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在體育競技項目中,田徑是其一項重要而又基礎的項目類型,因其特有的競技性與多樣性特征,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受到了廣泛重視。而在田徑項目教育中,體能訓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學生的體能素質主要包括了宏觀與微觀兩種概念。在宏觀層面,高校學生的體能素質是指學生身體基本構造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如身體免疫力、運動能力、靈活性等各項與學生有關的指標。在微觀層面而言,學生體能素質則表現為其基礎的身體活動能力,如在運動中學生體現出的耐力、速度、力量、靈活性等各項素質指標。從實際的體能訓練研究而言,宏觀層面的體能指標往往是一種綜合性的考核指標,而微觀指標可以通過體育競技或運動測試等方法直接獲得。此次研究中主要從學習微觀層面體能素質開展研究,兼顧宏觀素質研究。
在高校田徑教學與訓練中,體能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體育教育工作者經過教學分析,將其作用概括為以下3點。
在當前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身體素質指標占據著重要位置。但是在當前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實地研究中發現,部分學生身體素質不能達到同齡人健康要求。而在體育研究中發現田徑運動具有較好的改善人體素質的作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加強科學化田徑體能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身體素質。這種身體素質的提升主要包括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身體機能提升。在田徑運動訓練實踐中體育工作者發現,經過嚴格科學的體能訓練,學生投、跑、走等基本身體機能都可以得到一定提升。這種提升是可以根據體育考核指標直接獲取的。如經過一定時間的體能訓練,大部分學生肌肉量與肺活量都會有一定提升。這種指標性的提升是體能訓練作用的一種重要體現。二是學生心理素質與適應性的提升。除了身體指標數據的提升外,學生在體能訓練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心理素質與適應性。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過程中,經過長期嚴格訓練,其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得到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長期的戶外訓練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提高了其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競技體育實踐中,田徑項目是一項基礎性項目,運動者對田徑基礎理論、技能及科學訓練方法(即田徑訓練“三基”),應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高校體育教育中,促進學生掌握“三基”知識可以起到以下三個方面作用。一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田徑訓練質量與效率;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訓練中因動作失誤、運動過量造成的運動傷害問題;三是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興趣,提高學生田徑運動參與率。
在高校田徑體能訓練中,科學的訓練過程對于促進學生掌握“三基”可以起到以下兩方面作用。一是利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學生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田徑基本技能,如正確的運動姿勢、身體姿態等,形成良好的訓練過程。二是通過田徑訓練過程,學生可以掌握田徑基礎理論及科學的訓練方法。
體育精神的培養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培養也占據著重要位置。在田徑體能教育與訓練中發現,體能訓練對于學生體育精神與心理素質培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素質培養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學生體育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體育精神是一種基于體育競爭意識與道德品質形成的道德品質精神。在體能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經過長期的堅持訓練過程及訓練中學生的競爭過程,進而真正了解體育精神。這種精神的形成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形態及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二是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在學生體能訓練過程中,教育者采取了科學的訓練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過生理負荷訓練過程完成的。同時在訓練中,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在解決學生心理障礙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團隊意識、協作意識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新的高校素質教育推進過程中,體育教育創新工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創新要求下,確立了以下的訓練原則。
在高校田徑教學中,傳統的體能訓練方式注重重復式、機械式的模仿運動方式,不重視學生自身感受。通過對學生體育教學調研工作發現,這種教學訓練方式由于單調無趣,因此不適應現代學生心理特征,進而影響了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在體育教學創新中,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機械式常規教學方法,采用更加科學化、多元化的方法開展體能訓練。一是科學訓練方法的引進。在體能訓練創新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應注意引進更加科學的訓練方法。如在訓練中引入模擬訓練系統,將單一、枯燥的訓練過程豐富化、趣味化,利用學生的興趣提升訓練質量。二是改變教學方法。在體能訓練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改變以往枯燥的講解與示范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如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將示范動作制作成微課、卡通人物等,提高學生對示范動作的關注度與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多元化教學的目的是提高訓練教學的質量,因此多樣化訓練應在規范化原則的制約下開展創新,進而起到應有的教學創新作用。
在傳統的高校體育體能評價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與數據統計方式,對學生進行統一訓練評價考核,其評價后的獎懲方式也較為簡單,或者根本沒有相關的獎懲方式,影響了評價考核作用的發揮。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視對體能訓練評價改革的創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具有個性化的評價方法。在訓練評價過程中,教育者需要根據學生身體、心理等因素的差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與方式。如部分學生參與田徑訓練的目的只是提高身體素質,其評價側重點應在身體素質提升因素;而針對對田徑項目感興趣的學生,評價側重點則應集中在項目專業體能能力層面。二是將評價結果與獎懲工作并聯。在新的訓練評價過程中,教育者應將學生訓練評價結果與獎懲機制有機結合。對于訓練評價好的學生,教育者應采取表揚、簡單物質獎勵等方式,提高學生訓練熱情;反之對于評價成績倒退、效果較差的學生,教育者應采用批評、科學提高訓練強度(非體罰)的方式,形成良性的訓練競爭機制。三是將學生評價結果與教育者關聯。在評價機制中,管理者應將體育教育工作者與學生評價結果結合,使教育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有效地融入學生體能訓練過程中。
在當前的高校田徑體能訓練過程中,教育者應重視從實踐出發,實施從基礎性訓練出發,進而推進至加強訓練與拓展訓練的逐步發展性訓練措施,確保提高學生體能訓練質量與效率。
在高校田徑訓練中,基礎性訓練對于提高學生體質,適應體育運動過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做好基礎訓練工作,教育工作者應提高基礎訓練的計劃性。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基礎性訓練是一種面向田徑學生的普遍性訓練工作,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育者應重視基礎性訓練的計劃性,在有效利用訓練課堂效率的同時,確實利用基礎性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在訓練開始前,教育者應根據訓練階段制訂計劃。早期訓練中,教練應重視學生腿部、臂部、腰腹部等基礎力量訓練,因此可以采用長跑、慢跑和沙袋跑等耐力訓練,之后逐步提升訓練強度。同時在基礎性訓練計劃的執行中,教育者應注意以下3個方面內容。一是計劃制訂中應秉承普遍性原則,以大部分學生體能狀況為標準制訂計劃;二是計劃執行中,教育者不能私自提高訓練運動量,必須通過嚴格的評估分析后逐步提高訓練量。三是計劃執行中,教育者應注意關注學生身體狀況,避免部分學生因身體素質原因造成的運動傷害或身體問題。
在完成基礎性訓練后,教育者應根據學生選擇項目與身體狀況(身體素質、承受能力等)開展中期的針對性訓練。在中期訓練過程中,教育者應根據學生特征開展針對性訓練,訓練的目標在于強化學生基礎訓練成果,同時滿足項目訓練的要求。如針對基礎體能較好的學生,教育者可以增加短跑、臂力等訓練,提高學生爆發力;而針對基礎體能較差的學生,教育者可以采用下蹲、扎馬步等項目訓練,提高學生肌肉耐力。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重視做好學生體能狀況、身體特征等數據的評估,同時可以根據學生興趣與項目選擇開展差異化的訓練工作。
高校田徑體能訓練是當前高校體育訓練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教學教學研究的重點。因此,筆者從傳統訓練中發現的問題出發,從訓練作用、原則及重點3個層面,開展了體能訓練教學創新研究,以期為高校學生體能水平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