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朝
(福建省莆田第十二中學,福建莆田 351139)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的話題之一,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很強的指導作用[1]。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的要求,靈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指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使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掌握其今后成長必須具備的能力、品格,為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經過物理學習后,將學到的知識、能力內化為自身品格的綜合體現。在實際教學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觀念,是指學生根據物理規律、物理概念形成的對物質、物質運動、物質作用、動量能量等的認知[2]。物理觀念是學生利用物理知識對自然現象進行解釋的前提,學生不僅要學會用物理知識解題,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良好整合,從而形成相應的物理觀念,并樹立物理與實際生活、實際問題相關聯的觀念。
(2)科學思維,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相互關系、內在規律進行認知的方式,是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分類、推理論證等方法的綜合應用。在科學思維下,學生需要學會在物理情境中構建相應的模型,并借助模型實現對物理問題、現實問題的處理[3]。
(3)科學探究,是指人類探索自然、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就是依據實際情況提出問題,然后根據現有知識水平對問題進行猜想、假設,處理信息,從而得出相應結論,并對探究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在現代教育領域中,教師不能只讓學生用知識解答習題,還需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學會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4)科學態度與責任,包括科學態度、社會責任感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引學生理解物理學科的本質,堅持實事求是,杜絕封建迷信,要用科學的方式解決技術、社會等問題,并做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4]。
物理觀念屬于物理規律、物理概念在大腦中的提煉、升華,很難一蹴而就。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相關知識時,要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指引學生從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強化對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不要擔心學生出錯,而要讓學生學會在錯誤中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滿足學生物理觀念素養發展的需求[5]。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電場強度”這一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如何表示電場強弱”的探究活動,很多學生會提出“用某點電場力表示電場強弱情況”。對于學生的觀點,教師不應直接說正確或錯誤,而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不同位置點的電荷所受電場力情況展示出來,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生會發現即便在電場同一個位置,放入的試探電荷不同,其電場力也會存在一定差異,這樣學生就會自然推翻自己提出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分析發現,電荷在電場中某點受到的力F和試探電荷的電荷量q是呈正比的,即F=Eq。其中E是一個比例常數,與F、q無關,只是在數值上相當于F與q的比值。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效果更好,學生也會在此過程中強化對物理規律、物理概念的感知,從而促進物理觀念的形成。
科學思維是物理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借助原始物理問題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行培養,同時促進學生建模能力的發展。在解決原始物理問題時,學生需要通過抽象的思維方法,簡化實際現象,構建相應的物理模型,然后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完牛頓運動定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估算人騎自行車時遇到的阻力問題。這屬于典型的原始物理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學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對其進行簡化處理,構建模型。學生可以將研究對象看作人和自行車組成的整體,并構建學過的滑塊運動模型,由于在實際中學生無法直接測量人騎自行車的阻力,對此可以通過運動求力的角度間接測量阻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人停止踩踏至自行車停止運動這個過程進行分析,測得人和自行車的整體質量是m,運動的時間是t,運動距離為x,逆向使用位移公式得出,計算得出加速度a,結合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就能解決人騎自行車時遇到的阻力大小的實際問題。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開展問題分析、問題探究等活動,使知識問題化、課堂活動趣味化,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物理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動量定理”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探究情境:準備兩枚雞蛋,將其舉到同一高度,兩枚雞蛋從同樣的高度落下,其中一枚掉在桌子上,另一枚掉在桌子上的海綿墊上,這兩枚雞蛋哪一枚更容易破碎?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輕松地回答出掉在桌子上的雞蛋容易破碎,但很多學生不知道原因。雖然學生觀察到桌子上的海綿墊,也有學生認為海綿墊是軟的,所以雞蛋掉在上面不容易摔破,對于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卻不甚了解。教師結合這樣的情境指引學生進行探究,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在此基礎上引出動量定理知識點,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的培養,滿足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內容,指引學生理解科學技術進步,關注社會發展,并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物理學科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尤其是個人行為、科學技術對社會自然環境帶來的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社會、環境、人類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形成關愛自然的觀念,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完“超重與失重”的相關知識后,可以指引學生思考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現象,如電梯在啟動和減速的瞬間等。教師引入生活化內容,可以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物理知識對生活的影響,能使學生學會用物理的視角觀察、審視生活,從而強化學生的科學態度及責任培養。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教學實踐中,高中物理教師必須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指引學生自覺地思考知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形成契合自身發展需要、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能力及品質,使學生真正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