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創職業學院 程 誠,任 敏
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汽車實訓基地學校投入資金壓力大、重復建設嚴重、設備使用率低、消耗性實訓占主導、賽教科教轉化不暢、1+X證書制度落地難、職業教育服務社會乏力等突出問題,建設集“教學、競賽、認證、培訓”于一體的共享型公共實訓基地,著力探索產教深度融合,構建“賽教證訓”四維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汽車類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1)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研究。公共實訓基地是面向學校、面向社會的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場所,從服務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可以降低投資成本,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形成合理的人才供給和配置,提高生產、學習和科研水平,減少重復建設,節約資源,提高設備利用率;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強化職業教育的輻射功能;將“消耗性”培訓轉變為“經營型”培訓,實現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公共實訓基地也可以促進學生與社會的零距離對接。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以最少的投資實現資源效率的優化,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
(2)公共實訓基地的模式研究。在國外,德國建設跨企業培訓中心,政府承擔職業院校的費用支出,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是保障跨企業培訓中心順利運行的重要后盾。新加坡采用“教學工廠”模式,學生享有學生與學徒雙身份,設備由企業捐贈,校內培訓費用由政府承擔,企業培訓中心費用由企業承擔。澳大利亞采用 TAFE 模式,多元化投資體制,政府、企業、行業和個人都可以作為投資的一份子,實訓基地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和企業實訓基地,校內實訓設備通過企業捐贈獲得;日本的公共實訓基地接受來自政府的投資和撥款,而費用來源則是失業保險金,政府按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和就業需求確定所需預算金額,通過地區經濟特點決定地區的專業布局,接受國家設備投資的學校與公共實訓基地之間可以進行設備調用。
在我國,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根據實訓基地的地理位置,主要分為校外實訓基地模式和校內實訓培訓基地模式。前者包括“廠中校”模式和頂崗實習基地模式;后者包括“投資型”實訓基地共建模式、引企入校(校中廠)模式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根據實訓基地的功能區分,主要包括學習與研究相結合模式、研究與產業相結合模式及政府、產業、學校與研究、培訓相結合模式,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所和培訓中心的模式。根據校企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的模式,將其分為三類,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區域生產性實訓基地,其中校內包括學校主導模式、企業主導模式和校企共建模式,校外按投資可分成完全由企業承擔和校企共同出資兩種模式。根據建設投資主體和運營形式的不同,生產性實訓基地分為校辦企業、政府資助、校企合作、校企合資、行政部門資助和學校自建等模式。
(3)公共實訓基地的機制研究。公共實訓基地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學者們主要研究公共實訓基地的經營管理機制、保障機制、利益機制和長效機制。高校和企業應共同建立運行管理機制,包括管委會審核機制、管理體制和責任機制、財務管理機制及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機制、學生選拔和培養機制等。在保障機制方面,需要政府完善企業參與的法律法規、基地運營成本分擔機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投資機制。從利益機制的角度看,校企共建的高職院校產學研實訓基地應樹立正確的利益價值觀、建立暢通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股份制。從長期運行機制來看,學校和企業應建立雙贏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互動機制,從而共同打造實訓基地。
(4)公共實訓基地的問題研究。公共實訓基地的主體包括政府、學校、企業、產業等主體,但政府、學校和企業的運行機制、運行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顯著差異:教學與生產難以協調結合,缺乏制度保障,實踐教育質量難以保證,雙方權責不清,基地員工無法滿足教育需求;缺乏人力資源和管理不足;建設管理不到位,開放程度不高;缺乏多元利益機制,此外,政府的財政支持不足、企業的冷淡支持、教師師資的薄弱及校外管理模式的不完善也是培訓基地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關于公共培訓基地的文獻很多,研究視角也多種多樣,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研究人員大多從宏觀和區域的角度研究某一區域的實訓基地共建的問題,并沒有從視角問題來研究實訓基地共建問題。二是研究內容不夠均衡,對有關實訓基地共享功能的研究多,但對建設內容及人才培養具體實施的方案卻很少有人提及。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由高職院校主動參與或牽頭,政府、園區、企業“共建、共享、共治”區域公共實訓基地必將成為新常態和新時尚。
