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曉文 編輯:柏嘉妮

你在什么時候會尷尬?被不太熟悉的朋友認真表白的時候,還是看到真人秀里那些大寫的“尷尬臉”時?尷尬可以劃分等級么?如果在聚會上說錯了一句話的“尷尬指數”為8,那么,在人前跌跤的尷尬指數應該會是多少?
看到朋友圈里的各種“秀”會讓你犯“尷尬癌”么?或者,在B站上看到“尷尬”彈幕你的尷尬也會被提醒?如今,“尷尬癌”患者也真是太多了點啊……
綜合來看一些研究,基本可以把尷尬解讀為: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無意中暴露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情緒,或者認為他人正對自己做出意料之外的評價時,尷尬,就發生了。此時人們會進入一種慌亂的、笨拙的、窘迫懊惱的急性狀態,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如臉紅、出汗、坐立難安、結巴等。
而除了關于自身的尷尬,如今我們似乎也常為別人感到尷尬——甚至是電視里演技讓人“捉急”的人們。
這種尷尬叫 “共情尷尬”,即我們會為他人的尷尬而感到尷尬,伴侶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朋友圈里“過分”地秀恩愛等,都會讓我們感到這種尷尬。但其實,這證明的也都只是我們“自身的標準”,我們是出于自身標準才感到難堪,而當事人也許并不覺得一絲一毫尷尬。
容易尷尬當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尷尬。最顯而易見的——不能很快很容易地和周邊的人打成一片。
“尷尬癌”晚期也不是社交的死刑宣判。有研究發現,人們對于那些容易尷尬的人也更有好感。人們愿意相信:一個特別在乎他人評價的“尷尬癌”晚期患者,是更重視人際關系的,不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是不容易出軌的。這是因為,很多時候當你表現出尷尬時,雖然自我感覺很差,但尷尬本身卻傳遞出了“合作意愿”:我們渴望擁有順利的社會互動并了解其規則——即便有時候我們搞砸了。
這時候,“尷尬癌”讓我們更有趣、更討喜。你的不完美也使得同伴放下心來。(有研究表明,當你因為說錯話或不小心窺聽到私人電話內容而表現出不適或懊悔時,你更可能被對方感知為可信賴的對象,而對方也更容易原諒你。)
此外,試想這樣一個問題: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有些時候,是“尷尬感”拉了我們一把,讓我們免于陷入“羞恥感”的深淵?
有學者認為,尷尬,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具有自我防御意義的超級情感。意思是說,當我們內心體驗到其他一些更令自己感到恐懼的情緒時,如低自尊感、羞恥或內疚,尷尬會作為一種防御性的替代情緒出現,幫助我們向自己和他人掩飾、壓抑那些令我們感到恐懼的情緒。
也有學者認為,尷尬就是羞恥的一種程度更輕的外在表現,它與人們具體的行為、情感、身體等相關;但它是一種痛感更低、更容易被自己(允許)意識到/承認的情感。
這也許是最好上手的尷尬破解技能點之一,而且有大量影像資料可供學習。在《生活大爆炸》《硅谷》等描繪不善社交的科技工作者的美劇中,尷尬經常作為笑點出現,而選擇直接戳破尷尬則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天使忽然飛過、四周鴉雀無聲時,直接說出“場面尷尬”、“氣溫驟降三度”、“接不下去了”,效果比勉強微笑,或者勉強救場,要來得有趣得多了啊。
如果說朋克的態度是“別人算什么”,那么,什么是“反朋克”?嗯,答對了——“我算什么?”這不是低自尊,而是對長久壓抑自己的一種調節,而且,也是事實——所有人,忙學習的在忙學習,忙工作的在忙工作,這些都忙完還有戀愛要談……天啊,你沒有經歷過給好友打電話卻被ta的一句“開會”無情打斷的時候么?到底為什么還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點啊?
嗯,當然,我們還是要自愈的——既然已經說過尷尬是一種“友好型”的存在,那么不如就找個時間,去和它面對面,和任何情緒一樣,看看自己會在什么情況下召喚出它,這背后又是什么——是成長環境的影響,是一段經歷,還是太過嚴苛的超我?去認知它,然后你需要的,可能就只是對自己寬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