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漢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當今社會,大眾由于受到太多武俠影視、小說等藝術作品的影響和誤導,認為中國傳統武術應該像電影小說里那樣能夠飛檐走壁武功蓋世、神功護體刀槍不入、以一敵多玄幻莫測,這種認識甚是荒謬錯誤,這也是這幾年傳統武術格斗能力備受炒作和質疑的根本所在。武俠影視、小說劇情的確受傳統武術影響較大,但更多的是創作者在格斗客觀事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現實中的傳統武術格斗技法并不像武俠影視中展示的高深莫測,傳統武術攻防格斗是在遵循客觀的物理常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展開的,軍旅武藝強調集體作戰,民間武藝則更強調兩兩對抗中的你來我往,這跟古今國外軍事戰爭、二者格斗的范式沒有太多區別。
傳統武術由于在近現代受火器及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客觀影響,逐漸由殺伐之術轉變為一項體育項目,運動形式由兩人攻防對抗為主體轉變為單人套路演練為主體,存在的價值也由保家衛國、安身立命轉變為強身健體、娛樂身心,長此以往,大眾對傳統武術的認識變成了單一的、只圖“人前好看”的武術套路,但是這并不能扼殺古老的傳統武術格殺技擊的本質。當今的傳統武術缺乏實戰技擊能力是由于缺少實戰對抗強度的訓練經驗導致的,畢竟民間仍然存在恪守傳武格斗能力的武術人,純粹套路演練和說手并不能實質性地提高攻防格斗能力,從套路到格斗還缺少“力量、耐力、靈敏、意識、空間”[1]等核心要素。大眾需要明白,用于格殺才是傳統武術的根本目的,技擊性才是傳統武術的本質屬性,修身養性和娛樂身心只是傳統武術附帶的價值功能。
當今傳統武術缺乏足夠的技擊能力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從最近幾年網絡上頻繁上演的太極拳傳人、詠春拳傳人被搏擊選手KO的輿論風波中便可窺視,當今傳統武術呈現給社會的姿態更多是套路演練,對抗能力的訓練更多停留在臆想中,兩者之間的充分喂手,技擊性的體現也僅僅是兩兩之間的說手,而說手喂手只能明白傳統武術動作的攻防用法,卻很難在實際的沖突格斗中完美使用,真實格斗的確離傳統武術遠之又遠。原因是說手喂手對對抗強度、意識反應、躲閃速度、空間判斷等能力的訓練不夠,而具備并在格斗中有效發揮以上能力才是真實格斗中獲勝或一擊制敵的根本因素。缺乏了真實格斗訓練體驗的傳統武術的確已經變成了技擊中的“海市蜃樓”。
除此之外,當今的傳統武術發展缺少推廣良好又具有代表性的對抗項目也是其技擊能力備受質疑的原因。武術對抗項目包括散打、推手、長兵、短兵等,散打是80年代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武術對抗項目,目的是對傳統武術在當代發展缺乏技擊性的彌補,但散打技術雖說是提煉了傳統武術中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而推出的對抗項目,但是運動員只打不練卻是不爭的事實,“散打運動呈現給大家的是徹頭徹尾身穿武術衣缽的另外一種嶄新的表現形式”,[2]這就使得散打項目的推廣并沒有消除大眾對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質疑。從“舞對合轂”、練用一體的角度出發,傳統武術的確需要將短兵、長兵等對抗項目推介出去。“短兵是短器械刀、劍、鞭、锏等技法綜合運動的一種對抗性運動”,[3]能充分反映傳統武術短器械的對抗規律。長兵是對眾多傳統武術長器械的統稱,技法源自槍、棍等,能充分反映傳統武術長器械的對抗規律。這些項目的許多單個技術動作更貼近于傳統武術套路中刀、劍、棍、槍等器械的技術動作,更利于大眾認識傳統武術套路技術的技擊能力,從而駁斥對傳統武術技擊性的懷疑。
傳統武術的傳承危機首先體現在傳統武術人的生存困境上。