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謝計紅
汽車產業鏈相對較長,由五大部分組成,以汽車整車制造業為核心,向上延伸至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及汽車零部件制造相關的其他基礎工業,向下延伸至服務貿易領域,包括汽車銷售、維修、金融等服務,汽車技術與服務專業群面向汽車后市場產業鏈,根據常見及熱門工作崗位分析,總結提煉出對應專業方向,并根據具備的共享平臺、共享基地、共享師資、共享課程、共享就業的四個專業組建汽車技術與服務專業群,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
汽車技術與服務專業群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核心、融合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汽車智能技術專業協調發展,培養面向湖北省及華中地區,服務汽車檢修、銷售、租賃、二手車及汽車保險等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汽車檢測與維修能力、汽車售后服務接待能力、整車及零配件銷售能力、整車租賃能力、二手車鑒定評估能力、汽車保險與車損定損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學生綜合素質獲得行業企業贊譽。鞏固“課、證、賽、研、創、產”六位一體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技術技能達到企業需求。打造“結構雙元”教學創新團隊,強化雙師隊伍建設。完善“培訓包”式教學資源,推進“因材施教”教法改革,為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建成“開放共享”校內校外實訓基地,搭建技術技能創新平臺,為社會開展精準服務。
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形成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體制機制建設,到2023年,將專業群打造成立足湖北、面向中部,服務汽車后市場相關產業的人才培養高地,成為汽車后市場產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重要支撐。
聽黨指揮,黨政同心,抓牢黨建與思政工作,以組織利益和專業群發展為前提,堅持民主集中制。統一認識,加強交流,提高隊伍積極性和凝聚力,打造和諧務實教師團隊。多體聯動,統籌全方位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共同發力,改善育人環境。深入推進“三進一融”(思想導師進學院、職業導師進班級、素質導師進社團,全面促進大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育人模式,持續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強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形成育人合力、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到2023年,建成校級2個名班主任工作室,2個左右德育特色案例,1個省級教師黨支部。
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為牽頭單位,聯合上汽通用汽車公司、東風汽車公司、三環汽車集團、恒信汽車集團、人保湖北省分公司等知名企業,組建湖北省汽車技術與服務產教聯盟,校企協調育人,打造命運共同體。與吉利汽車、華中汽車城等企業開啟企業課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探索旺工淡學、學分銀行試點教育工作。制訂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持續推進“三進一融”、課證融通、育訓結合。提煉崗位核心技能,推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典型工作任務教學、模塊化教學、項目研究式教學。加強專業群文化建設,培養“能吃苦、遵規范、重誠信、求創新”的專業群文化,加深學生對專業、學校、行業企業的認可度和忠誠度。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內涵,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持續推進1+X證書,將證書標準、內容與產業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相關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能力大賽,將大賽成果提煉成科研成果,參與科技創新研發,并注重成果轉化,建立“課、證、賽、研、創、產”六位一體的特色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計劃到2023年,建有2個課程思政教育案例,學生各項大賽省級以上獲獎10次。
融合汽車后市場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要求,校企共同制訂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標準、課程標準。以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為依托,按照汽車維修工“培訓包”教學資源范式,建設教學資源一體化、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知識碎片化的“培訓包”式教學資源。依托湖北省汽車技術與服務產教聯盟,到2023年,建設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教學資源庫1項,省級專業教學標準1個,建成汽車技術與服務“汽車維修工”“汽車銷售員”“二手車鑒定評估員”“新能源汽車換電工”“新能源汽車檢測工”“車損定損員”等“培訓包”資源6個。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質增效為方向,圍繞“以生為本”“因材施教”,以課程思政為前提,重構課程教學標準,使用靈活多變的活頁式、學習參考一體化的工作手冊式教材。校企聯合開發具有較高的“技術緊密度”、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材。大力推行課堂革命,推行模塊化教學、一體化教學方式,通過案例分析、探尋調查、問題情境、頭腦風暴、角色扮演、沙盤演練等探究性學習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溝通與合作的能力。計劃到2023年,校企合作開發教材6本,參與十四五規劃教材1本,省級以上課程思政項目立項1項,省級以上“金課”1項。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隊伍。注重內培外引,專兼結合,雙向互動,組建校企“結構雙元”、分工協作的教學創新團隊。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拓展教師國際化視野,培育行業有權威、國內有影響的專業群帶頭人、省級教學名師、技能名師,建設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計劃到2023年,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1個,教學創新團隊獲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獎勵2個,建設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校級教學創新團隊1個,名師工作室1個,產業導師特聘3人。
堅持基地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理念,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深化與通用、東風、吉利等名企合作,建立校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按照專業群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需要,以服務汽車后市場為重點,建設校內科教協同實訓基地,建設新能源汽車高壓電操作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車路協同虛擬仿真實訓中心,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計劃到2023年,建成專業群基礎技能訓練中心、專項技能訓練中心、拓展技能訓練中心、虛擬仿真中心,創新創業實訓中心的“開放共享”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以湖北省交通廳、人社廳等部門為橋梁,與湖北省汽車維修協會、機動車檢測站、交通事故司法鑒定中心等企業,搭建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應用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成果轉化中心,開展技術研究、人才培養培訓、技術應用推廣、成果轉化等,助推汽車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計劃到2023年,申報專利16項,橫向課題進賬額累計達到160萬元,科技成果簽約額達到20萬元。
依托省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上汽通用ASEP全國示范實訓基地,面向下崗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開展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培訓。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依托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進行技術創新,推動中小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依托教學創新團隊,開展中職院校師資技能和教學能力等培訓。發揮專業群社會服務功能,開展職教援疆和精準扶貧。利用專業群技術服務創新平臺,多方開展汽車技術科普活動。計劃到2023年,建立優質繼續教育網絡課程3門,科普等公益活動達到平均每天15 000人,社會服務達到平均每天7 500人,社會服務進賬額累計達到180萬元。
引進通用汽車等優質國際職教資源,結合世界技能大賽平臺,開發國際通用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與德國薩克森州政府經濟促進會合作,建立中德國際高級技能人才精英項目合作,開辦基于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展學分互認、師生互訪、技術人才互培。緊跟東風汽車、吉利汽車海外產業戰略布局,成立職教服務小分隊,服務“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本地化培訓,共享專業群教學建設成果,助力當地汽車后市場產業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計劃到2023年,推進“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完成雙語課程開發4門,建立中德國際合作平臺,輸送海外留學生20人,為海外企業員工培訓100人次以上。
成立多方協同的學院建設工作組和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整合校內外資源、頂層設計,協調解決學院發展和建設的關鍵問題,提升內部治理能力。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和自我完善機制,制訂專業群教師專業建設、教學管理的制度,完成專業群、教師診斷改進工作,確保專業群高水平持續建設和發展。
計劃到2023年,專業群形成“綠色、共融、可持續”的專業群發展模式,對接汽車后市場產業發展能力突出,人才培養質量省內領先,教學創新團隊武漢市一流,教學標準省內共享,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整體實力引領省內汽車技術與服務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達到行業一流、省內領先、國內知名、國際互信。
計劃到2035年,打造成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群全國范式,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成為面向世界推廣中國汽車技術與服務職教“走出去”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