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凌宇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當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手段已成普遍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精心營造的良好的教學環境、活躍的課堂氛圍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中化學學科具有實踐性、特殊性等特點,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能使學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課本知識,并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不斷提升。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探討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希望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積極運用情境創設法提供一些參考。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與呆板的語言相比,幽默、生動的語言更富有情感和內涵,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教師在講臺上講解時,一定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并且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散發學者氣質的身體動作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元素周期表”時,如果教師僅僅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平鋪直敘,通常很難吸引學生的關注;如果通過編設歌訣的方法進行形象、生動地講解,不僅能夠讓學生記住化學元素的排序,還能使學生將高中階段所有需要掌握的常見元素、化合物都牢牢記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
經過大量實驗分析發現,人們獲取知識的85%來自視覺,10%來自聽覺,由此來看,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要多得多,并且相同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強化感性認知,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知識點的意義與內涵。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時,如果一味地進行語言描述,難以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而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教師能有效彌補語言帶來的短板,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素材,幫助學生加強感性認知,使其真正獲得理性認知。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生產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時,若學生不能通過字面含義去理解含氮化合物的性質,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播放動畫,為學生展示與含氮化合物相關的化學反應,利用原子和原子交換、原子總數固定的原理來讓學生學習化學方程式,這不但能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樂趣,進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欲望。
一個人情緒的變化對學習效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人學習時心不在焉,通常很難集中精力去思考和探索知識。對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相關問題。對此,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調整好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和探索。
在課堂教學中,高中化學教師可以以某一知識為切入點,通過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手段提出一些有深層意義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與解析。例如,在教學“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及應用”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如何鑒別沒有標簽的濃硫酸與稀硫酸呢?”這一問題一提出就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關注和思考,他們積極思考和討論,但也有一些學生認為這道題的難度不大,不愿去回答。此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師生的有效互動與交流。教師可以重點強調:“我們不要滿足于找到答案,而要看誰的方法最多、誰的方法最直接。”這樣立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都不甘落后于他人,于是紛紛在筆記本上記下相應的鑒別方法。通過這種一題多解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還能為增強學生的思維拓展性作鋪墊。
教師在向學生介紹新知識的過程中,若僅僅直接向學生介紹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不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為何物質會存在不同的性質”這一問題,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過于被動和僵化,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毫無幫助。對此,教師需要靈活設疑,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和已知知識存在矛盾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探索,這對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有很大幫助的。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一必修一“鋁土礦到鋁合金”一節時,教師提出問題:“氫氧化鋁可以通過CO2來制備,為何還能夠通過氨水來制備呢?”對于這個問題,看似矛盾,其實與氫氧化鋁的兩種性質有著直接的關聯性,能讓學生認識到氫氧化鋁能夠與酸發生化學反應,也能夠與堿發生化學反應,說明這是一個典型的兩性氧化物。隨后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的方法讓學生對整個制備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掌握,讓學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與記憶。
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蘊藏著大量的化學現象,讓人感覺奇妙無窮,所以我們需要將生活中一些比較有趣的化學現象整理出來,通過創設問題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積極思考與探索,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化學反應的獨特魅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一必修一“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一節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鐵為何會生銹,如何預防鐵生銹?”在學完這一章節的知識后,大部分學生能夠很自然地獲得最終的答案。恰當的提問對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2]。
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錯誤思維進行模仿,然后結合得出的錯誤結論對學生進行啟發,由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在尋找錯誤根源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自我,進而使學生的錯誤思維得到糾正,讓學生以正確且富有邏輯的思維進行學習,這必然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探究精神不斷增強。
化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驗性的學科,利用化學實驗能夠使一些較難理解的概念、理論、原理等更形象地展示出來,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學習。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發揮創新思維的優勢,以便靈活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從本質上來看,化學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在興奮狀態下積極地學習,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進而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一必修一“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一節時,教師向學生介紹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方法,根據教材中的方法來看,其制備的氫氧化亞鐵通常是淺綠色的,并逐漸變成紅褐色,那么為何不是白色的呢?學生探究其原因,明白了是由于氫氧化亞鐵極易被氧化,因此,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思考影響實驗結果的一些干擾要素。這個教學案例表明,通過創設實驗情境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能促使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斷提升。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途徑是比較多的,除以上介紹的應用方法,還包括其他情境創設方法。高中化學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基礎能力等合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此才能迎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