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華僑大學
體能訓練就是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當中形成的。因此要想提高競技能力就必須要提高體能水平,就必須對體能訓練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刻的了解、學習、研究并融入到訓練當中。進而體能訓練也成為各國學者們所研究的熱點對象,并對體能訓練的概念和范疇的界定都各有見解。在我國,體能訓練學就是通過引進并結合國內外對體育在體能和體能訓練的概念基礎上興起和發展而來的一種理論并形成相對獨立的研究學科。關于體能訓練,本次是采用的是文獻資料法梳理體能訓練學和體能訓練學科的發展,剖析體能訓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并整理出自己的觀點,希望能為我國體能訓練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一點參考。
在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華僑大學圖書館上查閱與體能訓練相關的文獻,通過查閱文獻收集體能訓練的概念,體能訓練發展歷史,國內外關于體能訓練研究的現狀等資料。為本次研究奠定基礎。
通過對各文獻的閱覽、研究,并對相關發展、事件以及研究成果信息進行針對性的剖析。從而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研究結論。
Physical fitness,這是歷史中第一次出現有關體能的表達。在美國出現最早,美國的《國家青少年適應能力測試》文件中,被譯為體適能,但是沒有明確的意義。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內外的學者關于體能的概念和范圍不同的學者都有不同的解釋,各有偏依,并不全面。現代國外普遍接受和認同的概念是“體能”一詞是由體適能演變而來,而體適能是體力活動能力有關的身體要素,認為體能不僅僅與健康有關,還是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國內對于體能的概念相對滯后,但是對體能訓練的理論國內學者也有各自的見解。例如:黃濱、賈思敏分析體能訓練理論,對體能訓練的內涵和外延進行闡述,認為體能訓練的含義應是對人體系統的訓練,提高機體走、跑、跳、投等能力;王興等對競技體育體能訓練目標體系與指標體系構建原則進行分析,在體能訓練的內涵研究中,提出了綜合運動能力,它是指在與比賽相似情景狀態下同時發展多種身體素質的能力;劉新蘭分析探討體能訓練原理,提出訓練適應是體能訓練主要的原理[1]。因為奧運發展戰略的實施,所以現在在國內普遍認為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體能由形態、機能與身體素質組成。第二,體能是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競技能力包括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和心理能力。
1.國外體能訓練發展歷程
根據現有的文獻查到,體能一詞最早起源于美國體育學界,在英文文獻中通常被表述為Physical Fitness,簡稱Fitness,將其翻譯為體適能。1953年,“Muscular Fitness and Health”的文章被發表,引起了美國高層的高度關注,該文章報道,在美國超過五分之三的兒童不能通過該測試,而在非洲只有6%的兒童不能通過。這個測試的結果使得人們意識到了鍛煉的重要性,于是在1954年,美國成立了美國醫學會(ACSM),緊接著1956 年,艾森豪威爾總統成立“美國青少年體能總統委員會”,將發展體能作為美國青少年日常生活第一優先工作[2],隨后,肯尼迪、約翰遜總統將其更名為“體能總統委員會”和“體能與競技體育總統委員會”[3],使Fitness 概念得到了大規模推廣,fitness可以理解為“體能、適能、體適能”[4]。在后面的實際推廣中,肯尼總統也設置了實際的獎懲制度,促進青少年進行運動鍛煉。
九十年代后,體能訓練在競技體育中快速的發展,從發展肌肉力量訓練、爆發力、訓練強度、疲勞和耐力訓練,發展到2000—2005年間的柔韌、肌肉、運動損傷、可靠性、耐力練習、訓練周。2005年至2010年間人體核心區、核心穩定性、核心力量研究成為主流。2010年后訓練計劃、速度訓練以及訓練的有效性。在大眾健身中體能訓練主要集中在兒童、婦女、青少年。從九十年代到2005年研究體能、身體活動、能量消耗、體力活動。2005年到2010年同樣研究核心力量和核心穩定性,還增加了腰痛、阻力訓練、自主神經系統。2010年以后研究的側重點在青少年的體重超重的問題上[5]。
2.我國體能訓練學及學科發展歷程
體能是在我國建國時期就有的詞,我國最早能查到的最早涉及體能的文獻是在1956年發表的《關于改進學生健康教育的幾點意見》[6]中提出學生體能增長不迅速的問題的文章中。直到1982年以前都沒有關于體能的研究。且,都把體能定義為與身體有關的體質或者體格。1987年開始才有人研究體能。
