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社會體育系 福建福州 350003)
經濟全球化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國文化在不斷碰撞與交流中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及思想品質等方面造成了影響。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需求下,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發展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大學生發展的需求。為適應新時期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應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和對象,同時還有著相互影響及融合性較強的教學手段和內容,高校應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兩者融合,創新多元化融合路徑,提高協同育人的有效性[1-2]。
社會不斷發展,中大學生的心理活動也隨之變化,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大學生成長的需求,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健康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首先有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指導,新時期下我國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呈現出復雜性的特點,國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加重視,同時也將其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并出現了相關的政策為兩者的融合指明了方向,使得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更符合規定。其次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有著個性強、自我意識明顯、精神需求高且不懼權威等特點,對教育的方式、內容及教育工作者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互聯網普及的當下,學生獲得信息資源的渠道更加豐富,網絡開放性的特點也對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在當前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思想認知、個性發展、社會適應性、道德等等方面問題的同步了解,而這些都需要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應對。
首先是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通過心理學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用實踐當中,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想動態,對學生的信念、觀念等通過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地去改變學生的思想,結合大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過兩者內容、方法上的互補優勢,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育,進而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突出了思政教育的內在價值,立德樹人是教育中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高了對大學生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新的形勢下,大學生呈現出的問題復雜多樣,想要實現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須先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和特征,通過心理學分析掌握學生的動態,進而實現教育的預見性特征,促進思政教育效率的提升。最后兩者的融合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多樣,但仍舊是以教育者為主體展開的強灌式教育活動。而兩者的融合則需要以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為基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豐富的教育方式和較強的實踐性特點,心理調查、心理測試、咨詢、角色扮演等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方式,強調的是對學生的疏導,注重的是學生的自我意愿,通過交流、傾聽、談話等情感溝通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心理指導、測驗及咨詢等幫助學生糾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則可以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利用其教育理念關注學生主體意愿,從而有效避免傳統、單一的灌輸教育帶來的弊端。
首先能夠有效協調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在當前高校教育中,側重于學生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則被一度忽視。這不僅是心理健康專業師資隊伍人才缺乏因素導致,同時也是學校等方面的不重視。心理健康作為大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應將其納入到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當中,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政治、思想及道德中的基礎功能。其次提高立德樹人的價值。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開展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能使大學生更容易接受,進而提高立德樹人的時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大學生的心理出發,能夠發揮出立德樹人更大的價值。
環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條件,是指圍繞教育目標,從多個層面上促進兩者相互影響和補充的教育條件,強調的是環境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包含了主觀環境與客觀環境。客觀環境有著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點,需要高校根據學校特點,通過對其中積極因素的充分利用,發揮出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客觀環境的構建從宏觀層面上要結合經濟全球化發展給學生帶來的拜金主義、政治冷漠和傾向等方面的影響,將經濟及政治等方面的環境變化納入到協同發展體系當中,通過對重大社會問題的宣傳和解讀,為協同教育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從微觀層面上,需要加強制度環境建設,確立并落實規范的協同教育制度,對教育全過程進行監督和反饋,另外,還應注重校園環境建設,根據高校自身特色和特點,因地制宜進行景觀設計,讓大學生設置于舒適的校園環境中,增強學生的歸屬感,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做好心理鋪墊。
主觀環境有著復雜、可變性等特點,由于大學生群體年齡特點、閱歷經驗等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看法也存在不同,另外,學生的看法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影響。基于此,教育工作者應參與到環境構建當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動力,進而實現環境的優化;高校各部門管理人員應積極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協同管理的水平,通過加強宣傳等發揮出輿論的導向功能,各部門應加強交流溝通發揮出聯動效應;發揮出朋輩、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發展中,利用主題班會、辯論賽等活動形式,弘揚好家風,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家長會,鼓勵家長參與教學管理,發揮出家校聯動作用。
首先應樹立協同教育理念,結合時代發展定位教育目標,前瞻性地提出促進學校發展的新思路。通過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使其在兩者融合中給予學生更專業的指導;加強與社會、企業及政府等相關部門的聯系,擴大協同育人理念的影響力,讓學生在校外感受良好的氛圍。其次,在協同育人模式中,應設立協同育人的教育機構,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進行合理的規劃;設置專門管理人員對協同育人效果進行分析;在學術鉆研方面應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等。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全面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動態,將融合教育的內容細化并落實到各個環節當中,發揮出正確的引導作用。最后,教育內容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教育內容需要圍繞教育目標進行設置,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3-4]。
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的協同育人應貫穿于大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當中,而完善協同育人的教育平臺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高校應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構建出功能強大且具有針對性、互補性、共享性及安全性的教育平臺,進而擴大教育范圍。首先,應建立完善的健康檢測體系,實現對教學方向的把握與教學方式的優化調整,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通過對學生活動的檢測記錄,為教育活動提供參考。其次,建立思想心理健康驛站,以社會需求出發,通過與社會、家庭等多方主體的聯系,提高協同育人成果。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幫扶中心,針對當前因貧富差距、學習壓力等問題帶來心理問題的學生,高校應加強對其關注,并為其提供政策、時間及資金上的幫扶。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和朋輩幫扶的方式對其進行心理輔導[5-6]。
首先,應挖掘協同育人創新發展的文化載體,例如,根據學校自身實際制定發展理念、教育管理制度,通過校訓、校史的講解去弘揚校園精神等,注重紅色文化對學生愛國主義培養的作用。其次,推進協同育人創新發展活動載體,通過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給大學生以直觀的情感體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開展精準扶貧社會調研活動、各種社團活動等等。最后,要加強對大眾傳播載體的利用,傳統的傳播載體主要是報紙、廣播及電視等,高校對傳統載體的把握是非常準確的。但是現代信息化發展中,各種新媒介涌現,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多種多樣,微博、微信、網頁、音頻視頻等,都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通過對各種傳播載體的有效利用,占領輿論制高點,從而形成對學生的正面引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能通過各個層面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同時還能進一步促進思政工作與心理健康工作的創新發展,實現二者共育雙贏,培養符合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應深入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系,創新融合路徑,通過深度融合協同育人,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提高學生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滿意度,進而培養出滿足新時代發展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