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李君璞,徐 瑾
最早的籃球規則是在1892年由奈史密斯提出,他以5條基本原則為基礎,制定了13條籃球規則。初期的籃球規則比較簡單,零碎,不夠系統。美國在1908年統一了全國的籃球規則,隨后在世界發布。1932在瑞士成立了國際籃聯籃球聯合會簡稱FIBA,自FIBA成立以來,根據比賽中所出現的問題不斷對籃球規則進行修改,使籃球規則逐漸變得更加系統化和合理化。為促進籃球運動的發展,國際籃聯對規則以兩年或四年為周期進行改動。2018年新籃球規則的變化是在2014年籃球規則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是目前為止FIBA發布的最新內容。新內容的頒布與執行必然會給籃球運動的教學、訓練、比賽等工作帶來影響,也對我們如何更好的理解新規則,掌握新規則變化的規律,找出盡快適應新規則的方法提出了要求。本文通過分析研究2018年FIBA新籃球規則具體修改的內容,從而了解規則變化對籃球比賽的影響,尋找籃球規則變化的規律,認清現代籃球運動的發展趨勢。
通過中國知網、全球學術快報和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檢索查找了2009年到2019年與籃球規則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閱讀總結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實際執裁經歷,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通過將2014年與2018年籃球規則進行對比,分析二者之間的差異,總結籃球規則變化的規律及給籃球運動發展帶來的影響。
通過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已有的理論成果,采用邏輯分析針對舊規則與新規則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對籃球運動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
籃球比賽中不確定性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常出現前所未有的情況給籃球規則解釋與執行帶來的挑戰,因此FIBA裁判部門根據特殊情況的出現不斷修改完善規則。近些年來FIBA對籃球規則修改力度加大,但其變動始終圍繞10個基本原則進行。
籃球規則變動遵循如下原則:
(1)公平原則是指在比賽過程中,不允許任意球員運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比賽的勝利。
(2)均衡原則體現在比賽中規則應使雙方球隊的攻守保持平衡,適當的提高比賽的難度并有效的控制比賽的節奏。
(3)定義原則要求對規則的下定義和解釋要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4)編纂原則是指制訂的規則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與規則其他方面的定義進行聯系看是否相互之間有沖突,對可能出現的情況要有預見性將特殊的情況寫入規則之中。
(5)簡短原則是指定義不能過長,繁瑣不清。
(6)例外原則是指對于特殊情況的考慮要全面,不能只考慮現有的情況,要適當的對特殊情況做出規定。
(7)安全原則體現在籃球運動屬于同場對抗性項群運動項目,有對抗就存在危險,在比賽中一定要保證人員的身體健康,營造良好的比賽氛圍。
(8)權利原則是對于裁判員來說的,在賽場上只有裁判員樹立權威性,才能有效的實施規則、完成比賽。
(9)連續原則顧名思義就是要讓比賽過程的更加流暢,避免比賽的頻繁中斷。
(10)無利原則是指防止雙方球隊利用規則的漏洞從而獲得好處,保證比賽公平公正。
