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天津海事局后勤管理中心
2017年財政部印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要求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于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開始全面推行。迄今為止,《政府會計制度》全面實施已兩年有余,鑒于內外部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并未達到預期,本文通過探究提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效力對策,以期可以對事業單位盡快達到《政府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要求、完善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機制、保證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提供有益參考。
實施《政府會計制度》以前,事業單位一般把自身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一定期限的、有一定價值標準的,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非貨幣性資產納入固定資產管理的范疇。而政府會計準則強調固定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而控制的資產。“控制”一詞擴展了固定資產的定義范疇,這種對固定資產定義的解釋從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概念。這樣,事業單位納入固定資產管理的資產數量趨于增加,擔負的固定資產管理的責任不斷加大。
一方面,按照《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采用“雙分錄”的核算模式,在取得固定資產并對其進行確認時應采用平行記賬方式,對于涉及現金收支業務的,需要同時登記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兩筆分錄。另一方面,《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后,固定資產的折舊發生變化,不僅要求所有事業單位一律按規定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而且對計提折舊的標準和方式作出了明確的解釋,使全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折舊管理達到了統一。
《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職責分工作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推動事業單位各層級人員加大了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在落實主體責任的壓力下,固定資產的管理效力一定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更體現了資產在不同時段的實際剩余價值,引導固定資產管理機制朝著進一步提升資產使用效率的目標進行調整,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一方面,固定資產的增加應當按照編報預算-下達計劃-采購核銷的流程進行,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事業單位并沒有按照規定的程序執行,忽視單位的預算編報及執行,采購計劃的下達也并不及時,導致核銷手續不健全,為固定資產管理埋下隱患。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劃轉應當嚴格按照上級部門批復文件執行,但是,在相關部門披露的巡視、審計案件中不乏單位間私自劃轉、調撥大額固定資產的案例,固定資產劃轉程序依然存在不規范現象。
首先,《政府會計制度》要求固定資產統一計提折舊并對已有資產進行折舊補提,現實是大部分事業單位由于資產來源是通過調撥、劃轉、捐贈等多種方式,有的根本無法考究資產實際的購買日期,導致以入賬日期為準進行資產折舊補提工作,并不能真正體現資產的實際價值。其次,《政府會計制度》要求事業單位開展固定資產清查,確保固定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最后,鑒于管理意識淡薄、清查方式單一、部門間協作不暢、外部檢查乏力等多種因素,大部分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清查效果并不理想,沒有達到優化資源配置、避免資產浪費的目的。
當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未達到預期目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監督機制不規范,沒有形成管理閉環。一是單位內部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包括未建立監督體系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兩種情況,監督不到位,管理就達不到預期目標。二是外部監督未形成有效機制,事業單位資產清查以各自清查結果為準,沒有相關外部門的監督檢查,更談不上績效考評,相關監督制度還未出臺。
固定資產的預算管理分為預算編制、預算審批和預算執行三部分。首先,在預算編制環節,要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勤儉節約”的原則,做到編報的固定資產預算既能滿足單位的發展需要,又能達到固定資產配置最優化。其次,在預算審批環節,應要求預算編報單位上報詳細的編制說明,適當允許編制單位進行解釋,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影響預算審批結果。最后,在預算執行環節,固定資產預算一經批復,應嚴格按照預算執行,確實因經營狀況、人員增減等因素造成無法執行預算批復的,應按照上級規定及時作出固定資產預算調整。
《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發生了較大變革,確保核算的準確性,才能提高固定資產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一是要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通過講解、座談、交流等方式,及時更新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儲備體系,盡快熟悉掌握新制度的具體要求,既能在實際工作中應對各種復雜情況,也能確保年終匯報各項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二是要建立健全固定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借助計算機軟件系統對固定資產進行科學管理,通過大數據庫的建立,確保能夠實現對固定資產管理各個環節的監管,也能夠為固定資產清查提供便利。另外,可以對固定資產信息系統進一步開發升級,盡可能實現資產折舊計提、記賬憑證生成、賬表生成等相關會計信息處理工作,借助信息化提高固定資產的管理水平。
事業單位應加強固定資產的生命周期動態管理,建立并實施固定資產管理的內部控制體系,應當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關鍵控制點:第一,固定資產管理實行崗位責任制,按照不相容職務分離要求合理設崗,財務部門與實務部門相結合,采購部門與驗收部門相分離,嚴格執行內控制度。第二,在固定資產的取得與驗收環節強化控制措施,在預算批復范圍內申請購置固定資產,屬于政府采購范圍內的必須履行政府采購程序,資產采購后經驗收部門驗收后方能進行財務付款結算。第三,強化對資產的處置管理,固定資產處置必須經過申請-批復-執行的程序,嚴格處置流程,處置收入納入預算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第四,加強對固定資產的修理修繕控制,將固定資產維修的相關流程納入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中,涉及金額較大的維修項目必須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待各項評估指標達到合格標準后上報預算,經上級部門批準后實施,同時,修繕后待組織驗收部門驗收合格進行費用結算。第五,加強固定資產清查盤點控制,固定資產至少每年清查一次,相關部門按照流程進行清查后編寫清查報告,對于清查出的資產盤盈、盤虧情況經批準后作出相應處理。
事業單位應結合各自實際情況逐步建立完善固定資產管理的績效評價機制,綜合全面反映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同時,績效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指標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實保障績效機制的推行能夠服務于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我國事業單位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置固定資產績效考核指標,例如包括固定資產年增長率、固定資產完好率等的結構指標;包括固定資產利用率、固定資產共享率等的使用指標;包括固定資產產值率、固定資產收益率等的效益指標。另外,固定資產績效機制還應健全制度管理,建立約束與激勵機制,比如可以在年終指標考核中設置打分環節,并結合實際限定合格分數線,通過人為評分與技術測評相結合方式,評估單位年終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對標目標水平,以責任到人的方式從正反兩方面鞭策與激勵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全面提升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全面實施《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起到了改革性的影響,雖然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但相信通過各方努力,我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效力一定能不斷提升,促進固定資產管理向著資產安全性、完整性和管理精細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