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駐馬店 463000)
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發展下,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發展,體育活動作為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同時,對于體育設施及相關活動的發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發展有著極大的必要性。
河南省有著悠久的體育文化發展歷史,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地域文化。該文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對河南省12所學校及15個社區居委會進行問卷調查及實地走訪,并對其結果進行可行性的探究和分析。
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同時也加快了城市經濟改革,參與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推動著社區體育的發展。但由于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現有狀況不相符合,逐漸顯現出了人資、物資等方面上的問題。社區體育活動缺乏管理,由于社區體育多是出于自發性的活動,沒有形成明確的管理體系,從而導致社區體育相關指導人員較為缺乏,同時其水平差異較大,不利于對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經調查顯示,社區管理者及指導者普遍年齡較大,且在性別方面,女性群體大過男性群體,同時體育相關指導者學歷水平普遍較低,只有極少部分指導人員受過相關的專業培訓,其經驗尚不成熟,不利于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效的指導。此外,社區體育的場地也較為缺乏。根據對省內部分社區的走訪發現,從事體育活動的場所為社區廣場的占比高達46.1%,其次為公園、街頭空地。由此可見,我國社區體育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缺乏合理的規劃[1]。
學校的優勢條件為學校體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校內體育場館的建設為體育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現階段,隨著教育水平及教育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各學校都有著較好的體育設施。然而根據調查,大多數學校對體育場館的開放程度較低,只滿足了校園內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體育資源的利用率,造成資源浪費。此外,由于體育活動方式豐富多樣,更為學校體育與社會的融合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這就顯現出積極推進學校體育發展,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融合的必要性,對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及價值、實現體育資源的互補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從文化視域下看待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與發展,更有利于將體育在社會中的發展注入人文氣息,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將體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在文化生態的視野下,可以對體育文化進行3個層面的分析,第一個層面是內蘊層,第二個層面是外化層,最后一個層面是物化層。
學校體育作為學校開展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其目的旨在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學校中不僅可以增強知識與能力,還能全面提高綜合素養。而社區體育活動一方面能鍛煉身體,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體育需求,另一方面為居民提供了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身體素質,并且有利于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溝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區氛圍,促進社區和諧。綜合來看,學校體育以教學為核心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素養,而社區體育則是為了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體育需求,提供多樣化的休閑娛樂方式,從而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共同發展,二者都是運用了體育鍛煉的手段,對該活動的實施者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學校有著極其豐富的體育資源,同時也有比較完善的體育組織和機構,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有利于全方面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然而,學校體育對社會的開放和服務功能目前較不完善,不利于體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推進體育文化在學校及社會的融合與發展。這是由于部分學校還依舊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中,沒有將體育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理念相結合,使校園體育處于封閉中,不利于推動校園體育的發展。社區體育的組織主要是以街道辦及各類的群眾體育機構為核心,對社區體育進行各項的活動開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居民群眾的體育需求,但是由于沒有專門的社區體育管理機構和組織,導致了社區體育發展停滯不前,管理工作不到位。
體育文化的物化層主要是指進行體育運動的條件、方式和方法及所運用的器材等。在體育活動項目中,學校開展的體育活動要比社區體育活動的形式更多樣化,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巧性,同時涉及的范圍較廣,主要表現為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僅有傳統的體育活動,例如武術、太極拳,還有具有現代化的體育活動,如健美操、瑜伽等[2],滿足了學生的多種體育需求,同時集技巧性、娛樂性、健身性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體育資源。然而,社區體育活動在開展中受到場地限制,以及傳統思想觀念的禁錮,不僅活動開展的方式及手段較為單一,同時,體育活動種類較少,并且大部分項目只適合于老年人及女性群體,滿足不了各階段居民的龐大需求。
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發揚體育精神[3]。然而,為了更好地推進兩者融合,靠單方面的力量是必須的,同時還要依靠政府和市場,充分發揮其推動作用,實現學校與社區體育的有效融合。
首先,要樹立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的理念,政府要加大對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保證各區域體育資源能夠合理運用,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體育需求。同時還要利用市場手段,實現人力、物力、文化資源的共享,為體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介入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校和社區對于體育建設的積極性,劃分其責任,從而推進全民健身、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合理開展一項工作的前提。在實現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的工作中,也要充分重視管理制度及機構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針對學校體育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運用的現象,可以制定完善的學區體育管理體制,實現學校與社區之間體育資源的有效融合和共享。可以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各項制度,對學校有關體育部門進行協調、溝通,實現校內體育相關設施及人力資源的彈性分配,完善校內體育資源的服務功能。
另一方面,可以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例如學區體育管理理事會,協調學校及社區體育資源,并對其進行合理、科學的管理、監督、組織。通過加強對學校及社區資源的外部控制,不僅能夠有效地監督相關部門及人員積極完成工作目標及任務,推進二者相互融合,還有利于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全面推進我國國民身體素質發展[4]。
要想促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有效融合,不僅要樹立體育融合的觀念,還要積極加強學校與社區體育融合的相關措施。
現階段二者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主要是通過競賽活動及多樣的體育組織來實現的。因此可以完善相關的體育活動和組織形式,以調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讓廣大群眾在學校與社區融合的體育活動中,體會到體育帶來的意義和積極作用,可以通過借助學校方面豐富的體育管理經驗和活動策劃經驗成立相關的體育俱樂部,對社區廣大群體進行開放,學校及社區的成員可以依據個人興趣和喜好來參加不同的體育活動。同時,俱樂部相關管理人員要合理劃分社區及學校的范圍,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區域的學校及社區進行合理開放。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學校體育資源,還能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各學員的體育特長,豐富其生活,使廣大群眾在體育鍛煉中感受到體育的樂趣[5]。
此外,還要積極探究合理的結合模式,可以將學校體育場館與社區體育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內體育設施及資源,不僅可以滿足社區群眾對體育的龐大需求,還可以有效地減少體育場館管理負擔和資本投入,提高體育場所的利用率。
總而言之,積極推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有效融合,不僅要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還要立足于社會整體,使廣大群居民群體與學校師生之間能夠建立密切、友好的體育情感,推進體育在全社會中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