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廟鎮中心幼兒園,江蘇揚州 225125)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沒有生活外的課程,也沒有課程外的生活。”因而,幼兒園課程源于幼兒的生活,我們追隨幼兒的興趣點,最后又自然地回歸到幼兒生活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研究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二十四節氣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與自然經驗,是讓幼兒在大自然得天獨厚的條件下,慢慢地受到美的熏陶、愛的啟發、善的感悟[1]。通過文獻研究,我園初步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感知了節氣的傳統概念,力求用幼兒最喜歡的方式和適宜的策略,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使幼兒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促進幼兒的多元化發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表明了幼兒教育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連、密切相關的。從二十四節氣中選擇契合幼兒園課程的傳統文化和教育素材,源于自然與生活。山川、風雨雷電、季節等自然奇觀,再加上二十四節氣的知識,能讓幼兒獲得良好的認知經驗,從而吸引他們去探索、去發現。
我們幼兒園地處農村,班級部分區域材料源于幼兒和家長們的共同收集,有蘆葦、狗尾巴草、螺螄殼、貝殼、石頭、菜籽稈、稻草、公雞的羽毛等,無一不是大自然的饋贈。幼兒身處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里,通過自主實踐、充分探索、大膽表現,能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中的運用路徑有以下幾種。
第一,幼兒園的日常活動與二十四節氣教育相輔相成。幼兒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交往、積累經驗、獲得知識,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保育護導、安全健康等環節,都要將節氣的知識滲透其中。生活如水,幼兒如魚,任何時候教師都要以幼兒為中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2]。
第二,挖掘節日主題資源與二十四節氣文化相互滲透。針對二十四節氣中親子活動的開展,我園結合傳統文化節日,充分利用家庭成員中的資源,開展有效的家園互動活動,使幼兒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氣文化的特有魅力。例如,在春天,教師可以用清明、春分節氣為切入點,帶幼兒感受春天的氣息,同時寄托對已故親人的思念;端午前夕,讓幼兒學習兒歌,開展端午節“畫彩蛋”“畫粽子”“畫龍舟”等藝術活動,使幼兒感受“掛菖蒲艾草”“掛香包”“系五彩繩”的傳統風俗。
第三,創設與營造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美好環境。教師要鼓勵幼兒參與環境創設活動,特別是臨近畢業的大班幼兒,要讓他們做時間的主人,更好地做好管理自己的主人,在每一件小事做起,從每一次活動著手,從每一天的細節中滲透!例如,我們班級美工區域,從“我們一起發現”到小組討論、大組商量;從思考解決的辦法到自己親身實踐,幼兒重新認識了班級的美工區,并進行了整理。正如《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藝術領域(二)表現與創造目標中所述,5~6 歲幼兒“能用自己制作的美術作品布置環境、美化生活”,因此,我們充分肯定幼兒作品的優點,用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提高幼兒的各項能力。再如,“你剪的小白兔真像,感覺真的在拔蘿卜一樣!”“你的窗花真好看,就像過年一樣喜慶!”這樣,我們的幼兒每天都能積極參與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游戲素材,和小伙伴們一起合作、共享、進步。
二十四節氣素材從生活、自然中來,能夠使幼兒在學習一定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這句諺語的含義,我們決定在自然角種上瓜果。二十四節氣中有句兒歌說得好:“立春花開,雨水來淋,驚蟄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谷雨春茶。”這句兒歌告訴我們,在清明節氣要翻地。于是,我們帶領幼兒來到戶外,拿著工具翻地。在翻地時,幼兒還發現了泥土里的小動物,他們一邊挖泥土,一邊觀察,一個個都非常投入。
大自然中有無窮無盡的素材,幼兒也有很強的好奇心。在開展二十四節氣活動時,我們將中國博大精深的“中藥材”知識有效滲透其中;在立秋時節,處處桂花飄香,我們帶領幼兒聞桂花香、看桂花樹、采摘桂花等,在經過一系列專業的處理后,桂花變成了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釀等。在整個過程中,幼兒個個躍躍欲試,開心地投入其中,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情操得到了陶冶,經驗得到了拓展。
幼兒喜歡探索、樂于發現,自然角里有他們的大大世界,幼兒將四季的植物種子種植在有差別的生長環境中,如泥土、沙土、水、棉花中,每每看到植物種子的變化,都會認真做觀察記錄,如果發現問題,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立夏時節,剛剛下雨之后,土蚯蚓醒了。幼兒在土壤里不僅發現了土蚯蚓、根、石頭,還發現了苔蘚、樹干等,他們每次都流連忘返。
例如,在“松松土,種菜了”活動中,我們邀請了一位幼兒的義工奶奶來做示范,在我們班的小菜園邊做邊講種菜的流程。在奶奶耐心、細致的講解和指導下,幼兒學會了一些種植方法,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我們幼兒園地處農村,幼兒在自己的祖輩、父輩的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四季勞作中都受到了二十四節氣的熏陶,因此,我們著眼于幼兒的能力及興趣點,把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內容融入活動中,引領幼兒去探索節氣的文化魅力。
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我們邀請家長和幼兒開展親子泥塑活動,以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個節氣為主題大膽地發揮想象,把各種顏色的黏土制成了春、夏、秋、冬各種各樣的圖案,家長和幼兒制作的泥塑色彩搭配協調,他們大膽創新,將自己心中最有特色的節氣景象展示了出來。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幼兒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也使家長和幼兒對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例如,時值夏至時節,我們開展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蟬鳴 麥飄香”活動,讓家長也適時參與其中,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了節氣的特點及習俗、食俗等相關知識,加上平時的耳濡目染,他們對傳統民俗知識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幼兒探索了量影子的方法,折出了夏季的一份涼爽——扇子,做出了飄香的各式面點,體驗了“切西瓜、吃西瓜”的快樂,聆聽了雨水滴答的聲音,還和家人一起度過了“夏至要吃夏至面”的親子愜意時光……當幼兒端著爽滑筋道的各式面條興奮地與爸爸媽媽分享時,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此次活動,不僅讓幼兒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還為他們搭建了動手平臺,增進了父母與幼兒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教師只有懷著對大自然和人類的敬畏之心,才能讓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起點,才能在民俗文化的四季流轉中,讓他們的童年充滿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