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 陳蘇英
(1.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4;2.邢臺市人民醫院康復科 河北邢臺 054000)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加強,競技體育在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高強度訓練所帶來的影響,直接關系后續訓練的持續性及隊員的損傷率,對于高強度的訓練必須有正確快速的恢復方式。運動性疲勞所造成的機體的機能下降是正常的生理范圍,只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調節手段,就可以恢復到原有水平,甚至超過原有水平。因此,探索有效的、同時又容易廣泛使用的調節手段非常重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圍繞著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方法展開研究,消除運動疲勞的方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科技化,主要的消除方式有積極休息、沐浴、營養補劑及理療和各種負離子的攝入,PNF作為一種既有效又無副作用的純自然療法,在消除運動疲勞中有著重要價值,又因其簡單易行、操作方便而得到廣泛應用。大量的實驗從生理指標角度去認證PNF的作用,并且使之得到很好的推廣。
PNF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神經生理醫學家Hermankabat首先提出的,它創立之后在運動康復領域中得到運用,而后因其能夠很好地提高肌肉的柔韌性,被廣泛用于訓練前的準備活動和訓練后的放松。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又稱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是一種利用運動感覺、姿勢感覺等刺激增強有關神經反應,促進相應肌肉收縮的運動方式[1]。
PNF被稱為“立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在肌肉肌腱中有感知肌肉收縮的器官,它為運動中樞傳遞信號,通過反復刺激而使得運動功能得到恢復。它主要是通過向心、離心及靜力性收縮方式進行的。在練習中主要是運用3種訓練方式:保持—放松(HR)、保持—放松—拮抗肌收縮(HRC)、收縮—放松(CR)。由于訓練運用的是相對靜力的拉伸方法,能夠使肢體移動拉伸到更大的幅度,因此PNF的效果明顯優于靜態拉伸[2-5]。
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被稱之為運動性疲勞[6]。莫桑首先以機體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細胞中毒現象提出[7],Fletcher提出運動后糖原減少,乳酸增加,休息后又可以恢復到原來水平。有學者提出疲勞最先出現在關節的肌腱處,以及強制收縮后造成的H+的濃度升高所造成的疲勞。直到第五屆生物化學國際會議對運動性疲勞有了一個相對準確的描述。
眾多學者通過不同的實驗研究來證明其運動性疲勞的機制,但還是有著眾多說法,分類標準也是各式各樣,但普遍認可的學說分為能量物質的衰竭學說、代謝產物堆積學說、內環境穩定性失調學說、保護抑制學說、自由基學說、突變學說、離子代謝紊亂、整體疲勞學說。
3.2.1 PNF對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
高強度訓練后所造成生理生化指標的改變,使得體內環境發生紊亂,造成的代謝產物不能即刻清除產生“阻塞”,機體無法恢復到安靜水平,形成運動性疲勞。PNF技術能夠有效地改善機體內的生理生化指標,使之達到一個正常水平,進而消除疲勞。
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高強度運動完后利用PNF拉伸法進行放松,能夠降低血清肌酸激酶(CK)、提高酶的活性,加快結構蛋白的合成,清除乳酸,使機體快速恢復。還有學者認為,機體通過PNF拉伸能夠在72h之內恢復到安靜水平,CK明顯下降,有利于延遲和緩減肌肉性酸痛,加速受損肌肉的恢復[8]。何曉軍等人研究發現在5000m越野跑后立刻進行PNF后各項生理指標都能夠迅速恢復到安靜水平,提出了利用PNF的最佳時期理論[9]。
3.2.2 PNF對肌肉的影響
大負荷運動使得與肌肉相關的指標發生異常,測得肌肉中的肌紅蛋白、谷氨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均出現指標上升,疲勞率達到90%以上,直接造成肌細胞的疲勞。有研究表明,PNF拉伸后不僅可以提高關節的靈活性、肌肉的柔韌性,而且有效地減輕了血肌紅蛋白、血肌酶的產生和釋放,從而達到恢復肌疲勞的效果。
運動造成的延遲性酸痛是間斷性進行高強度肌肉訓練時所產生的,屬于運動性肌肉疲勞的一種,通過在間斷性高強度運動后運用PNF技術進行放松的實驗,提出PNF能夠使痙攣的肌肉得到放松,肌絲排列整齊,腱梭的興奮傳入骨髓,使得神經末梢受到刺激,進而減少機體的酸痛感。但是有些學者對此觀點提出質疑,指出PNF并不能對延遲性肌肉酸痛產生很好的消除效果,甚至還會引起肌肉延遲性酸痛。
PNF對肌肉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對肌疲勞的消除上,還可以增加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的爆發力,并且在肌肉肌電圖上也有所顯示,楊愛蓮等研究表明,對下肢進行PNF拉伸后股直肌的肌電幅在顯著下降,振幅達到21%,但是也指出了對股二頭肌和腓腸肌就沒有明顯的變化[10]。
3.2.3 PNF對本體感覺的影響
PNF又稱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本體感覺也是運動性疲勞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肌肉中包含肌梭和高爾基腱器官兩種感覺器官,肢體下落時關節反應角度測試反映了在關節和肌肉放松的情況下,當關節及肌肉突然受到刺激(小腿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時,本體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產生的沖動傳入神經中樞,中樞神經發出的指令直接傳到相應的關節和肌肉引起動作反應的變化。
通過運用3種測試法對其進行檢測:主動位置覺(Active Joint Position Sense,AJPS),關節主動定位—主動復位法;被動位置覺(Passive Joint Position Sense,PJPS),關節被動定位-被動復位法;肢體下落時關節反應角度(Joint Reaction Angle to Release,JRAR)[11-12]。徐建武在研究中指出當機體出現疲勞時候,人的本體感覺出現偏差,是造成損傷的一大誘因[13]。Paschalis 等[12]認為,肢體下落時關節反應角度的變化對預防摔倒有重要意義。肌肉力覺是用來描述骨骼肌隨意收縮過程中對輸出力的有意識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同時依賴于傳入和傳出機制。PNF能夠有效地減少這種誤差值,所以得出PNF能通過本體感覺干預運動性疲勞。
由于PNF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拉伸方法,所以在訓練后兩個人通過肢體接觸、語言和眼神的交流使彼此能夠宣泄運動所造成的身體功能上的疲勞,同時能夠轉移集中在肌肉上的不適感,從而有一個樂觀的訓練態度,對于疲勞的恢復也很有效果。
PNF自身所帶有的動作,是以拉伸舒展為基礎的,當疲勞時通過舒展的動作能達到從血壓、心跳、情緒煩躁中過渡到安靜水平下的狀態,PNF拉伸所具備的動作模式就能從自我感覺上消除疲勞。
(1)運動后進行PNF拉伸能夠使體內異常的生理生化指標恢復到安靜水平,提出運動后最佳拉伸時間。
(2)PNF練習不僅能夠增加肌肉的柔韌性、力量性,而且對運動后消除肌肉酸痛有一定的影響。
(3)PNF從本體感覺、心理角度和自我感覺上都能對運動性疲勞起到很好的干預效果。
(4)對運動后運用PNF的研究量少,而且對此技術提出質疑,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