公開的數量與質量都有極大的增加。
在審計廳(局)門戶網站政務公開板塊中,依申請公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幾年,審計廳(局)收到的依申請公開的數量波動較大。以北京市審計局、山東省審計廳為例,北京市審計局在2015 年開通了依申請公開信息的網上辦理功能。當年共收到4 件依申請公開信息,2016~2020 年收到的依申請公開信息依次為17 件、29 件、66 件、15 件、15 件。而山東省審計廳在2016~2020 年依申請公開的信息數量則分別是13 件、78 件、6 件、7 件、20 件。可見,在2017 年審計廳(局)依申請公開信息的數量達到高峰值是一種普遍狀態,并且相關部門的回復率均達到了100%。同時通過統計分析申請人申請的內容,可以進一步了解社會公眾對審計信息的需求。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公眾從新媒體獲取所需信息已是一種常態,因而各個政府部門都借助新媒體來公開信息。鄭小榮認為我國審計信息公開的渠道單一,應將新媒體融入到審計信息公開中。審計廳(局)的信息公開平臺建設比較完善的是相應的門戶網站,但僅此是遠遠不夠的。微信公眾號也是信息公開的平臺之一,審計廳(局)應該盡可能達到100%的開通率,豐富和規范微信公眾號公開,給下屬審計單位做信息公開的好榜樣。同時探索其他的新媒體平臺,例如微博,一個互動性非常強且信息公開信息成本低的平臺。
政府審計信息公開的范圍邊界不清晰是上至審計署,下至縣級的審計機關在信息公開都會面對的挑戰。在審計廳(局)的門戶網站政務公開板塊是固定的四部分,分別是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法定主動公開內容,依申請公開。審計信息大多在主動公開內容里邊包含,但是審計廳(局)公開的范圍各有不同,部分審計廳(局)該板塊公開的審計信息僅包含審計結果與審計通知,審計動態、其他的信息在門戶網站的首頁。但是有些審計廳(局)會把所有需要公開的審計信息全部歸納在該目錄下。
從目前各個審計廳(局)已經在公開信息平臺上公開的信息內容來看,普遍存在公開內容范圍各異、不完整的問題。例如審計機關信息公開都包含審計結果公告,有的公告只會提及查出來的問題,即審計結果,只有部分會涉及審計過程。大多審計結果公告不包含審計整改的內容,不過近兩年審計機關逐漸在關注審計整改的情況,因而在審計公告中有的會提及審計整改。還有審前公示的公開,即使是審前公示做的比較好的審計廳(局),也主要是關于經濟責任審計,其他類型審計審前公示的信息并不多見。審前公示與審計結果公告應該是相互對應的。不僅如此,由于審前公示的要素沒有統一的標準,審計公示的內容也都是各具“特色”。
瀏覽各審計廳(局)信息公開的時間發現,審計信息公開時效性弱十分明顯。審計機關的審計動態與審計項目的進度基本是吻合的,但其他審計信息,尤其是審計結果公告,會出現審計公告間隔期很長的情況,兩條審計公告公開的時間相隔三四個月,與審計公告中審計項目的時間差距更是相差8 個月以上。這是因為部分審計廳(局)會選擇在第二年綜合公布第一年同類型審計項目的結果,即使兩個項目的實施時間有所差異,少部分審計廳(局)仍然會選擇根據審計項目來公布審計結果。還有可能是在某一天集中公布一段時間審計結果公告,這種處理方式導致的審計項目與審計結果差異盡管小于前兩種,但仍然不可忽視。
通過調查,各審計廳(局)信息公開的年度報告中,認為本部門缺乏專業信息公開人員的問題連續的、大范圍被提及。首先,是專業人員的工作能力有限,滿足不了信息公開的工作硬性要求,包括編寫信息公開目錄,保證信息公開的時效性、十分熟悉地運用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等。其次,是審計廳(局)信息公開的專業人員數量與單位規模不匹配。審計廳(局)信息公開人員構成包含專業人員與兼職人員兩部分,并且普遍來看兼職人員的占比往往高于專業人員。兼職人員在專業能力,工作時長等各個方面的不足都影響了審計信息公開的效果。
我國審計機構實行“行政型”管理,在工作時要接受雙重領導,因而其在信息公開的制度建設上會受到局限。第一,盡管2019 年《審計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及了審計公告制度由“可以”調整為“應當”,但是2020 年修訂了的新《審計法》中仍然是審計機關依法公告審計信息,所屬授權性的法規,法律層面的強制性仍然不足,其他與審計信息公開相關的部門規章,甚至層級更低的文件,其執行力度遠遠不夠。第二,審批程序模糊。由于存在審計機關要接受雙重領導,在公開審計信息時,尤其是審計結果公告,本級人民政府要同意,并且出于各種因素的考量有權利干涉公告的內容。除此之外,例如經責的審計結果還要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同意才可以公告。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審計信息的質量缺陷。
審計工作的專業性比較強,對于非專業的人而言,其中大部分人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審計結果公告類型的審計信息。現在審計結果公告與其相關解讀基本能一一對應,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審計結果公告專業性強的問題。這也就導致了為什么審計廳(局)不同類型的信息瀏覽量的差異巨大,類似審計動態的內容就像新聞通知一樣被大多數人可以輕易地理解接收。