當今的傳統武術人主要的生存環境并不在社會的中高等階層,社會中下甚至底層才是傳統武術人最主要的生存之地,如《藏著的武林》第四集中蔡家拳傳人胡有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里三個女兒其中一個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子嗣中并無武藝繼承者,村里的即便有想跟隨他學藝的小孩也因為父母付不起學費而作罷,生活經濟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以上山采藥為生,蔡家拳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而像胡有來這樣的中下階層百姓一般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這就使得傳統武術人空有一身絕技卻無施展發揮的空間,使得真正傳統武術技術無法在社會中充分傳播和發展,紀錄片中萇家拳傳人劉義明,一身武藝,原本在高校兼職任教傳授萇家拳技藝,但因學校顧慮學生安全在高校里一直無法充分傳授萇家拳格斗技藝,這就使得自己傳授的技術與心目中的技術相差甚遠,在郁郁不得志之下還是選擇離開高校,既不能安身立命、又無用武之地是對當今傳統武術人生存困境最真實而尷尬的寫照。傳統武術的傳承危機還體現在傳承的脆弱性上。在21世紀瞬息變化的時代,傳統武術并沒有因時代的更迭改變固有的傳承發展方式,許多拳種的傳承仍以家族血緣為紐帶,而家族血緣的傳承方式本身就具有路徑單一、輻射面窄、傳承脆弱等劣勢,這就使得一旦傳承人離世,拳種的精湛技藝便可能面臨斷代的危險,從而陷入人亡藝亡的境地。《藏著的武林》第二集中講述了甘肅天水一帶赫赫有名黑虎棍法,其傳人叫趙曉章,師承其父親,父親早已離世,但兩個兒子卻無一習練黑虎棍法。黑虎棍的出名得益于其極強的技擊能力,身為農民的老趙迫于生活的壓力,平日以種櫻桃、玉米、拉磚為生,使得黑虎棍的格斗技法一直深埋在老趙心底,沒有傳承下去,不幸的是在2019年一次事故中趙曉章意外去世,黑虎棍法也隨著它埋藏地下。這只是傳統武術“人亡藝絕”的個例,在傳統武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可能已經有許多拳種因此而絕跡,而今后如果不對傳統武術加以保護,這種“人亡藝亡”的情景還會頻繁上演。
傳統武術作為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文化產物,“在古代其技術更多集中在下層社會,具有較多的俗文化特征,可以說武術是一種俗文化。正因武術在古代是一種俗文化……才使得它能夠以俗文化的特征在民間更好地流傳。”[4]傳統武術的俗文化特征一方面保證了其在長久的中國農耕社會中穩定的得以傳承發展,另一方面長時間浸潤在俗文化之中,使傳統武術形成了許多極其庸俗的處世之道及庸俗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中與當今社會價值觀相矛盾、沖突的是傳統武術迷失的一個原因。其次,傳統武術生長傳承于中國自古以來的民間社會,其技術載體是文化素質較弱的普通百姓,這就決定了傳統武術自身的變異性、創造力較差,這個缺點導致傳統武術必要時不能因時而變、順勢而為,使得在城市化的今天,當韓國的跆拳道以統一帥氣的制服和振奮人心的口號引領搏擊風尚的時候,西方的自由搏擊以專業的訓練裝備和炫酷的實用動作吸引年輕人參與時,傳統武術的自身包裝和形象塑造并沒順應時代的潮流,仍延續著古老、陳舊、傳統的模式,而當年輕人對此選擇視而不見時,傳統武術在當今城市化的社會中再一次迷失自我。加之如今的中國社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城鎮化步伐,傳統武術一直賴以生存的沃土——鄉村,正一步步被時代改變和吞并著,傳統武術在當代的文化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和侵蝕。原生環境不斷衰落、新生環境無法適應已經是傳統武術當今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
首先文藝創作者應該樹立正確客觀的傳統武術形象,以正確的傳統武術文化為基礎進行影視文學作品的創作,盡可能減少輸出誤導大眾認知的文藝作品;其次權威媒體應該加大對正確傳統武術文化的宣傳和報道,抵制和禁止惡意營銷傳統武術文化的個人、團體和機構;最后,當今也是個人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作為公眾的一份子應該對真與假、好與壞的輿論現象進行明辨,不能為負面輿論推波助力,也不能隨大流地被錯誤的輿論導向帶偏,進而加大對社會公眾的不良影響,我們個人應該以權威媒體的報道為導向,傳播正確、健康、積極地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讓客觀真相走進大眾的視野。只有文藝創作者、權威媒體以及公眾共同擔起責任,才能改變大眾對傳統武術的錯誤認識,讓傳統武術的真理回歸到常識之中。