2018年新規則提出對打架情況的處理,規則指出在一起打架中球隊席人員離開指定區域并參與打架后取消他們的比賽資格在記錄表上登記為 “D” (2次罰球+球權)x人數,如果沒有參與打架則取消比賽資格并登記教練員 “F” (2次罰球+球權)x球隊。打架的處理體現了規則的安全原則,加重打架罰則,加強對比賽暴力行為的控制,保護與比賽相關人員的安全,凈化不良比賽風氣。
2014年技術犯規修改為一罰一擲并隊員得到兩次技術犯規之后不能再上場,而2018年技術犯規罰則中一擲的取消及罰球后的擲球入界屬于原控制球隊或擁有球權的球隊。2014年增加了主裁判員使用即時回放系統的權利,在2018年規定了即時回放系統運用的具體情況。2018年技術犯規罰則的改變和即時回放系統運用的規定,都遵循均衡、公平原則,取消了技術犯規雙重罰則、規定即時回放系統運用,可確保比賽的合理化、規范化。
2018年籃球規則修改的其他方面,如違反體育運動精神的犯規/取消比賽資格的犯規之后的擲球入界改為在前場擲球入界點擲球入界以及24秒規則/14秒規則的修改等,都表現出了促進比賽的競爭性、公平性,加強比賽的觀賞性與流暢性的作用。
比賽空間的限制使籃球比賽的難度增加,促使隊員技術水平與球隊戰術執行能力的提升。2018年新規則中關于擲球入界情況的變動,從空間的角度去探究變動的目的及其意義。
2018年新規則中規定在第四節和加時賽的最后2:00分鐘或少于2:00分鐘時,在一起擲球入界中,防守隊員不得將他身體的任何部位移動超過界線以干擾擲球入界。規則中增加了管理擲球入界的裁判員使用的手勢對違反者做出警告,警告后,再犯直接判技術犯規。該條規則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使擲球入界的隊員有一定空間擲球入界,尤其是在關鍵時刻,利于關鍵時刻戰術的執行,使比賽留下懸念扣人心弦。擲球入界是執行戰術開端,擲球入界情況的修改,能夠讓隊員與教練員將注意力集中于戰術的布置上,對方隊員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去破解對方的戰術。為擲球入界的隊員留下處理球的空間,可避免防守隊員采用不正當的手段或措施對擲球入界的隊員進行干擾,以至于使他們發生失誤導致比賽的失敗,規則的修改將使比賽獲勝的難度提高,要想獲得比賽勝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控制比賽的時間,提高比賽攻防速度與精彩程度,有效地避免高大隊員的增多影響比賽的攻防轉換節奏。進攻時間24秒/14秒的規定,使比賽雙方的進攻回合數增加,展現出競技體育富有活力生機的一面。
(1)進攻時間規定
2018年新規則中24秒/14秒規則相對來說改動較大其內容有:1.控制球隊發生犯規或違例之后,如果擲球入界在其后場進行,進攻時間復位到24秒。若在其前場進行,進攻時間復位到14秒。2.在第四節和加時賽的最后2:00分鐘或少于2:00分鐘時,控制球隊在其后場請求暫停后,該隊教練員有權選擇是在其后場的端線擲球入界,還是在前場的擲球入界處進行。如果選擇在其前場則進攻時間復位到14秒,若是在其后場則進攻時間復位到24秒。3.在控制球隊的后場時,對方球隊犯規、違例或得分之后,進攻時間復位到24秒。如果是球出界等其他原因,則進攻時間不變并連續計算。在控制球隊前場時,由于對方隊員踢球違例等原因(非球出界結果)在其前場擲球入界時,如果剩余的進攻時間多余14秒,則應進攻時間復位到14秒,若剩余的進攻時間少于14秒則進攻時間應不復位并連續計算。
舉例說明,A1投籃不進,AB兩隊爭搶籃板球,這時候B1起跳后在空中抓住籃板球,但在落地時一腳踩到了端線而出界。裁判員判給A隊前場端線擲球入界,這時進攻計時鐘應該怎樣復位?如果是舊規則,復位到24秒。而新規則來說,復位到14秒。與舊規則相比,如果對方球隊的違例使控制球隊在其前場擲球入界,那么控制球隊的進攻時間只有14秒,相當于比過去減少了8秒。這樣一來進攻節奏明顯加快,對于控制球隊來說,24秒可以穩住的來組織一次進攻,但規則修改之后對于控制球隊來說進攻時間大大縮短,便對他們戰術的布置執行以及球員個人的心理素質、技術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要求。