(1)實訓基地建設統籌規劃不足。一些高職院校自己投資建設的實訓基地,因本身資金有限,導致實訓基地各項設備不能滿足學生高層次需求;大多數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只限于本校學生使用,致使很多設備閑置;還有部分職業院校本身并不具備實訓條件,為了吸引學生開設相關專業,學生并沒有真正獲得實訓機會而是通過模擬來代替“真槍實戰”,阻礙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職業技能的形成。
(2)實訓基地共享程度不高。部分高職院校實訓基地設備利用率受制于專業課程(實訓)安排,在上課期間利用率很高,但是在節假日、寒暑假期間及未排課期間利用率極低;而社會或企業實訓基地平時上班時間設備利用率低,而在節假日和晚上利用率很高。兩種實訓基地承擔任務基本一致,但使用率減半。
(3)實訓基地服務社會乏力。實訓基地建設是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但由于缺乏職業標準、技能競賽、科研轉化、技術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有效載體,導致服務區域內企業的工藝技術(應用技術)研發、社區培訓服務能力不足;賽教、證教、育訓成果未形成合力。
(1)基礎理論研究。根據國家相關職教文件精神,結合重慶市的重點工作和智能制造產業需求,依托成渝雙城經濟圈、永川西部職教高地建設契機、梳理江浙及東南沿海地區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經驗,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問題原因,對重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提出具有實踐操作意義的對策建議。
(2)運行模式構建。汽車公共實訓基地將采用多元投入共建、過程共管、人才共育、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建新模式。將從公共實訓基地決策議事機制、激勵扶持機制、約束監督機制、創新投入模式構建公共實訓基地共建頂層設計;從共建董事會、共建領導小組、共建職能科室構建公共實訓基地共管、共育組織管理體制;從制定科學的實訓成本收費標準體系、多元主體的實訓成本分擔機制構建公共實訓基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3)培養體系建設。針對高職汽車專業群人才培養體系,結合企業行業標準,政、企、校、行專家共同修訂培養目標、制定汽車專業群人才培養標準和課程標準,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融入重慶市汽車技能大賽的競賽技能點,同時將1+X證書融入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
(4)依托“永川區汽車維修職業技能大賽”賽事,構建該賽事項目的運營方案,賽前培訓方案、專家團隊構建、師資隊伍建設、設備迭代更新、校企合作機制等,同時努力擴大其他賽事項目,積極營造品牌賽事生態圈,擴大學院影響力。
(5)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針對社會人員技能培訓體系,將依托中心設備,結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需求,開發培訓認證模塊、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加大汽車專業領域的社會培訓、技術咨詢、信息服務等社會功能,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做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1)公共實訓基地共建機制問題。公共實訓基地將涉及到多元投入共建、過程共管、人才共育、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建新模式。如何構建公共實訓基地決策議事機制、激勵扶持機制、約束監督機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2)汽車公共實訓基地自我造血問題。汽車公共實訓基地存在學校投入資金壓力大、教學設備陳舊、使用率低、消耗性實訓占主導問題。如何實現基地自我造血,從“消耗型”向“經營型”實訓基地轉變,降低學校教學成本是需要解決的另外一個關鍵問題。
(1)構建“1+4”管理制度,形成資源聚合、力量整合的體制機制。針對決策議事、扶持激勵、監督約束和投入模式,構建共建公共實訓基地保障機制;針對實訓基地組織架構、經費保障、日常管理,共享使用,構建組織管理制度;針對不同性質的部門開展合作共建,制定共建投入產權歸屬制度;針對日常運行支出、社會服務受益,構建成本分擔機制和利潤分配制度;針對實訓基地教師數量不足,建立學校、企業教師激勵機制,聚合資源確保實訓基地健康發展。
(2)建立開放共享機制,激發企業、學校、人社部門的使用積極性。面向園區更多企業共建校企合作團隊、激發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更大程度的參與公共實訓中心建設;依托學院師資優勢,主動對接人社部門相關技能培訓、職業鑒定等工作,提高使用積極性。
(3)打造高端競賽品牌,構建“賽教一體、育訓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利用舉辦永川區汽車維修職業技能大賽的契機,研究競賽規則和競賽知識點,并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構建賽教一體、育訓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擴大賽事的影響力,提升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
(4)具體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