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悅冬
(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 214443)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有效的提問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還能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高中物理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流程,把握提問的時機,有針對性地提問[1]。有效提問的內容,一方面要與課堂教學效果連接起來,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提問對象,側重問題的啟發性和引導性,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進行分析和評價,引導學生查漏補缺,并適時鼓勵學生。
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途徑,物理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考慮問題本身的意義,研究問題對學生的指導作用,結合學生的能力和認知水平,綜合考慮提問的內容。提問的內容應簡單明了、關鍵有效。高質量的提問能夠讓學生展開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而低質量的提問會影響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提問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十分廣泛,但很多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清晰,沒有把握問題的質量,大部分提問僅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忽略了提問的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引起學生的心理活動,讓學生的物理思維得到提高。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起到交流和互動的目的。高中物理課堂上的有效提問能夠點明教學重點、傳播重要知識點,學生的回答就是對教師提問最直接的反饋。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重難點。高中物理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使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和探討,這對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善于對學生進行提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教師開展課堂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加強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所以問題的有效性格外重要。學生回答問題首先要明確題意,掌握問題的關鍵,然后組織語言,最終解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必然要結合已掌握的知識,這對問題的質量也有較高要求。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遵循科學性、難度適宜等原則,提高問題質量,讓問題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匹配。
高中物理教師需要格外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遵循難度適中的原則。如果教師只是提問學生一些概念性的、淺顯的知識,由于問題過于簡單,大部分學生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回答出來,不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時還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感。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復雜,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自信心受到打擊。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讓學生有思考空間的問題,確保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并能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
高中物理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科學性原則,注重問題的科學性。物理學科嚴謹、科學性強,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內容,多使用物理術語,準確地為學生闡述物理概念,描述物理現象,注意表達的順序和嚴密性,為學生進行良好的示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物理課堂包含大量物理知識,如果學生一味聽教師講解,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容易走神,提問則可以有效地拉進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啟發性原則,注重問題的引導性,讓學生跟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進而主動探索物理知識。教師在提問時應避免快速地給出答案,而要為學生預留思考的時間,提高問題的啟發性。
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切實做好課堂提問,提高問題的質量和有效性。有疑問才有動力去思考問題,學生在探究中才能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就所學知識進行提問,本身就是一個提出疑問的過程,學生會在思考、拆分、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能力。但當前物理教學的提問環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提問缺乏針對性、問題本身質量較差等。一些物理教師習慣性地使用“對不對”“行不行”等提問方式,讓學生一起回答問題,這樣雖然能有效調動課堂氛圍,表面上強化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卻不能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很多有想法的學生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導致“隨大流”、蒙混過關等現象的出現。一些教師設置的問題缺少難度層次,問題過于復雜,導致只有學優生能夠參與問題的探討,其他學生只能作為旁觀者。還有一些教師課堂提問比較表面化,缺乏創新,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來,這樣的提問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提問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加深刻地掌握物理知識,提高物理思維。高中物理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采用生活化的提問策略,引發學生的疑問和思考,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應注意拆分,為學生搭建階梯,運用分解式提問的方法,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效率,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
高中物理教學可以運用生活化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物理知識充滿探索欲望。比如,在學習高一物理有關于質點的內容時,學生需要理解質點的概念,了解這是一種科學抽象,并要獨立判斷物體在什么條件下可以看作質點。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火車過橋的圖片,探討火車過橋這一運動發生時,火車能否看作一個質點?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地球公轉和四季變化的動畫,探討地球經歷四季變化時,地球能否被看作質點?教師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材料,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使物理課堂變得更加鮮活、生動。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師應以學生作為出發點,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引發學生對物理現象、物理實驗的思考,使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例如,在學習摩擦力的知識時,學生要掌握摩擦力的定義和產生條件。很多學生不理解“相對”的含義,教師應向學生說明,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等于與運動方向相反,在形成滑動摩擦力時,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同,也有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或與運動方向成一夾角,然后為學生展示不同的摩擦力場景,讓學生思考摩擦力的方向。
分解式問題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比較常見,其核心思想就是對一個比較復雜的物理問題或者物理概念進行拆解和劃分,降低物理問題的難度,讓學生分層次、分階段地進行思考和解答。分解式問題能夠把復雜的物理知識簡單化,使問題設置環環相扣。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光源透過小圓孔,投射到光屏上會有什么現象?”在解決這道問題時,教師應讓學生先明確條件。這道問題的條件不確定,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拆分,分別探討圓孔比較大、圓孔較小、圓孔非常小三種情況的現象。通過分解式提問,學生可以提升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做小實驗,準備相關工具,讓學生從實驗中掌握原理。
物理課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學會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物理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筆者分析了當前高中物理教學中提問的真實情況,提出了課堂提問的幾項原則,并對具體策略展開了探討。教師在提問中要做到因人、因時而異,避免無意義的提問,口語化的提問,提高問題的科學性,讓提問渲染課堂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