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倩
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文化服務中心,福建平潭 350400
平潭地扼臺灣海峽要沖,嵐臺兩地有著密切而悠久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歷史,加快建設平潭國際旅游島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平潭開放開發建設的時代新命題。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搭上這“千年一遇”的發展良機,為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厚植文化底蘊擦亮“金字招牌”。
平潭位于福建東部沿海、臺灣海峽西側,陸域面積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830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一、全國第五大島,也是祖國大陸近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全島常住人口46萬人。2009年7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設立平潭綜合實驗區;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復《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平潭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4月,國務院批復福建《自貿區總體方案》,平潭片區掛牌成立;2016年8月,國務院批復《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由此,平潭具有了獨特的“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游島”三區疊加優勢[1]。撤縣立區十年間,平潭發揮近海對臺、生態資源和政策洼地等優勢,大膽闖、大膽試,努力探索、先行先試,實現從后發展到改革前沿,從海防前線到兩岸融合試驗田,從邊陲海島到國際旅游島的華麗轉身。
縱觀平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總體上可分為改革開放初期、撤縣設區兩個關鍵時間節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面對轉型期中國現代化與傳統的激烈碰撞,由民間文化界有識之士發起,全國自上而下掀起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啟動《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大型調查采錄工作。平潭縣于1987年組建平潭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深入城鄉采風、普查、編纂,歷時三年形成平潭民間三集成(含故事、歌謠、諺語)系列叢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規模對平潭民間文化進行深入普查,動員力度大、工作扎實、成果豐富、意義深遠。2009年,根據福建省政府統一部署安排,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平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小組”,開展歷時半年的田野調查,全縣普查共收獲12條5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民間文學17項民間音樂2項,民間舞蹈2項,戲曲1項,民間雜技4項、民間美術2項、人生禮儀3項、歲時節令11項、民間信仰2項、民間信仰5項、游藝與傳統體育競技10項。囿于專業基礎薄弱、專業人員缺乏、普查設備缺乏、普查工作時間倉促、難度大等主客觀原因,當年普查工作較為依賴1990年平潭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三套叢書成果。近十年來,平潭從縣級市轉變為地級市中的“實驗區”,被賦予“一島兩窗三區”戰略發展定位,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情況較為突出,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一,在落實資金、動員工作等配套方面的力度不足,全區開展“非遺”工作較為滯后,遠遠落后于省內各地級市。截至2020年末,平潭僅有平潭臺灣國術損傷整復、平潭釋德悟傳統中藥外敷療法、平潭米糊藥、嵐臺傳統燈籠、平潭詞明戲、平潭海柳雕傳統技藝等7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潭藤牌操、平潭貝雕等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體上看,實驗區“非遺”門類不全,總量少,與區發展定位不匹配;從入選代表性項目上看,個別項目明顯存在評選機制和程序規范性不夠,渾水摸魚“上牌”,而那些真正應搶救和保護的“非遺”項目卻因疏于挖掘、專業意識不強,難以認定,流落民間。
古有“禮失求諸于野”之說,平潭擁有七千年海島文明,遺留了不少中原和閩越族古文明。其中,較有文化代表性和亟需培育挖掘的有以下幾類。
如平潭民歌,其在清末民初時一度十分活躍,傳統節日、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活動場合村民都會自發組織“賽詩會”,民歌種類豐富,涵蓋漁耕勞動艱辛和收獲喜悅的勞動歌;反映階級不平等的時政歌;哭訴悲歡離合的愛情歌;勸世喻言和表達喜怒哀樂的生活歌;禮俗壓勝的功能性儀式歌等等。尤其是平潭漁歌,其獨具特色的“盤詩調”,真實反映了漁民生產勞動的苦與樂,富有濃郁的海洋文化氣息[2]。而今,形式多樣的現代娛樂活動擠壓平潭民歌的生存土壤,平潭民歌吟唱習俗不復從前。
