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玉,吳國清
(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210095)
古往今來,國以才立,業以才興。習近平多次強調,辦好中國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才。歷年中央一號文件,皆把鄉村人才置于重要位置。長期以來,影響和制約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人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掣肘也是人才匱乏。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扎根鄉村的人才。因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具有現實意義。
鄉村人才流失,首先體現在農民工隱藏的大量鄉村人才流失。2019 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 077 萬人,近幾年逐年增長,且規模龐大。在外求學人才流失。求學人才因城市的工作機會多、工資高、教育條件好、基礎設施齊全等,頂著各種壓力進城,努力留在城市,脫離農村,導致鄉村人才外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持續加大引進人才政策力度,但大部分人才基于農村現有條件不足和不完善仍然處于觀望狀態,最終選擇外出進城發展。
鄉村常住人口五億多人,基數大,但現有人才整體素質不高且結構不合理。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素質整體不高,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業生產人員小學文化水平占37.0%,初中文化水平占48.4%,高中或中專文化水平占7.1%,大專以上僅占1.2%,高達91.8%的農業生產人員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知識水平。因受教育水平總體偏低,整體素質普遍不高,導致農村實用人才較少,具有專業技術和管理才能的人才匱乏。鄉村青壯年人口外流致現居農村人口老人和兒童居多,年齡斷層現象嚴重。2015-2019 年農民工的年齡在21-50 歲占比均高達70%以上。農民工外出規模龐大且多為青壯年,使鄉村人口呈少子化、老齡化。因此,鄉村現有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人員92.9%從事種植業,2.2%從事林業,3.5%從事畜牧業,0.8%從事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僅0.6%。可見,目前農業生產結構與現代農業生產結構相差巨大,也表明從事和具有相應技術的專業人才較匱乏。近年來的人才引進多聚集鄉鎮級以上,村級較少。行政管理型人才較多,科技推廣、應用型、農業技術型人才較少。鄉村現有知識水平和人才結構不能滿足鄉村振興的全方位人才需求。
環境是影響人才選擇的重要因素。區域環境是關鍵,組織環境對人才發展的影響是重中之重,人才對自身發展的心理預估是核心精神導向??傮w上,鄉村經濟發展環境、人才服務與生活環境較落后。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速度和程度遠高于農村,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落后。鄉村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三產業發展不成熟且較亂。人才沒合適的崗位,工資低、前景低、專業運用率低,難實現個人價值。相對于城市,鄉村基礎設施及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2016 年末,8.6%的鄉鎮設火車站,11.9%的村通天然氣,25.1%的村設電子商務配送站點,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47.7%的農戶使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36.2%的農戶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59.2%的村設體育健身場所,32.3%的村有幼兒園、托兒所,54.9%的村有執業(助理)醫師等??梢?,公共交通網絡、醫療服務體系、養老服務體系、鄉村文化娛樂環境等發展不完善,管理和服務功能性較為落后。
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把農業放在第一位,但農業發展缺乏專業性、較高水平的農業性人才。據調研,發現鄉村振興的歡迎程度較高,村民希望得到育種、種植、打理等專業知識來實現增收增產,降低自然環境影響。習近平總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綠色農業發展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農藥污染、灌溉粗放、引進低水平工業占用耕地且污染物處理不規范等問題以及鄉村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急需專業人才科學可持續解決。農業產業發展是創新路,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經。鄉村振興要求,要挖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比如農村特色休閑觀光、農產品電商、精深加工等。農民因缺乏產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于相關產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而止步或盲目從眾。需要相應產業發展的人才,帶領并指導農民做出綜合示范,刺激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最終使農民受惠受益。
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最重要的是鄉村領導人才隊伍建設。然而,鄉村最緊缺的就是優秀領導人才。領導人才在鄉村起到引領作用,需要其政治、組織、協調、團結群眾的能力,能夠堅決貫徹黨的決定,有效進行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鄉村基層領導需要具有為農民服務理念以及能夠扎根基層而不是作為跳板有機會就走的人才。為打造善治鄉村,提高德治、自治、法治的水平,基層需要思想道德水平較高、有一定法律知識的基層領導人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建立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然而,鄉村公共服務人才缺乏,較突出的是鄉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2020 年9 月4 日,教育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表示,鄉村教師隊伍在年齡結構上、學歷水平上、專業職稱上更加趨于科學合理。但據近兩年的基層實踐所見,鄉村教師在數量上仍不足,學科上嚴重不平衡,流動性很大,穩定優秀教師資源短缺。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人才缺乏體現在鄉鎮衛生院和行政村衛生室對于慢性病的防控、重大傳染病防治人才缺乏,全科醫生少,專業性鄉村醫生不足。鄉村社會保障主要是國家層面,主要工作由村委負責。沒有分工明確及專業化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及人才,缺乏社會服務崗位、社會工作人才。
挖掘本土人才資源,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注重挖掘有本事、有絕活的“土專家”“田秀才”。著力培養農村的本土人才,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農民的參與性、創造性。
