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部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學,福建三明 365000)
新課程改革為高中美術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導向,要求教師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在滲透審美教育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及鑒賞能力。分層教學法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受學生教育背景、興趣偏好等因素的影響,高中生在美術素養上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例如,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能夠在興趣愛好驅動下通過自主練習或教師的指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關于顏色、線條等基礎繪畫技法;部分學生在繪畫技能教學、技法訓練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在無差別的教學模式下難以跟上教學進度,不利于美術學習信心的形成,進而影響實際教學效果,同時,暴露出學生美術素養參差不齊的問題[1]?;诖?,教師亟須根據學生現有水平落實差異化教學策略,以小組為單位,搭建有效溝通渠道與合作平臺,遵循學生個性特征進行啟發式引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通過組內協作與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進而發揮分層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能夠為后續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設計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教師要以教學目標設置作為實施分層教學的切入點,在前期備課環節遵循美術教學綱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進行總體目標的設立,結合學生在個體水平、美術基礎等方面的差異細化目標分層,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差異化的目標與要求[2]。
以素描幾何體組合寫生教學為例,在備課環節,教師可通過教學平臺向學生發布調查問卷,根據問卷反饋結果,初步了解學生對繪畫基本技法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繪畫技法的難度設置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首先,對缺乏美術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的學生,可設置基礎型教學目標,包括學習基本構圖知識,重點練習關于幾何體結構線的畫法。
其次,對具有一定美術學習興趣及美術基礎的學生,可設置成長型教學目標,包括盡量做到構圖準確、飽滿,能夠畫結構線來表明暗,使作品呈現出鮮明的黑白灰區分,并且突出畫面中的重點內容。
最后,對基本功扎實的學生,可在成長型目標的基礎上延伸出發展型教學目標,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創作空間,引導其嘗試根據現有的幾何體進行創意構思,圍繞特定主題創作出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
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設計,面向不同學生設置符合其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能使學生在取得進步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最終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學目標分層主要基于學生主體差異進行梯度化目標設置,而教學內容分層則應參考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應用基于“感受、理解、評價”的三步教學法逐層滲透教學內容[3]。
首先,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使其初步形成對美術作品色彩、線條、造型與內容的主觀感知。
其次,學生根據教師的解讀與指導增進對作品創作技法、時代背景等知識的了解。
最后,通過評價與練習完成對作品的欣賞與再創作,在此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審美及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
以《蒙娜麗莎》這一美術作品為例,首先,在感受環節,由于不同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認知存在明顯差異,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詞語描述對該作品的感受,如神秘、莊重、傷感、高貴等,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個體體驗進行情感色彩的刻畫,使其建立對藝術作品的多重感知,并嘗試運用相應色彩、線條、畫面構圖進行情感表達,為學生后續學習繪畫創作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在理解環節,教師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者的生平經歷等知識,引導學生對作品形式、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并滲透關于油畫構圖技巧、方法的技能知識,使學生加深對繪畫創作形式與作品傳達情感內涵的理解。最后,在評價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聚焦作品本身,對其進行評價,包括作品表現手法、傳達出的價值理念等維度。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化對作品藝術審美價值的理解,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審美能力的提升。
考慮到高中生美術技能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層設置課后作業,同時要注意合理控制作業的難度,既要避免學生現有能力與作業設置難度不匹配造成的浪費時間、無效學習等問題,也不能為學生劃定硬性限制框架,以免造成學生學習“原地踏步”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動態跟蹤,為低層次學生逐步向高層次過渡,以及高層次學生的動態發展、潛能與創造力提升創設良好的條件[4]。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為使學生領悟美術學習的真諦,教師可以在引領學生完成作品賞析的基礎上,設置兩個層次的課后作業。
其一,必做類作業。教師可以選取凡·高的《星空》《向日葵》等作品,引導學生在課后利用互聯網、圖書等多種渠道收集關于凡·高的生平資料,結合作品創作背景及課堂所學知識,以書面表達的形式闡釋對不同作品的評價。教師還可以選取同一時期名家創作的多幅作品,對其進行分類,以畫作刻畫的意象、創作手法、情感表達效果等作為分類原則,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視角賞析作品,增進學生對不同作品類型的認知與理解。
其二,選做類作業。教師可要求學生依據給定主題或以自命題形式進行繪畫創作,并對創作理念、構圖形式、技法運用等內容進行具體論述。
將分層評價策略應用于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基于發展性原則引入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評價、同學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并對學生進行賞識性教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5]。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美術技能掌握情況作為評價指標,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建立相應的成長檔案。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重點依托賞識教育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樹立學習自信心;對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學生加強技能訓練,依托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在小組內發揮榜樣作用,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挖掘創造力與創新能力,實現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學生美術素養、學習心理與學習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借助分層教學理念指導高中美術技能教育,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后作業與教學評價等進行分層設計,探尋了適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路徑,進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