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安順 561000)
近年來,國內的體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的進步,體育教育理念也與以往有了較大的不同。眾所周知,體育教育理念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體教融合”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在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其是一種體育競技發展的指導理念,這一理念主要包括準確認識體育競技的社會地位、認識體育工作和社會進步之間的關聯、考慮該項事業和思想教育之間的聯系、怎樣培育該行業優秀的人才,提升相關人才在競技方面的能力等內涵。當前,“體教融合”所賦予的內涵也正是我國體育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也是當前體育教育攻關的難點所在。
1.2.1 對體育教育發展的意義
在體育人才培養上,我國傳統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一定的漏洞,例如沒有在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很好地發展職業專項化,體育運動員轉業再就業的渠道和路徑也不通暢。為此,在新時期的社會環境下,體育競技一定要從傳統的思維中跳出來,拒絕單一、封閉體育培養形式,逐漸向多樣化、開放性的體育教育模式發展,倡導“體教融合”,推動我國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2.2 對發展綜合化體育培養模式的意義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體育教育也一直處在不斷改進中。從培養模式上來看,我國傳統的培養模式比較單一,運動員除掌握的運動技能之外,并不具備其他的技能,從而使得他們退役后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當前,我國社會高速發展,對多能型的人才需求急劇增加,對運動員來說,體育競技只是他們應當掌握的一項技能,而不是生命的全部。為此,樹立科學的體育競技觀念,走綜合化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必由之路。應打破傳統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囚籠,以培養全方位的體育人才為目標,使他們由傳統的體育“專才”逐漸向“通才”轉變,同時,對運動員文化課程的培養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將體育學習與其他各學科建立密切的聯系,使他們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向體育競技“通才”發展,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
2012年,上海市有關部門發表了《上海探索“體教融合”新路》,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體育教育“體教融合”開始面向全國推廣。為了推動“體教融合”的發展,上海市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第一是讓體育與教育部門在思維方式上做到統一,建立一個人才與體育教育共同培養的理念。第二是需要確立全新的體教管理模式,對人才進行培養。第三是深化改革,有效地提高體育和教育之間的融合程度,達到“提升上海學生健康與加速體育行業持續發展的新動力”的高度。在上述方案的推動中,該市體育教育出現良好的發展趨勢,學生對于運動的熱愛也更勝從前。上海市推動“體教融合”所取得的成效,為我國“體教融合”的發展賦予了良好的開端。
2.2.1 美國的“教體融合”模式
美國是一個體育強國,其“教體融合”模式在高校中推行的非常好。在美國高校中,其完全是依據“學術水平等同性”原則來管理大學生運動員的,在這一管理原則下,運動員往往都能夠獲得全面發展。對大學生運動員除了在運動能力上有較高的要求之外,在學業方面對他們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文化學習方面,運動員大學生與其他普通學生并沒有什么差別,學校對他們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而我國在這方面則與美國完全不一樣,也許正是由于這一原因的存在,使得大學生運動員在人們心中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形象。
2.2.2 德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德國將其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級培養。這一階段主要是對體育人才進行選擇。
第二階段:中級培養。在中級培養階段,各級體育學校和專業體育學校需要輸出有能力的運動員,各協會及教育部門則需要對其進行訓練與監管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門還需要確保運動員的文化水平,并以普通中小學的學習標準來要求他們的學習。
第三階段:這一階段以達到一定的文化成績為標準來對運動員進行篩選,對達到標準的學生進行集中監管。在這個時間段中,運動員不僅需要進行正常的運動訓練,還需要學習文化知識。
也正是因為美國、德國對競技人才在專業訓練與文化學習的雙重重視,使得他們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發展獲得了可持續發展。從他們的成功事例中,我國可以吸取一些有利的經驗,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培養了諸多家喻戶曉的奧運運動員,但在人們的理解上,體育仍然被認為是一個非正經的行業,因而人們對子女從事體育事業大多不太贊同。由此可知,當前人們對體育事業還并未形成正確的認識,也未認識到體育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產生的作用,片面地認為體育只是實現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效手段。諸如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教育環境等社會環境都會對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體育事業要想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必然需要社會多方面的支持。當前,伴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體育競技模式已然無法滿足新的時代需求,舊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對運動員的轉業再就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使他們并沒有和現實生活接觸,最終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其教育水平和普通學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體育與高職院校教育體制進行融合是體育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因為體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學生在進行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要兼顧一些與體育相關的科目的學習,如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只有通過綜合化的學習才能更好地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此外,由于封閉式的培養模式是體育人才培養慣用方式,從而使得他們對其他學科只能停留在效仿和借鑒上,而難以進行深入的學習。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已然在體育教育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這對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的作用。
我國制定了符合國情的體育發展目標,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我國體育競技事業得以獲得較快的發展。體育競技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它的發展不但可以為國增光,還可以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因而其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運動員是體育競技的主體,他們通過努力,最終回報國家與社會,同時也能使其人生價值獲得體現與升華。
以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案例,為更好地貫徹“體教融合”理念,其建立了“校隊合一”的制度,把運動隊和教育有效地融合,很好地實現了師資、場地、開銷等教育資源統一整合。“校隊合一”這一監管制度的確立,為健全職業教育制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該學院設有附屬學校,這些學校能夠給予學生穩定的教學,讓學生的基礎文化水平得到有效的保證,在這一平臺與“校隊合一”的辦學制度的支持中,將該項人才培養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此外,學院為了進一步深化“體教融合”,還促請廣州市出臺了運動員文化教育與保障的實施性政策文件,同時,學院還成立了學訓督導室及其下屬體育技能教研室、文化教育教研室,使得學訓監管體制可以具有統一性及靈活性,就出現了具有特色性的競技體育培養制度。
在該項教育制度中,其重點就是需要將中職與高職之間的交流工作順利銜接,加快職業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間的水平和諧發展,建立起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在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過程中是3項集中管理,即學習、訓練與住宿3項集中管理制,這一管理制度的實施,不但可以使學生的專項運動訓練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還能兼顧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職業課程的學習。其附屬學校為競技體育人才完成義務教育基礎課程提供了保障,正是這一完備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渠道,提高了學院人才儲備,無論是報考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的成功率,還是經過廣州市初中升學進入學院附屬學校的錄取比例,抑或運動員參加大學相關的考試錄取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較好地解決了競技體育人才學歷教育問題。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對各層次人才進行多樣性培養,將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在一起,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強化創新,培養復合型人才。為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運動員的終身作為發展的系統構建體系,將初、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及教學內容彼此進一步深化融合。
第二,開發基礎教育創新課程與中高職職業銜接課程,開發互聯網教育課程,改革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第三,設置靈活的教育組織類型,建立和完善各類相關的教研室,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對競技體育人才進行全面培養。
建立和健全競技體育人才的學訓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對運動員學生進行測評。優化文化與運動訓練競賽之間的比例,把該項運動的人才選拔、輸送和文化素養的相關成績與競技比賽成績相互聯系,讓運動員學生重視文化與訓練雙方面的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同時,將文化課程評價與職業技術等級和職業資格鑒定相結合,使競技體育人才能夠盡早地擁有職業能力。此外,還應不斷豐富競技體育人才評價的內容,促使運動員學生不斷地學習多方面的知識,提倡彰顯個性和發揮特長,促進全面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