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肖 劉曉輝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武術是文化交流的紐帶之一。廣東始終立于我國開放的潮頭,廣東武者更是承社會之責任,為廣東武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截至2020年,廣東省武術省級非遺有20個,8個為擴展項目,國家級非遺僅有蔡李佛拳1個。由于文化文化多元的發展、武術內容繁多的等多種原因,使武術非遺在風雨飄搖中搖曳。“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在利用互聯網獲取和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衍生了各種新興產業。人們也逐漸在追求一種生活的藝術。非遺文化是傳統文化中重點保護和傳承的對象,如何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保護和傳承武術非遺,尋找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保護與傳承的方式成為今天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2012年,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互聯網+”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時,第一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1]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化集成作用,將各行業各領域各門類通過信息通信技術進行跨界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進而不斷創造新形式、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2]
簡而言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眾或某些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表演藝術、生產生活經驗、各種手工藝技能以及在講述、表演、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制成品以及相關場所。[3]該《公約》于2006年正式生效,從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在國際性標準法律文件中正式確定,并沿用至今。
2011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4]。而這也是目前我國評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的法律依據。
武術源于古代的狩獵和戰爭。武術的概念經過多次修改,現全國體院通用教材《中國武術教程》將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5]現階段對武術的分類有很多,如按照武術的功能進行分類,可將武術分為:健身武術、學校武術、實用武術和競技武術。而武術非遺中的“武術”則是指我國的傳統武術。
西方體育文化觀念和運動形式使我國傳統技藝的生存受到空前未有的沖擊。回顧歷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的門戶洞開,到1978年的主動開放,廣東始終都處于我國開放的最前沿。武術作為社會性的生活文化,遭遇釜底抽薪的環境變異,現代大批年輕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發生變化,致使武術非遺生存境地趨于蕭條。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而文化自信則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為了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對非遺不斷加強保護力度。
特別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西方的體育運動如籃球、排球等,這些場地不得不暫時停止營業,熱愛者們也不得不暫停運動。這些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真的會運動嗎?除了西方的體育運動,我們難道沒有屬于我們自己的運動方法嗎?武術,是我們的祖先在勞動生產過程中,與疾病、野獸、侵略者的斗爭中不斷積累下來的經驗,技術內容尤為豐富。以前作為武備,時至當下,我們大可把它當作一種鍛煉身體的手段,更可與音樂相結合,使它成為人們體育的基本鍛煉法方。
“傳統武術”,主要是指在民間流傳的、世代傳承的武術技藝和相關理論。[6]由此可見傳統武術不僅包含了“術”,也包含了“文”。
在“術”方面,每一個拳種都自成體系,均有其動作名稱、套路運動、功法運動、拆招、散手、武德禮儀、傳承禮儀以及在練習時的一些諺語口訣,并且在演練時風格有不同,如南拳的共性特點是步法穩健,手法多變,在運動技法中重拳法較少腿法,并且主張腿不過膝,作為南拳的五大名拳之一、第三批列入廣東省非遺的莫家拳,在其特點上更多的強調的是腿法,其腿法主要有穿心腳、虎尾腳、鉤鐮腳、掛眉腳、羊尾腳等14種腿法。
在“文”方面,更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不同是拳種有其不同相關傳說與故事、歷史與文化、技法原理與規律,如關于第七批省級非遺螳螂拳的源流是:廣東是螳螂拳是早期在上海的精武會畢業的郭子碩、黃爵珊等人回廣東傳播的。另,螳螂門名師羅光玉也曾經親自南下廣東、香港傳教。因而廣威流傳,并遠播美國、加拿大等國。[7]而同樣是第二批非遺的詠春拳的源流則是:關于詠春拳的源流有兩種說法,一是至善晚年隱居廣東東莞的內曾子之家,改名為翁仁長。他為了發揚少林武技,收同門謝福三的徒孫,蘇三妹為徒。經長期艱苦研究,始創了詠春拳。另一種講法是詠春拳的始創人是福建省連城縣的嚴詠春。[8]
此外,每一個拳種里所包含的歷史人物不同,如詠春拳的葉問、洪拳的黃飛鴻,等等,這些都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個俠膽義骨、匡扶正義、威武不屈的英雄式人物的豐碑,不僅在當時,時至當代也依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因此,武術非遺不僅僅是“術”和“文”,更是“術”和“文”里所表現、反映、滲透的民族精神。
非遺是人們審美態度和思維形態的外化表現,通過口頭語言、表演藝術、手工藝技等方式呈現,依靠口傳身授而世代薪火相傳,非遺是活態的遺產,注重可傳承性,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創造性和人的主體地位[9]。武術作為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其內容豐富精深、社會價值廣泛、文化色彩濃厚。