如蘇澳鎮民主村的元宵放“凌空天燈”(俗稱:玉嶼墜燈)習俗,是當地獨有的延續三百多年元宵節慶活動。天燈以竹片、鐵絲和厚紙板糊成巨幅方形“風箏”骨架,尾部串聯手工扎制的橄欖形燈籠,最后以多人之力放飛高空,繞境平安祈福新春。相比省內外普遍的元宵板凳龍和地面游燈習俗,蘇澳“凌空天燈”習俗在省內乃至國內均屬難得一見,該習俗目前屬于極度瀕危狀態,村里僅剩1人艱難維持和傳承技藝,“凌空天燈”扎制手藝和文化習俗雙雙面臨失傳困境。再如敖東鎮中秋“燒瓦塔”習俗始于元代,已在向陽、任厝、蒼海等村落流傳六百多年?!巴咚币酝咂蚣t磚、黃泥壘砌成多孔圓塔,眾人拾柴火燒之,各自然村間競賽“燒塔子”祈福豐收。目前,“凌空天燈”“燒瓦塔”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在島內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如平潭詞明戲,為明清高腔傀儡戲的珍貴遺存,系屬瀕臨失傳的明代南戲弋陽腔中的四平戲。平潭詞明傀儡戲的操縱桿與各地傀儡戲的“勾牌”與眾不同,當地藝人稱為“架頭”,與宋代李嵩的《骷髏懸絲幻戲圖》的表演架頭如出一轍[3]。更為巧合的是,詞明戲傀儡戲中也保留著懸絲吊傀儡木偶,深入考究淵源將是中國傳統戲曲史上的重大研究發現。作為福建戲劇文化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4], 2007年平潭詞明戲已列入福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近十余年來對詞明戲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多停留在鄉村惠民演出等“保戲團生計”層面,詞明戲搶救振興工程因地方專業人才缺乏、財力不足等主客觀因素一再滯后。而詞明戲在平潭歷經三次大起大落,林家詞明戲班第六代傳人開始,平潭詞明戲藝人陸續轉行轉業[5],目前戲團人員不足10人,主要傳承人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推動詞明戲搶救振興心有余而力不足。
重要涉臺文保單位五福廟的城隍信仰見證兩岸兩百多年官民互動和“戍臺換班”“一廟兩城隍”的民間友好往來歷史[6],是新時期開拓兩岸文化信仰交流的重要載體,其背后承載的嵐臺兩地海防文化、民樂鼓吹文化鮮有人關注和系統整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在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對臺工作前沿陣地,因臺而設,因臺而“特”,其中“兩岸共同家園”建設目標是實驗區創立的初心和使命。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平潭要成功打造國際旅游島品牌形象,就要從當地的“土文化”中找尋靈感,深挖群眾集體共性中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尋找更多激發共鳴的載體和熱點,創新非遺傳播方式和手段,放大文化共鳴“磁力場”,不斷積蓄“軟實力”,為發展增添“硬支撐”。
鑒于平潭本土文化發展相對薄弱,當前又處于開放開發、大拆大建階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首要是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結合當前平潭建設和發展定位,同時借鑒其他先進城市工作經驗,做到發掘與培育、保護與利用、繼承與弘揚相結合。
一是開展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普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門類,完善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影音文字數據庫。二是開展搶救性調研工作,委托院校組織學術團體推進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兩岸研究價值的非遺項目及年老體弱傳承人搶救工程,對生存狀況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含名錄內和名錄外項目)予以評估和重點搶救保護,及時將未納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納入申報和提前保護范疇。三是開展搶救性保護成果的利用和傳播,錄制一批具有文化內涵、反映歷史演變和遺產現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微紀錄片”等影像文獻,和“非遺系列”傳播短片,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加大社會面普及宣傳,提高認知度和參與度,讓非遺真正“活起來”“熱起來”。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休閑娛樂方式,不少商家嘗試通過開拓線上產品,加強線上互動來來增加用戶黏度,提高活動或產品的曝光度。2020年以來,非遺與文旅融合的跨界合作頻頻亮相各博覽會、展會和互聯網平臺,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地方政府可以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社會探索“非遺+”跨界合作推動業態融合,讓非遺素材融入文學藝術加工、影視劇本創作、文創設計、旅游開發中,推動地域獨有的活態生活方式和美學資源轉化為多元文化藝術表達及共享的公共文化資產,讓資源整合的搭臺唱戲轉化為自我有機生長、可持續發展的非遺社區,形成鄉村文化振興、精準扶貧和全域旅游協調發力、融合發展新模式。鼓勵社會結合平潭特色文化資源孵化超級城市IP形象,通過系列營銷事件策劃和日常運營。
平潭自然風光在沿海城市中堪稱一絕,但作為平潭國際旅游島,其城市品牌定位和宣傳塑造還不夠鮮明突出,尚未培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和知名度的人文類景觀景點,形成獨具一格的城市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資源,具有極強的群眾號召性和融合度。平潭要集聚人氣和經濟效應的國際旅游“拳頭”項目和產品,需重拾歷史遺珠,散珠成鏈,以“非遺”文化點睛全域旅游,推動非遺與生產商貿、文化創意、演藝娛樂、旅游休閑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和業態營造,打造海漁民俗風情文化帶、海防文化生態旅游區及特色民俗古村古街、兩岸傳統手工藝類文化觀光工廠,培育兼具娛樂性、地域獨特性和延展性的城市超級爆款IP,串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珍珠鏈。
在歷史交匯點上,平潭應繼續發揮在兩岸交流、對外開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軟硬件建設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做好自身文化建設文章,推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高質量融合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精神產品的源頭索引,與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與兩岸共同家園建設相呼應,與實驗區國際旅游島建設相適應,為“平潭藍”文旅品牌增添溫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