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東,彭思敏,譚 涌
2014年11月24日,在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議上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動校園足球進入升級版。校園足球的發展進入了全方位的發展模式其中就如何推廣校園足球與核心素養的進一步融合做出了重要的工作指示。核心素養的發展不是謀求知識與技能 “1+1” 等于二而是尋求 “1+1” 大于二的路徑。以知識為基礎技能為框架內外協調構建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平臺。在校園足球的背景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生活態度等方面的培養更具有現實意義。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學生的自我認知團結協作和創新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因材施教與品德培養提出了新的標準,為我國的素質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把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實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門將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針對性的提出核心素養的發展體系,旨在培養學生的終身適應能力和社會發展所必學的意志品質和關鍵能力。強調了學生習慣的養成、品德的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核心素養的概念在2017版本中得到了更為細致的闡述,共分為三個主體和六大素養,分別為文化基礎為主體、自主發展為主體、社會參與為主體三個方面和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核心素養不是簡單的知識與技能,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內的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綜合體現,核心素養是后天培育的結果有別于個人先天的潛力。所以在后天教育中核心素養的教育是必不可少教學內容。
《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中提出校園足球是振興我國足球主要手段,各級地方學校應加強校園足球建設,把足球課程歸納到日常教學過程中提高全體學生的足球知識與技能,培養足球興趣,開展足球競賽活動培養足球人才打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體育文化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體育實力的發展為各個國家的交流與競爭提供了國際大平臺;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繁榮。發展校園足球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足球不僅僅能增強體質與健康也能磨練和塑造堅韌的意志品質和完美的人格還能激發學生吃苦耐勞,樂于奉獻有集體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五屆國際足聯主席約瑟夫.布拉特說過: “足球作為集體項目在學校開展,是一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們學會尊重他人和遵守紀律,他們中有人會成為中國的足球明星,其他人會成為優秀的中國人。” 由此可見校園足球的開展對的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關重要的影響。
隨著校園足球的廣泛開展全國各地學校積極響應,開設足球課程,組建足球隊,參加足球比賽等方式來提升學校的足球 “底蘊” 。在這過程中部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只關注校代表隊所取得的成績,導致全體學生校園足球活動的參與并不積極,各個學校未把校園足球重點放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足球對學生的教育層面上方面。學校為提高校園足球的 “影響力” 過于注重組建足球隊參加各種足球比賽。崇尚金牌與名次過于注重少數學生的參與和精英球員的訓練;沒有體現全體學生的參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課堂上不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師生缺少互動,教師教學生模仿,仍然以以前陳舊的目光來看待校園足球,認為校園足球就是獲得更多的榮譽和獎牌,以學校評上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為目的,忽略了校園足球真正的教育意義。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打造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創造與創新思維的新課堂。從課堂的內容和形式上來看大多數的學校仍然采用老師講解示范學生不停重復的舊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創新實踐能力。教師對足球的理解停留在動作模式上沒能深化到意志品質層面,二者脫離導致校園足球發展走向極端化現象。學生一直處于聽從老師的教學安排,教師怎么安排自己則怎么去執行不會思考教師為什么會這樣安排,這樣的教學計劃對自身有什么好處。只知道一味的練習技能技巧缺乏思維能力,主觀能動性的缺乏無論是在學校的學習還是對今后步入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承受著莫大的學習壓力,這種壓力不僅僅來自于學習,也來自于父母,教師,伙伴以及所處的環境。而學習成績將是這些因素的 “導火線” 。所以每個學生在潛意識的思想認為來學校只有學習不應該為其他的事情而打亂學習,因此部分學生在學習足球上面存在著一定的抗拒。每天沉浸在學習中,擔心自己少學一個知識點而考不上名牌大學。教師在進行教育事業開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阻礙都是由于學生自身主觀學習態度的不穩定造成的。有的同學在學習過程當中實際上對校園足球并不感興趣,因此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并不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足球競賽當中。這種現象的存在直接導致校園足球在推廣的過程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環節的缺失。
校園足球首先是 “教育” 其次是 “技能” ,這才是校園足球正確的定位,將 “育人” 確定為校園足球的目標,通過校園足球的廣泛推廣培養學生意志品質進而達到育人的目的。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因受到社會,學校,家長等多方面的因素校園足球的評價標準不再是教育而演變成了獎杯和排名。功利化的因素導致校園足球在發展的過程中走向了誤區。素質教育下提倡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為具體的說是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在實施的過程中大多數的體育教師更看重的是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具體表現而忽略了學生其德、智、美、勞的培養。
在校園足球的推廣中,不僅僅是學生有良好的認知足球老師也必須有科學的認知。在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教育,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激發運動興趣。現在大多數的學生在家長的關愛中極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每個家長都對孩子灌輸 “你是最棒的” 但是當他們遇到比自己優秀的個體時這種極大的反差會造成其自尊與自信的喪失。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發展,有些學生在文化學習方面較差但是在足球方面有天賦有利于其自信心的樹立;對于有些文化成績較好的學生也許在足球運動方面有所欠缺。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才有一個正確的定位,足球教學中樹立自信是必須的但過于的自信就是自負。足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每一個教學的契機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讓其認清自我。
足球不是一個人的項目而是團體項目,教學應緊扣團結的主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人是群居性動物無論是在校園還是步入社會都需要合作精神。足球場上一個團隊有著自己的溝通方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聲吶喊都是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本能不僅僅體現在賽場上也會體現在生活中甚至是以后的工作中。合作能力的缺乏是大多數學生由學校步入社會后感到很不適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學校教師教授的大多是知識與技能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無論是在工作崗位還是在社交上都處于被動局面。團結協作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后天不斷的交流得以提升的,是保持團隊的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條件。足球教學中戰術是培養學生默契和意識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每一次戰術的制定,競賽中的每一次攻防,跑位,掩護中學生逐漸體會到團隊的力量與人合作的便利使學生逐漸養成團隊合作意識,了解自己在一個團體中是什么角色,應該盡到什么樣的職責,怎樣才能實現共同目標。
寬容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校園生活中與教師相處與同學相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在面對同一問題時我們應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青春期發育的巔峰期,情緒的波動較大,逐步培養學生對情緒的自控能力,引導雙方換位思考讓學生學會理解與包容。加強學生之間的信任,團隊既要一起享受成功也要一起承擔失敗。這樣的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將來步入社會都是各個階層的精英。
創新能力是當代學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校園足球活動培養的不是 “復印機” 而是一只 “筆” 在未來能書寫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足壇不需要下一個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但是一定需要下一個影響世界足球發展的運動員。學生在日常學習、困難的克服、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與應變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都是培養創新能力的 “必經之路” ,需要教師在平時課堂和比賽場地上培養學生處理各種突發情況的能力,設置各種賽場上可能發生的問題,比如對方故意犯規等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安排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來上一節足球課,給予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機會,角色的轉變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視角,加強其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學校鼓勵學生針對校園足球開展大膽提出意見,選拔出相對較好的意見給予一定的物質性獎勵,激發學生樂于思考和敢于思考的精神。
核心素養的培養仍然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以往的培養體系已不再適應現在的教育環境。隨著校園足球的進一步推廣,校園足球已經成為我國足球發展的重要戰略,建立一套以校園足球為平臺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發展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以往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與總結提出了教育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在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理解,學會創新與實踐,保證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