政府部門公開信息,應當包含事前投入、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的監督。然而就目前審計機關信息公開開展情況來看,事后獨立的監督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從宏觀層面而言,目前沒有設立專門監督政府信息公開的部門來對信息公開的效果與效率來進行監督。從外部監督來看,由于長久以來深入人心的階層觀念,公眾的監督意識還是比較弱,相比主動獲取信息,更情愿被動地接收政府部門公開的信息。并且對信息內容的客觀性很少會產生質疑。從內部監督機制來看,監督與混亂并存,各個口徑不一的監督并不能系統客觀地對審計信息公開評價。反而會增加審計機關信息公開的工作量。
審計機關除了建設好門戶網站之外,還應該關注其他信息公開平臺的建設,例如國家審計署已開通了專門的微信公眾號與微博賬號。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以及規范研究的手段分析了微信公眾號與微博對審計信息公開的作用。認為其有很大的正向作用且成本低、互動性強的特色。其次,應該在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注意信息公開的板塊設計,若可以恰當的分區,如分為審計動態、審計公告,公告內部又根據審計類型細化等,便于大家檢索所需的信息。最后,在信息公開的任何平臺有提意見的通道,方便公眾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或者定期的發布問卷調查,把各個平臺關注審計信息的粉絲力量利用起來,建立與公眾的有效溝通。
審計信息公開標準的統一對審計機構而言意義重大。哪些內容應該公開,哪些內容應該保密。公開目錄下面必須包含哪些內容,可以包含哪些內容,不能包含哪些內容,目前的審計機關在這些信息上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導致了審計信息公開邊界性各不相同,在2019 年修訂的《條例》中進一步規范了不應該公開的信息內涵,把屬于國家秘密的情況做出了列舉等。但就審計信息而言該規定仍然需要細化,才會更加具有操作性。審計署應該首先進行規范信息公開目錄的工作,然后進行試點,進而統一審計機構公開審計信息的標準,制定各種相關的政策法規等。
審計信息公開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公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審計工作結果的展示。而審計結果公告是審計信息中專業性含量很高的文件。在審計結果公告的內容規范性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各個審計機構在公布審計結果公告時,應包含同樣的信息要素,對審計過程信息該如何披露、審計整改意見應由哪些要件構成,都要有詳細的規范。最后能夠全面的將重要信息都進行公開。在此基礎上,在依申請公開中拒絕公開的申請應給出具體的說明解釋。避免公開信息“秘密化”的情況。在每年的審計信息公開工作年報中應當細化信息公開的內容,并將改進措施的可行性進行度量。
加強信息公開專業人員的素質培養也是提高信息公開質量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專業人員首先應具備審計基礎知識,其次還要有過硬的計算機技能。審計機構可以再加大員工培訓力度,讓審計人員懂技術,技術人員懂審計,盡量減少兼職人員的比例。讓專業的人員干專業的事。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審計學生的教學中加入“審計相關的計算機”課程,從源頭上培養專業人員。從法律角度考慮,可以設置相應人員的執業資格考試,實行“持證上崗”,通過提高就業門檻來保證信息公開人員的專業性。
健全審計信息公開工作的監督機制由內外部兩維度進行。內部監督應當明確對審計信息公開現有監督功能部門責任,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將信息公開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個人職業道德檔案。并進行定期更新,制定相應的獎懲甚至問責機制,對違反職業道德的人員實施懲罰或追究責任,完善信息公開的監督評價機制。審計信息公開相關的職業道德包括及時處理依申請公開,無償提供審計信息等。
外部監督主要是社會公眾的監督。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強化社會公眾的監督意識。可以通過社區宣傳、單位公司培訓的方式來引導公眾正視對政府公開的各類信息的看法,若有疑慮,應該通過恰當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同時,審計機關要保障公眾咨詢、反饋問題的信息通道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