(2)違反體育運動精神/取消比賽資格犯規/打架后的擲球入界的修改
另外新規則對違反體育運動精神/取消比賽資格犯規/打架后的擲球入界也進行了修改,在舊規則中在這幾種犯規之后是跨越中線的延長線擲球入界并且球隊擁有24秒的進攻時間周期,而在新規則中規定擲球入界在其前場地擲球入界點進行并且球隊擁有一個14秒進攻時間周期。這條規則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通過對時間規則的修改,使比賽中攻守轉換的速度加快,促使比賽更加激烈。
限制數量主要是指對犯規的罰則的修改,近年以來,在比賽中會經常看到防守球隊為了阻止快攻的得分而主動犯規,使快攻中斷以此來獲得利益。另外,比賽處于關鍵時刻時,落后球隊常會主動對罰球命中率不高的隊員進行犯規,來獲得一次進攻球權。這些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到了比賽的流暢性、公平性,正是由于規則尚不完善,使隊員或教練抓住了規則的漏洞,利用它來獲得一定的利益。為了防止這類情況的發生,規則對場上隊員的行為進行嚴格控制。如阻止快攻的犯規,在隊員起步前的任何身體接觸都被判為違反體育運動精神的犯規,罰則為兩罰一擲。這樣一來,隊員再去犯規就得不償失了。另外FIBA裁判部門也通過對一些身體接觸的寬容,降低比賽中犯規的尺度來提高比賽的對抗性,并且鼓勵雙方間進行對抗來提高比賽的強度。
(1)打架情況的處理
2018年國際籃聯對比賽中的打架情況的處理做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關于打架的處理具體為:在一起打架中球隊席人員不允許離開規定區域,如果離開并參與了打架,則不管有多少人取消他們的比賽資格,在記錄表中登記為 “D” (2次罰球+球權)x人數。如果離開而沒有參與打架,同樣不管有多少人取消他們的比賽資格并且登記教練員技術犯規 “F” (2次罰球+球權)x球隊。
(2)技術犯規罰則的更改及雙方犯規定義的明確
新規則中技術犯規取消一擲,避免了犯規的雙重罰則。技術犯規的執行程序變為:1.技術犯規立即執行(不占位),罰球結束后,由原控制球隊在最靠近中斷比賽的地點重新擲球入界繼續比賽。如果沒有球隊控制球,被視為一次跳球情況,按照交替擁有程序開始比賽。2.如果是控制球隊的技術犯規,一次罰球之后,進攻時間連續計算;若是防守隊技術犯規,一次罰球后,進攻時間(24秒)和8秒也要復位。
雙方犯規定義為2名互為對方的隊員大約同時相互發生侵人犯規的情況。在新規則中規定若犯規性質不同,則不能視為雙方犯規要根據犯規發生的順序,按照特殊情況進行處理。若雙方的犯規性質相同,其罰則可以相互抵消。若對同一起身體接觸兩名裁判做出相反的罰則,例如一個進攻犯規、另一個為阻擋犯規,二者可被看作一起雙方犯規。對雙方犯規定義及罰則抵消情況的要求,使犯規罰則執行的程序更清晰。
(3)運球違例方面的更改
運球違例方面運球之后砸板扣籃被允許,將球擲向籃板后不再視為一次運球。如在2002年NBA全明星賽中麥迪的自拋自扣,現在再來看是合法的動作。對運球的修改,增強比賽的觀賞性。
(1)進攻計時鐘的使用以及計時員職責
2018年新規則要求對于1級比賽的進攻計時鐘應使用有兩個顯示面,保證所有參與比賽的人員都能夠清晰地看到。新規則還規定,當活球夾在籃圈和籃板之間時(發生在罰球之間和罰則中包含隨后的球權情況除外),看做一次跳球情況,并應根據交替擁有程序執行擲球入界。因為球已觸及籃圈,進攻計時員應將進攻時間復位至14秒或新的24秒。在2018年新規則中將球夾在籃圈和籃板之間的情況視為球已經接觸籃圈,并按照一次跳球情況進行處理。若判給原控制球隊,進攻時間復位到14秒。若判給非控制球隊,進攻時間復位到24秒。對于這種特殊情況的進一步修改,使比賽更加公平。
(2)主裁判員即時回放系統的運用
2014年在對籃球規則的修改中增加了主裁判員即時回放系統的使用權利,而在2018年進一步增添了三種運用即時回放系統的情況。如①在比賽的最后兩分鐘,裁判宣判了一次干擾球時可以使用。②在比賽的任何時間內,裁判員宣判一次投籃犯規并且球未進入球籃,此時需要辨別是要執行2次罰球還是3次罰球時可以使用。③在比賽的任何時間內,裁判員宣判的普通或特殊犯規是否符合相應犯規的標準,是否需要升級或降級。
