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林膠
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
地方文化是特定區域的人類生產方式、風情民俗、環境特征等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一個地方區別于其他地域的顯著標志,也是一個地域的主要文化基因。研學旅行是學校根據區域特色,組織學生以集體的方式走出校園,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育目的,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1]。開展基于地方文化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課程,有利于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培育學生對地方依戀感和增強學生地方文化自信。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的產生,其實是對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尊重與回歸,是認識主體以游歷實踐作為認知方式和作為書本學習的重要補充方式[2]。2016年,教育部、原國家旅游局等11部門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習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3]。秉承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的核心教育理論。圍繞我國“三教”改革,按照泰勒現代課程理論進行研學旅行課程頂層框架內容設計。參考多爾的后現代課程理論,對課程設計開發的明細化、模塊化、個性化提供新思路[4]。
地方文化研學旅行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價值目標。
了解大運河無錫段的前世今生和歷史人文。認識無錫古運河區域的著名歷史建筑和場所及無錫古運河的著名橋梁和歷史,了解古運河的生態環境。
通過“尋訪古運河”的實踐活動,培育學生善于感知和探索的意識以及為古運河文化的審美能力。通過對“運河橋通關”培養學生會使用簡單的交通工具,提升學生方位辨識能力和地圖識別能力。通過對古運河水質取樣實驗,加強學生對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通過參觀古運河沿岸的主要景點和文物保護場所,激發學生對研究身邊歷史文化的興趣。通過了解古運河沿岸民族工商業發展和企業精神,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了解古運河的歷史發展和著名人物,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責任擔當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價值觀。
教育部等11部委下發的文件中,建議開發以自然、歷史、地理、科技、人文等主題類型的研學旅行課程。本文建議可以依托地方文化旅游資源單位屬性,開展以下幾大主題內容的研學旅行課程。
這一類主題研學實踐活動課程,可充分利用當地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場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等本土資源優勢和特色,引導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傳統美德、傳統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革命傳統文化主題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課程通過基地參觀、走訪革命老人,聽革命老兵講紅色故事,軍事化拓展體驗,觀看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戲劇等,模擬體驗革命戰斗時期的生活開展課程。學生通過訓練提高心理素質、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團隊意識等方面能力,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和堅定信仰的革命精神。
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實踐活動課程可以依托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資源單位為依托,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農耕農事、體驗完成對當地風土人情、飲食生活等傳統習俗的課題,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鄉土鄉情文化的認同感。
以地方文化研學為依托,在課程組織實施前,尤其是在研究課程步驟策略上,要考慮學生參與課程的方式和模式。本文建議以下兩種模式組織課程實施。
項目式學習式基于項目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世界真實存在的問題。項目探究式的研學旅行課程以PBL模式讓學生以問題為驅動,組建項目組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的研學實踐和體驗課程。在這個過程中,以完成項目課題為目標,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利用研學資源,動腦、動手和動口,獨立思考,經過信息收集、加工和處理,自主探究新知識,并以研究成果的方式呈現,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語言表達和社會交際能力。項目式研學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探究式研學課程體系
體驗式模式的課程組織實施過程中,需對研學旅行資源進行選擇,挑選出一些適合學生動手參與時間的內容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感悟知識、提升實際操作能力。以“尋訪古運河”為例,為了讓學生體驗大運河文化,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挖掘惠山泥人文化,在研學過程中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現場指導學生制作泥人,在親手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
基于地方文化研學旅行課程的特點,可采用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相結合,以質化評價為主的方式進行。質化評價是指通過自然調查,充分揭示和描述評價對象的各種特質的評價方法,對較為復雜的教育現象進行評價,通常以等級呈現評價結果,一般針對參與研學的學生設置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通過對地方文化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研究,有利于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發現地方文化資源在保護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教育學生傳承和保護地方傳統文化,后續針對性研究保護地方文化資源對策;引導學生全面、動態、系統地分析地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培育學生地方依戀感和增強學生地方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