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株洲 412000)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老年人慢性疾病問題也越來越多,社區康復無法滿足老年人進行體能鍛煉、提高生活質量的客觀需求。我國一直倡導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不斷促進醫療和體育深度融合。打造體醫共生的服務模式,醫療體育能夠有效緩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增強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力量。另外,近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問題也涌現開來。當前,我國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一直很是薄弱,基本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出于對老年人健康和身體機能的考慮,應當構建體醫融合健康服務平臺,以技術做支撐、先進理念做指引,促進醫療和體育事業的深度融合,加快健康中國的建設步伐。制定老年人社區康復發展策略,提高其鍛煉的有效性、針對性。
體醫融合是指將常見的體育動作和體育姿勢用醫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和概括,在“醫療”中加入體育元素,讓患者通過運動的方式恢復健康狀態[1]。體醫融合的目的是服務于人類健康,改善人體的機能從而提高免疫力,它不僅指醫療服務和體育事業的純粹結合,還包括雙方技術的貫通、服務理念的融合、制度構建的融合、邏輯思維模式的融合等多角度的結合發展。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醫療保障完善的國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醫結合體系,能夠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的改善提供一套完整的運作模式。這些歐美國家能夠協調處理體育、醫療、衛生、健康等之間的關系,一直秉持體育鍛煉促進身體機能的先進理念,這對我國社區開展醫療體育、促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1.2.1 主動療法
醫療體育改變了以往患者被動接受醫生的治療過程這一傳統做法,它通過患者自身主動進行健康鍛煉提高免疫力,從而使得身體達到健康狀態。自制力強的大眾群體總是能有效地在社區專業人士指導下開展自我體育醫療,主動進行體育鍛煉,改善心血、肌肉功能。
1.2.2 自然療法
醫療體育無需借助任何的醫療設備,患者僅憑自身的肢體動作便可達到增強體質、改善健康的效果。同時患者可以自主、自由地選擇游泳、爬山、跑步等體育活動,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眾不在拘泥于過度使用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可自主控制自己的身體系統,運用肢體運動進行有效、安全的康復訓練。
1.2.3 全身康復療法
醫療體育并非只是對人體局部治療和診斷,而是通過有效的體育鍛煉使患者全身得到改善,加強對疾病的預防。患者在進行醫療體育的過程中,會改善整個身體,包括肌肉、神經、心臟等的功能,鍛煉的同時也會幫助患者減緩緊張情緒,消除壓力心理,促進身心健康。
1.2.4 功能康復療法
如果說醫療手段是促進患者恢復身體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一針快速劑,那么通過開展醫療體育讓群眾以體育鍛煉的方式達到增強身體素質的效果便是一針強心劑。突破以往用醫療手段過分干預身體健康的牢籠,增強全民健身意識,助推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通過體育活動治病能夠有效地增強心肺功能,同時也有效規避身體因藥物作用而負擔過重。
當前我國社區康復主要有以下3種模式:基層康復站服務;上門服務;家庭康復服務。3種模式各種獨特優勢之處在于,基層康復站模式能巧妙地運用該據點實現對社區群眾的及時服務;上門服務滿足了不方便群體對醫療體育康復發展的客觀需要;家庭康復服務有助于對一些疾病問題做出統一診斷治療,大大提高社區康復服務的效率。老年人受制于身體和年齡的影響,再加上一些基礎疾病的負擔,進行醫療體育要比完全的醫療康復更具成效。
本應安享晚年的老人總是受制于一些基礎疾病的影響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醫療體育可以幫助加快老年人的血液循環,減緩衰老的進程。老年人的大腦神經、記憶力、注意力功能隨著年齡增大而不斷下降,開展體育醫療可以有效改善神經中樞系統的功能,消除疲勞和壓力心理,預防慢性老年疾病的產生。同時醫療體育可以增強老年人的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臟的功能。隨著肌肉環境的改善,老年人的關節靈活度也會大大提高,防治骨質疏松。
在社區中開展醫療體育,鼓勵老年人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改善老年人的神經中樞系統,保持積極的心情和良好的身體狀態。持續穩定的健康鍛煉可以刺激神經,使老年人心情愉悅,克服老年孤獨心理和緊張情緒[2]。老年人在社區進行康復醫療體育的過程中,能夠自主地控制身體機能,不斷樹立健康的內在目的和動力,良好的心理趨勢能夠減輕老年人老齡化的進程。