根據《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截止2020年,廣東省有20個項目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拳種(蔡李佛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個拳種都即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與功能、損傷與預防、技法原理與規律等理論體系,也動作名稱、技術方法、技術特點、易犯錯誤、攻防意義等技術體系。完成這些本非一朝一夕之事,并且傳承接替者并非人人均可,不光要有足夠的天賦悟性,還要歷經艱辛漫長的吃苦耐勞、勤學苦練,才能學有所成。這就又進一步縮小了非遺的繼承范疇,導致后輩難以為繼,傳承鏈條發生斷裂,原生態的非遺也隨之黯然落寞。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利用互聯網傳播武術非遺產,可以不受地理和自然環境的限制,從而使武術非遺的傳播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為武術非遺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傳播空間。我國國土面積大、人口數量多,要想讓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更多的了解我國的武術非遺,由于傳統媒介受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等的影響,在操作上是很難行得通的。但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就很容易做到這一點。如對于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的莫家拳我們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莫家拳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拳術特點、傳承過程、練習方法等并且可以找到相關的教學視頻。這樣廣大武者就可以通過互聯網,縮小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間接地了解和認識眾多的武術非遺。
2019年5月27日,第七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召開,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了《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主要完整呈現了2018年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狀況、特點與趨勢。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網絡視頻(含小于15分鐘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7.25億,占整體網民的87.5%,手機網民平均每天上網時長達5.69小時,較2017年12月凈增62.9分鐘。將《報告》中的數據具體分析可知:互聯網已被各類不同的人群所接受,成為人們選擇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年輕人上網的時間多于年長的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上網時間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因此,利用互聯網傳播武術非遺,可以使受眾面得到擴展。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武俠夢”,不同職業類型、知識結構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認識和了解武術非遺,這對于進一步的促進人們更為普遍地了解和認識武術非遺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堅定文化自信是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更何況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知識群體,他們是社會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一旦知識分子通過傳播接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將會成為武術非遺更為重要的直接保護者和傳播者。青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同樣也是武術非遺的希望和未來,武術非遺的傳播者和傳承人的重擔,最終還要落到的肩膀上,民族的記憶需要青年人的守護。
從《報告》中的數據得知,短視頻短小精煉的特點正迎合了當今受眾的信息需求。武術非遺內容豐富且根深葉茂,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代高科技手段更是為其提供了無限的傳播延展可能。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它的傳承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性傳承,一種是非物質性傳承。[10]物質傳承主要指器械、服飾等的傳承;非物質傳承指,套路功法等技藝的傳承。可以通過視頻特效、3D等方式,對武術非遺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進行傳播和傳承,讓武術非遺通過短視頻形式表現得更為恢弘大氣,使武術非遺畫面通過短視頻傳播得更為廣泛。
武術紀念館是武術記憶的重要載體之一,但是互聯網帶來的技術變革,國民文化認知程度的不斷提高等影響下,傳統的紀念館已迎來消費模式轉變、邊界圍墻愈加模糊的新業態時代。智慧紀念館的打造應已成為趨勢。如展廳陳列除了融合運用多媒體、互動游戲等技術,還可以加強參觀者手機客戶端的應用效能開發,例如展品介紹二維碼、語音導覽APP等參觀輔助應用。如各紀念館可以利用節慶、紀念日等機會,舉辦節慶“嘆”非遺的活動,并且可采用線下、線上同時進行的模式。使紀念館能夠兩條腿的“跑”起來,讓武術非遺進入人們的生活。
互聯網使我們的生活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武術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是機遇與挑戰不斷同行,我們要順應技術發展大勢,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武術非遺,使武術非遺在風雨中進行一拳一傳奇、一拳一經典的華麗轉身,使之以嶄新的姿態從邊緣化重新走向大眾舞臺,面向廣東,走向世界,助力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