1.打造農村“強領導”。大海航行看舵手。村支部是黨在農村最基層的組織,是村內組織和工作的領導核心。首要村支部委員取優去糟,著力培養優秀人員,增強領導能力及大局意識,緊跟鄉村振興戰略,清楚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明確應對方法和策略。村委會應優化其結構,吸納村內年輕的人才,責任與能力優先,使自治組織趨于高知識水平、服務能力、經驗結合,定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堅定鄉村振興的決心。凝聚返鄉創業人才、返鄉大學生、基層服務的教師、醫生、退伍軍人以及按需引進的各項人才,形成監督“兩委”工作的民間組織,提出所在領域的合理化建議,以促進科學領導。
2.培育農村新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興職業農民。轉變農業的傳統認識是關鍵,把農民發展成職業。逐步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能素質,設置適合當地的相關產業研究,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支持,解決農業種植、養殖過程的難題。針對出現的問題,定期給農民培訓。增強農民對市場變化的敏銳度,調節生產,提高經濟收入同時滿足國家農產品需求。在農閑時間,各鄉鎮開設職業農民培養班或遠程網絡課,分為農林牧漁、農機、農藥、農業管理、農業市場營銷等課程,農民根據需求,參與學習,按規定授予新型職業農民證書,逐漸把農民變為收入高和職業感強的工作,讓農民更愛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同步提高農業科技素質、專業生產技能和農民的職業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
鄉村振興是一項大工程,鄉村本土人才不能滿足需求,人才培育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人才引進尤為重要。鄉村人才不能盲目引進,大量引進并不能起到關鍵作用,可能引起本土人才不滿,要按鄉村情況,按需引進,形成良性流動。
1.引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中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苯逃桥囵B鄉村振興人才最直接道路。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應與農業院校建立合作機制。鄉村應該建立農業技術人才引進機制。農業院校同樣也應該把為農村輸入人才作為第一要務,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農業發展要以技術為突破口,以愛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為基礎,引進農業院校中農業技術及管理人才,發展綠色農業,優化農林牧漁產業結構共同發展。在鄉鎮設置專門科研室或流動站,為院校人才設置明確崗位,方便定期提供當地需要的育種、耕種、養殖、農機等技術支持,同時汲取科研素材。農業發展應引進市場銷售人才,針對農產品、養殖業在市場波動中獲取最大收益。隨著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僅少數農民能熟練運營,引進電商型人才,一面運營改善農民經營電商狀況,另一面培養農民電商運營人才,促使電商和農業農產品緊密結合。
2.以農業產業項目吸納人才。鄉村振興是鄉村創業創新的機遇。以產業吸引人才,二者相輔相成,必須先發展產業。以農產品品牌化、產業化、特色化吸引人才,重點扶持鄉村優質產業發展,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創業創新,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結合當地尚未開發特色生態資源,吸引并引導人才發揮生態涵養、休閑觀光的功能和價值。打造現代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產品加工園的新模式,培育特色農業商貿小鎮,吸引懂管理、懂技術、懂運營的人才加盟。針對產業發展及時補齊缺乏人才,提高其技術含量,降低其風險,形成龍頭產業。
3.引進公共服務型人才。鄉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人才缺乏是農民最牽掛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國家要持續加大并嚴格落實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政策傾斜,給予適合的政策補貼。第二,聯合師范院校和醫學院,引進優秀教師及優秀醫護人員。第三,整合當地教師、醫生結構,流動學習,招聘缺乏的人才。鄉村社會保障提倡社會+國家形式。引進社會企業型保障人才,以其專業能力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國家保障外引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優化原有保障人才體系,形成鄉村社會保障人才隊伍。
鄉村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是鄉村就業沒有吸引力。鄉村振興是重要的契機,以政策為保障,以健全人才職業發展機制為吸引力,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基本,留住人才、安住人心、振興鄉村。
1.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安心留鄉須以政策為保證。實施傾斜性政策,農業農村國家優先發展、財政優先保障、金融優先服務的政策。加大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使農業補貼更合理,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利益??茖W的制定符合當地人才振興規劃,完善農村的人才培育和引進政策,組建精銳的人才隊伍。落實返鄉創業人才的政策扶持,貸款申請與發放、財政補貼落實、工商登記審核、技術援助等方面提供支持,促進農村產業興旺。推動農村所需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形成城鄉資源共享的局面。
2.健全鄉村人才職業發展機制。滿足留鄉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一要形成尊重人才、知識的氛圍,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一視同仁。二要讓鄉村人才有職業歸屬感,針對不同專業人才,有計劃的用雙向選擇方法配置于合適的崗位,科學設置崗位晉升機制和管理體系。三要建立人才評價激勵體系,據鄉村人才的特點、崗位差別、專業不同以及成長規律,探索建立以產業發展貢獻為導向的分層分類評價標準,實現在基層服務中的自我價值。四要完善并落實政策扶持,給予政策補貼,使基層工作人才擁有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之上的合理工資收入,滿足其物質生活需要。
3.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短板,提升人才的生活質量。持續解決農村水、路、電、網等基礎設施。不斷加強飲用水的方便和衛生、科學規劃鄉村道路、完善鄉村物流以網絡普及設施,方便生活,向城市生活質量看齊。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主要在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方面,推進城鄉均等化。解決留鄉人才的后顧之憂。改善人居環境,美化村容村貌,打造美麗宜居的田園鄉村。讓人才愿意留鄉,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