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國外的體能概念傳入到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體能的熱潮。1984年,田麥久把運動項目分為體能類、技能類兩大類別,因此,針對某個項目或者是同類型的項目的體能與體能研究開始涌現,并開始出現“體能模型”的架構。1992年唐思宗等著作《身體訓練學》,但是并未作為教材使用,后來北京大學與其他體育學院聯合編寫了一本一部內部教材《身體訓練法講義》[7]。
1993年開始有人用于實踐中去,而后才對體能進行專門的研究。1994年興起的足球運動員體能測試使得體能這個詞“家喻戶曉”。但是由于當時對于體能概念認識的局限性、片面性,使得我國的競技能力水平不上反下,認識到問題的所在后,一些學者從西方帶回來了先進的理念與訓練方法,包括研究火熱的“核心訓練”。這為我國的體能訓練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體能概念的認識推動了體能訓練的發展,2000年版《運動訓練學》教材將“身體訓練”定義為“體能訓練”并提出了身體形體的訓練。2001年,楊世勇等編著《體能訓練學》將國內外對體能的認識發展進行了梳理;龍斌等編著的2005年高教版《體能訓練》出版,體能第一次正式以核心詞匯貫穿全書[8]。由于身體素質訓練對現代體能訓練起著重要的作用,2015年,我國學者尹軍年編著《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一書,對身體功能訓練體系做了具體的闡述;2017年王衛星等人編著的《實用體能訓練指南》,通過生理學、解剖學、營養學、心理學、康復學等多學科的角度闡述與體能的關系[9]。
1.我國對體能訓練的研究還處在表面,未能進入深度的研究,把握不好體能的概念的界定,對體能訓練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體能訓練就是練肌肉、練力量。
2.尚未建立一個體能訓練體系。美國體能訓練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統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美國體能訓練的結構完善,內容豐富,多種多樣,經過多年的實踐效果也很明顯,我國的體能訓練雖然在國外的影響下,逐漸趨于專業化、個性化、實踐化,但是對于體能訓練效果評價,訓練手段,訓練計劃的制定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理論與實踐未能很好的結合起來,呈碎片化。體能訓練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10]。
3.體能訓練學科建設落后。現代的體能訓練是融合生物力學、解剖學、現代科技等多學科知識的一個系統研究。我國的體能訓練學科在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不夠,更多的是把體能訓練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研究,未能與其他學科知識高度融合,局限性較大,創新性不高。使得我國的體能學科的發展滯后。
4.與全民健身發展結構不平衡。奧運戰略計劃實施以來,我國絕大部分的體能訓練理論研究和實戰研究都是圍繞著競技體育的發展而進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健身的要求越來越大,對全民健身中體能訓練理論和教練需求也越來越大,出現了社會健康側面的體能訓練理論和教練的不足。競技體育強,全民健身弱的情況。
我國的體能訓練學和學科建設滯后,主要是借鑒國外的理論來提高我國的體能訓練水平,我國的體能專業人才也是到國外進行培訓,將國外先進的理論帶回來,結合我國國情,促進我國體能訓練學和學科發展。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大眾健身發展,體能訓練研究可能向老年人健身和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高科技與體能訓練融合發展將會是未來積極發展的方向。20多年的學習,我國與國外的差距逐漸減小,由學習到運用,由運用到反思,由反思到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現在,我國正逐漸完善的體能訓練體系和學科體系,構建專門的體能訓練部門,成立體能人才培訓機,信息技術和多學科知識結合更加緊密,體能訓練學科成為一個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的獨立學科。
首先,我國政府對體能訓練學和體能訓練學科的重視程度應當加強,盡快建立起體能協會,積極帶動群眾參與體能訓練,在高校建立體能訓練學科以及相關器材設備,為體能訓練的廣泛發展做好鋪墊。其次,大力培養我國體能專業人才,積極的學習國外先進的體能訓練知識,做好我國國民體質分析,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再次,建立基金會,吸引各個鄰域的人對體能訓練進行研究,推進我國體能訓練發展。最后,實證要跟上理論研究的步伐,積極的推進實踐檢驗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