我們提倡大力發展傳統武術對抗格斗類項目,并不全盤否定傳統武術套路以及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首先,武術套路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著,“勢路并行”是傳統武術技術特色,而且武術套路已經成為中國武術區別于其它國家武技的特點之一,否定武術套路就是否定傳統武術本身;其次,在演練套路技術時也能夠很好地表達格斗對抗項目的技擊規律,“格斗技術講究力量大、擊打準確、動作流暢,武術套路的演練也講究勁力充足、用力順達、力點準確”,[5]這與真實格斗的技術規律不謀而合,我們對套路異化的認知可能是由于習練者自身把武術套路操化演練了,而武術套路技術本身并無錯誤。《藏著的武林》一直宣揚讓“真正的武藝回歸”“真正的武藝”指的就是對抗性的傳統武術。傳統武術對抗項目的發展應該提煉加工、去粗取精、推崇精華,因為傳統武術拳種有129個之多,每個拳種或多或少都含有能直接格斗的“勢”,但良莠不齊,系統性有待提煉,因此我們只能在傳統武術中挑選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長兵、短兵、中國式摔跤、太極推手項目進行大力發展,長兵技術是傳統武術的槍、棍等長器械格斗技藝的代表,短兵技術是傳統武術刀、劍等短器械格斗技藝的代表,中國式摔跤和太極推手技術反映了“借力打力”“以巧克力”的傳統武術攻防智慧。傳統武術格斗類項目的發展對回應大眾對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質疑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武術想要在當今社會中擴大影響力,提高傳播發展的效率和效益,應該有針對性地在高等院校內培養大量的技藝接班人和繼承者。高等院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搖籃,有一大批文化素質很高的教師和學生群體,他們對事物的學習能力和辨認能力大大超越了底層百姓,尤其是他們自身就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師范院校的教師可以通過年復一年的將自身技藝和知識傳播給學生,而學生將來走向教師崗位又可以傳播給更多的學生。《藏著的武林》第四集中傳統查拳傳承人馬建父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在高校教師中廣收門徒,而這些門徒中不乏在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碩導、博導。通過在高校招收徒弟一方面提高了民間傳統武術人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自身資源和人脈網絡源源不斷地進行技藝傳承,這是今后傳統武術傳播發展需要大力開發的路徑。
文化能夠得到良好的傳承一方面需要文化自身的優越性,具備在當代弘揚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順應時代潮流進行自身包裝和改造也是幫助其更好發展的基礎。傳統武術雖然貴為國粹和優秀民族文化,但是它在國內青少年群體中的發展似乎無法跟許多西方體育項目平等相待,拳擊、綜合格斗、自由搏擊比賽等都是輿論媒體報道的寵兒,而具有深厚歷史的傳統武術比賽鮮有出現在媒體報道中,這跟傳統武術自身缺乏足夠吸引力以及無法迎合這個時代的價值審美是有一定關系的。首先,應該對傳統武術進行外形的包裝和重塑,傳統武術堅守傳統和古典本身沒錯,但應該是在現代化、時尚化、美觀化基礎上的古典,將拳館時尚翻新裝修是必須的,再增設傳統的茶具、字畫、音樂等進行裝飾,練拳結束后幾人圍桌而坐品茶賞賦交流心得,既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其次,加強傳統武術對當代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培養和精神品質的塑造,在國家如此強調加強體育在教育中對青少年品格培養的當代,傳統武術尤其是對抗項目更迎來了復興發展的絕佳機遇,通過在武術比賽中大力發展傳統武術對抗項目,一方面能夠很好地駁斥大眾對傳統武術技擊能力的質疑,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拾中國丟失已久武道精神,更好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注入活力,塑造國民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尚武精神。
復興任何一項古老而悠久的民族文化技藝都不是一鞠而就的,它需要技藝行業的領導者和從業者的共同努力,傳統武術的對抗技藝一定能夠重新在現代化的社會中迎來復興,在世界格斗之林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