(3)服裝的規定和術語的變化
2018年新規則還對比賽術語及球員的服裝做出要求,如period改為quarter、extra period改為 overtime。球隊的所有裝備的顏色必須一致,客隊與主隊服裝應有區分度。新規則對于術語和服裝的規定,表明了籃球比賽越來越正式、規范化,同時也體現出人們對籃球比賽的重視程度以及將籃球運動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態的更好的展示出來。
2018年籃球規則變動的內容主要在24秒/14秒以及犯規罰則和執行等方面有較大的改動。進攻時間的改動使比賽攻防轉換節奏加快,進攻時間的縮短也對比賽中的戰術的布置與執行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2018新規則中對進攻時間的規定,使整個進攻時間明顯縮短,同時也使比賽進攻回合數和攻防速度明顯提升,使復雜的、繁瑣的、低效的戰術面臨淘汰,鼓勵采用更簡單、快速、高效的基礎戰術配合。
技術犯規取消一擲,避免了犯規的雙重罰則。技術犯規后球權的處理和繼續比賽的詳細規定,使比賽更均衡、公平、流暢。違反體育運動精神/取消比賽資格犯規/打架后的擲球入界的改動,避免了在中線延長線擲球入界可能帶來的復雜情況,減少規則的漏洞,使比賽的進程加快、攻防的次數增多。對打架情況處理更嚴格,凈化了不良的比賽風氣,減少隊員的暴力行為,營造良好的比賽氛圍。
現代籃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智、高、快、準、全、陣、變等方面。籃球規則的不斷修改其目的在于能夠在籃球比賽中體現籃球運動發展的特點,更好地滿足比賽的需要及解決比賽中出現的問題。如今,現代運動員身高明顯增高,身體素質也有很大的提高。在籃球比賽中會感覺籃球場地變小、比賽節奏加快、籃筐變矮、比賽的對抗性加強,明星球員的作用顯著。舊籃球規則無法限制高大隊員的能力,使比賽出現一邊倒的情況,為了抵制這類情況在比賽中不斷出現,籃球規則應不斷地修改,適應現實發展趨勢,促進籃球運動的發展。
1.促使比賽更加公平合理,具有觀賞性
進攻時間的修改符合現代籃球運動發展的特點,而現代籃球比賽也隨著進攻時間的縮短,攻防轉換的速度越來越快,快攻意識得到強化。犯規罰則和執行方面,可看出對賽場上暴力行為的加強控制,對球員過分的行為絕不姑息。
2.促進籃球技戰術的多樣化,提高籃球比賽的攻防技術
2018年新規是2014年規則的補充與完善,其中對技術犯規、即時回放系統、擲球入界等規則作出進一步規定。通過對規則的強化和修改,使比賽更順暢,提高比賽中戰術的布置與執行能力,加快比賽的攻防速度,提高了隊員的攻防技術。
3.順應現代籃球運動發展趨勢
自籃球規則由奈史密斯創編以來至今不斷進行補充完善,但其 “萬變不離其宗” 始終從空間、時間、數量和質量四個方面進行變化,以提高比賽的難度、速度、強度及精度為目的,更好地促進現代籃球運動體現出智、高、快、準、全、變、星、技、針、帥等特點,順應現代籃球運動發展趨勢。
1.提高比賽節奏掌控能力
新規則進攻時間的縮短,使比賽中攻防速度越來越快,各隊對快攻戰術的運用也越來越重視,應在日常的教學和訓練中加強隊員快攻意識的培養。但在比賽中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快,任何情況下也不意味著只要速度快就能夠掌握比賽的優勢,而對于比賽節奏的把握與控制才是取勝的關鍵。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和訓練中要加強對于比賽節奏的掌控,提高適應比賽的節奏變化的能力,才能提高競賽的水平并在比賽中掌握優勢。
2.培養學習規則的能力
面對不斷改進的籃球規則裁判員要及時學習并深入研究,才能在比賽中更好地執裁,提高自己的執裁能力。教練員和球員在也要充分理解新規則的基礎之上,盡快的去適應新規則,并合理運用新規則,采取相應的技戰術充分展現競技技術水平,促進比賽的順利完成并取得比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