社區工作人員未能認識到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的本質精神,總是將社區康復中醫療體育的開展當做小事,可有可無,更不會傾盡心血制定老年社會康復開展醫療體育的策略。一些人員未能正確認識社區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的核心要義,甚至直接將其等同于現代康復診療技術,這種錯誤認識顯然無法使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社區健康服務。社區專業服務人員無法意識到醫療體育的要旨和內涵,更難以做到將醫療體育的精神傳播給社區其他大眾群體[3]。
老年人通常具有基礎性疾病,發病概率高,健康風險指數大。當前老年人依舊選擇常規的醫療康復服務,多是出于就醫便捷、花費較少、路途接近等原因。我國目前已面向社會康復開展醫療體育,但效果甚微,主要是因為社區基礎服務設施差,所具有的服務設備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鍛煉需求。究其根本,我國對社區醫療體育事業的發展投入不足,資金的欠缺使得社區醫療配置低下,嚴重阻礙了我國體醫深度融合的步伐。
社區康復需要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專業人才是其核心要素。在對老年人進行社區康復時,總是會出現康復人員的欠缺狀況。同時已具有的康復人員往往專業能力不足,理論水平低下,未受過正規系統的社區康復問題教育,無法對社區中的老年人開展醫療體育提出針對性的有效建議。當醫療體育工作缺少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撐時,老年人的健康服務便得不到保障,更無從談及體醫共生深度發展[4]。
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很容易一意孤行,執著于自己的身體動作,不聽專業人士的指導進行康復訓練,不但達不到恢復身體健康的效果,反而更容易使身體受到損害。同時我國大眾群體對于健康問題的認識滯后及政府對醫療體育的宣傳欠缺,使得一大部分群眾盲目鍛煉,誤以為正確的體育動作卻恰恰起不到促進身體健康的效果。
觀念的轉變需要輿論環境的成就。國家衛生健康部門應當自上而下小到社區部門宣傳體醫結合基本知識,讓大眾群體明白醫療體育的主旨和內涵。老年人本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也是消息接收的滯后者,體醫融合的大背景下,要不斷走到社區中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體育的現場指導,幫助其正確地進行醫療康復。加大體育和醫療相結合的宣傳力度,通過新聞發布、視頻傳播、報紙刊登等多途徑擴大信息的接收范圍。指導社區老人有針對性地開展醫療體育,同時社區服務人員也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考慮到老人身體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制訂醫療體育方案,滿足不同群體對醫療體育的客觀需求。有必要建立運動處方數據庫,方便對社區老人開具運動處方,促進其身體健康的恢復[5]。
我國助推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但“健康中國”與“醫療中國”完全不同。當疾病已經出現才企圖用醫療進行康復,并不能解決社區老人疾病的根本問題。社區居民應當順應體醫融合的時代潮流,轉變以往重醫療輕預防的傳統觀念,應當不斷接受醫療體育教育,真正做到醫療和體育事業的深度融合,才能將疾病扼殺在搖籃中,才能讓社區老人過上健康的生活。
體育健康綜合體系的建設需要構建醫體融合新型發展路徑,而醫體共生、深度融合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撐[6]。國家應當對醫學生、體育生、師范生等復合人才的培養做出政策傾斜,鼓勵更多高素質人才涌入醫體融合這一新型領域,不斷為我國老人社區康復開展醫療體育貢獻智慧力量和技術支撐。同時高校應響應國家建設健康中國的號召,制定醫體融合的人才培養策略,儲備高質量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為我國以后的醫療體育事業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同時政府也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加強資金的支持[7]。
國家應當加強對社區醫療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逐漸在每個社區建立科學指導服務點,社區老人方便鍛煉的同時,也能夠自主咨詢,改善以往使用錯誤的肢體動作、盲目鍛煉的情形。建立社區科學指導服務點,社區老人可以享受全面的健康指導服務,推動健康醫學和康復醫學的發展。同時可以建立社區居民健康調查評估體系,加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動配方指導中心、健康咨詢中心等服務站點的建設,推動健康中國的進程[8]。
體醫融合時代,從臨床診斷到疾病預防,未來我國醫療體育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社區老人康復開展醫療體育還存在很多困境,但仍要抓住互聯網、大數據的機遇,搭建健康服務綜合平臺,提升全民的健康素養。政府主動、地方配合,由點及面,加大社區服務機構的建設力度,提高基層機構健康服務的水平。同時也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突破以往我國重治療輕預防的思想桎梏,真正實現醫學和體育事業的深度融合,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