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文 廣西建工集團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的趨勢下,應該認識到當前“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從而引導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促進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雖然居民總體收入得到提升,但是企業面臨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如何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促進企業平穩過渡,成了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在彰顯其社會價值的同時,明確了當前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有助于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解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諸多矛盾問題。以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為重點,保障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全面提升,從而破解發展難題,實現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不能照搬既有模式,而是應該認識到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必須加強源頭管控,遵循混改模式的目標要求,真正提高資源整合及利用率,應對新時期發展中的諸多挑戰。
建筑企業轉型發展也會面臨諸多因素的阻礙,包括了政策因素、市場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容易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影響,在未來發展中面臨的風險增大。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依托加快企業的改革進程,更加符合市場發展潮流,有利于提高企業的風險抵御能力。應該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目標和基本要求,結合企業的經營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促進市場的全面拓展,以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自2012 年開始,很多建筑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均現斷崖式下跌,利潤率更是已處于連年下滑的狀態。
房地產行業的快速興起,推動了建筑行業的發展,行業市場結構受到房建領域扎堆問題的影響。企業無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企業之間的協同配合度仍舊較低,缺乏完善的組織生產體系。在信息化時代下,工作人員仍舊停留于傳統工作模式,未能對相關技術和經驗進行全面學習,影響了建筑行業的要素配置效果。結構失衡是建筑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未能從提升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角度出發實施全面改革,對其自身轉型發展形成限制。然而,在現代化社會當中,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如果難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則會對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造成巨大阻力。同時,隨著軌道交通、高速鐵路、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等項目建設速度的提升,建筑行業面臨的機遇也在逐漸增多,這都給建筑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轉型發展空間。所以經濟新常態下,建筑行業前期積累的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來解決。
人類即將進入數字時代,科技是大勢之中的大勢。建筑企業必須積極探索“建筑業 +”形勢下的管理、生產新模式,深入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BIM、物聯網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創新商業模式,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比如“建筑業 +投資、運營(也就是 PPP)”“建筑業 + 房地產”“建筑業 + 裝配式”“建筑業 + 設備租賃”等。國家推廣多年的 PPP爭議很大,但優秀民企和央企、國企合作開展項目得到了超額收益。好的PPP 項目利潤遠遠高于傳統施工項目,建筑企業應學會協助政府策劃項目、篩選項目,提前與金融機構溝通,整合各類資源,爭取拿到優質 PPP 項目。很多建筑企業旗下的地產公司創造的利潤,甚至大于建筑業主業。一些地方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要搞建設,給地方建筑企業拋出橄欖枝,建筑企業不妨和有實力的開發商聯合開發。一些建筑企業與地方政府平臺公司及裝配式企業合作: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為企業轉型“造血”,地方政府在用地、稅收、項目等政策上給予支持,與建筑企業一道運營和投資產業園,最終實現多方共贏。建筑企業一方面滿足對物資采購和租賃的自身需求,一方面又可以將其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比如,廣西建工集團將設備租賃作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支持廣西建工大都租賃公司擴市場、擴規模,提高市場占比,提升管理水平。
建筑業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的比重,其地位舉足輕重。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滑,新建項目數量相對減少,人工和物價上漲造成成本上升、建筑業利潤降低等社會問題,以及建筑業自身的固有老問題:建筑業人員技術水平不高,工地能源消耗大且污染處理能力差,行業粗放型發展、產能過剩、管理落后制約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建筑業僅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疲態。迫切通過建筑業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改變自身落后體制,充分利用各要素實現最優化配置,重塑中國建筑業發展生態。
在黨的十九大工作會議當中,對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做出了詳細地闡述,要求國有企業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快自身改革步伐,以適應國際化競爭環境,在未來改革發展中要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地位。建筑業國企混改有望激發企業活力及內生增長動力。國企組織框架會由于混改工作的推進而得到全面優化,在實踐中應該體現股權責任的重要性,使企業管理模式得到全面創新。為了促進整體工作活力的增強,應該對當前激勵方式予以調整,確保其具備多元化特征,包括員工持股、合并重組和債轉股等。未來對中國建筑業來說,將是一個格局發展、重塑的時代,建筑企業要順應形勢、抱團取暖、聯合發展,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行動力來應對市場變化。
2020年廣西建工構建了三元股權結構混合所有制,綠地集團、廣西國有資本以及核心員工持股比例分別為51%、34%和15%。作為有6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雖然這幾年廣西建工集團的經營業績比較好,然而受到行業特點的影響,出現可持續發展后勁乏力、歷史包袱重等“瓶頸”問題。廣西建工集團作為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企業和全國第4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實施混改符合中央的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工作要求,也順應企業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未來五年,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發展優勢,明確“轉型升級、深化改革、提質增效”的目標要求,將在全面運行新機制、加速實現新發展、構建經營新格局、全力開拓新基建、實施并購新戰略、培育發展新動能、建立管控新體系“七個新”舉措上下功夫、做文章,全力推進企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建設中人才資源的重要性被反復提及,尤其是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更應該加強對人才的重視,要求“重視創新人才的聚集,擇天下之英才而用之”,發揮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引領作用。建筑業是科學技術綜合應用的一個行業。在各個領域當中涉及不同的專業問題,因此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性。人才專業能力和素養是決定項目管理成效的主要因素。項目班子成員除了應該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技能熟練度外,還應該在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群體意識、適應性等方面加以不斷強化,以適應當前工作要求。而對于項目經理而言,不僅需要具備強大的資源獲取能力、技術技能和人才培養能力,而且要在溝通和談判當中展現個人綜合素養,能夠了解國家政策變化情況,實現對項目的規范化管理。
2021年2月廣西建工集團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發布“十四五”人才隊伍專項規劃,全面貫徹落實集團公司“轉機制、調方式、抓創新、強管理、重實干”十五字工作方針。公司實施“155人才培養計劃”,建立“130”精英人才庫,是實施系統性人才培養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公司當前人才短板的有力措施,為公司爭創一流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公司將把人才培養作為關系未來的頭等大事、要事來抓緊抓實,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以選優配強中層領導,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活力,全面提升人才工作質量,加快建設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隊伍,為深入推進公司五年發展規劃,完善公司人才體制機制和人才發展環境提供組織保障,不斷推動公司又快又好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建筑業借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推力,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及未來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發展規劃及戰略,從而實現資源整合,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增強整體競爭力,一定能在預期內沖破困境,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