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磊(長沙市周南實驗中學教師) 王柱根(長沙市歷史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每天都吃些什么呢?遺憾的是,歷史上關于秦始皇飲食的記載少之又少。我們只能通過考古挖掘成果,結合當時的自然地理條件等進行合理推斷。
一日三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其實不然。在采集狩獵的時代,人們“饑則求食,飽則棄余”。進入農耕文明以后,人類的食物有了比較可靠的來源,作息才變得有規律起來。自夏商到先秦時代,普通勞動者一日兩餐,以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作規律。直到唐代,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一日三餐才成為人們普遍的飲食習慣。
那么,秦始皇就是一天吃兩頓了?非也非也!在封建社會,“吃”從來都不是填飽肚子那么簡單的事。實際上,秦始皇一天要吃四頓,除了早中晚餐外,還要加一頓夜宵。這既是一個普通人對美食的追求,又是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權力的象征。
我們常說的五谷“稻、黍、稷、麥、菽”在中國早有種植,只是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秦統一天下之前,當時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是稷。古人奉“稷”為百谷之長、五谷之神,所以稱國家為“社稷”。因此,在秦始皇的食譜里,稷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不過,稷的口感并不好,幾乎沒有人喜歡吃。
至于米飯的話,秦始皇也是吃得上的。但當時谷粒打磨的技術很落后,稻米的色澤和口感都比現在差得遠。秦始皇吃的“飯”,是用五谷混合制作的“干飯”,里面再加入干果調味。面食大概率是秦始皇餐桌上的主角。關中平原盛產小麥,食麥歷史悠久。秦始皇的餐桌上,臊子面、疙瘩面、羊肉面等肯定是輪番上陣。餅和粥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中國人很早以前就開始馴養動物。自古以來,我們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豐盛的肉食。現如今常吃的“肉”,比如牛、羊、豬、雞、鴨、鵝、魚肉等,秦始皇基本上都吃得到,甚至那些珍稀的野生動物,也是家常便飯。不過,味道怎么樣就很難說了。
當時的烹飪手段非常有限。我們現在最常用的“爆炒”,秦始皇的廚子們就做不到,因為鐵鍋要到宋代才出現。當時也沒有植物油,植物油要到漢代才出現。用火烤肉是最簡便的烹飪方式。如果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就叫做“燔”;如果穿成串,就類似今天的烤串,叫做“炙”;如果用爛泥裹上肉,再放在火上烤,就叫做“炰”。“炰”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叫花雞的做法。
食肉,調料是必不可少的。當時能用的調料已經很豐富了。醋、豆豉、曲(用曲霉和它的培養基制成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制醬)、糖、蜜、姜、蔥、桂皮、花椒等都已齊備,甚至還有用麻雀肉制作的“爵醬”和用馬肉制成的“馬醬”。只不過現代燒烤界的“絕代雙驕”——孜然和辣椒是一個也沒有的。在唐代以后,孜然才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西部地區;而辣椒就更晚了,要等到明朝末年,才會從南美洲傳入中國。
秦人苦心研究美食,掌握了一定的品鑒能力。“仲父”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中,有一篇便是專門論述烹飪理論的。秦始皇身邊有這樣一群品味非凡的美食家,自然能吃到味道極佳的肉食。
春秋時期,秦國人的家中就已經出現了菜園,稱為“具囿”。“具囿”里面種植各種蔬菜,常見的有葵(冬莧菜)、藿(豆葉)、薤(小根蒜)以及蔥和韭菜。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蔬菜味道苦澀,和野菜無異。秦朝蔬菜的種類雖然不多,但水果的品種可不少。《詩經·黃鳥》中提到了酸棗、桑葚兩種野果,《詩經·七月》中還描述了野葡萄、瓜和葫蘆,《呂氏春秋·本味》則有關于櫻桃的記載,除此之外,還有梨子、杏、柿子、橘子等水果。
“秦王掃六合”之后富有四海,他的餐桌也就突破了地域限制。“越駱之菌”“江浦之橘”“云夢之柚”等各地特產源源不斷地運往咸陽,使得秦始皇的餐桌五彩繽紛。但時間的限制,秦始皇是無論如何也沒辦法突破的。地瓜、西紅柿、土豆、黃瓜、胡蘿卜、菠菜、茄子、豌豆、香菜等蔬菜在當時并沒有被種植,所以秦始皇是吃不到拍黃瓜、醋溜土豆絲、胡蘿卜炒肉這些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