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乃春
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豐富多彩,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以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益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及活動經驗,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創設學生熟悉、有趣、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有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1]。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課外資源,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及學習能力。
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如何巧妙應用生活資源呢?如何挖掘日常生活中隱藏的數學學習資源,把這些鮮活的數學學習資源靈活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從而提升教學效益呢?下面,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會對陌生的環境產生恐懼、排斥、懷疑的心理,而對于熟悉的環境則會產生溫馨、親切、悅納的心理。校園環境對學生而言是親切熟悉、耳熟能詳的,因為他們天天在學校里學習、生活[2]。校園環境中隱藏著豐富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勤于捕捉、敢于挖掘,并大膽將其運用于數學教學中。
例如,教學“位置與方向(一)”時,筆者把學生帶入校園中,讓學生說一說操場的東面、南面、西面、北面分別有什么,操場的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分別又有些什么,并讓學生思考,要判斷這些方向,觀測者必須站在哪里,也就是以什么為觀測點。然后,筆者把學生帶到花圃旁邊,提問學生:“花圃的西南方向是什么?(操場和沙坑) 沙坑的東北方向又是什么?(操場和花圃) ”根據學生的回答,筆者追問:“這兩個問題的觀測點相同嗎?這兩個觀測點的位置有什么關系?你發現了什么?”對于這些問題,學生難以快速回答。這時,筆者及時出示校園平面圖和方向標,讓學生把實地景物和平面圖結合起來仔細觀察、深入思考。通過對比,學生終于明白,在判斷物體的方向時,必須先確定觀測點,再根據觀測點所在的位置來判斷位置與方向。此時,筆者讓學生在現實場景中體驗兩個物體的位置與方向之間的相互關系——相對性的科學原理,提升了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觀念。這樣,筆者將本節課的重難點巧妙融入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中,讓學生在熟悉、輕松的環境中理解、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知識有時較為枯燥和抽象,而生活經驗恰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因此,教師如果能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入手,把枯燥的數學課與多彩的校外生活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就能使數學學習更加鮮活,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的簡便計算”時,筆者在課前邀請家長帶領孩子去超市購物,特別交代讓家長提醒孩子關注購物金額接近整百數的付款情況,讓學生初步感知、積累“多給的要找回,少給的要再補”的購物經驗。上課時,筆者出示:“□+99、□-101”,讓學生進行簡便計算,他們對此感到困惑。于是,筆者又有針對性地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超市營業員和顧客。在購物時,加法相當于收入,“□+99”中的加99元,就是收入99元;而顧客付給營業員100元,營業員應找還顧客1元,即□+99=□+100-1。以此類推,減法就是付出,“□-101”中的減去101,就是付出101元,顧客先付給營業員100元,還要再付1元,即□-101=□-100-1。無論是真實的購物情境,還是虛擬的購物情境,都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有效資源。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資源中體會數學知識,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入現實情境中,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這樣,學生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學習是有趣、真實、有價值的。
社會在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生活中每天都會出現出許多熱點新聞。學生每天都會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大量時事新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的新鮮事件、熱點新聞,將使課堂教學充滿時代氣息,與時俱進。
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材的主題圖是“2011年年歷卡”,由于這張年歷卡的時間對學生而言比較久遠,那時他們尚未出生或剛剛出生。因此,在新課導入環節,筆者把本課的主題圖更換為學生較為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時間是哪一天。在鞏固練習環節,筆者又將近幾年發生的重大時事新聞制作成視頻為學生播放,并讓學生說出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如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的視頻、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的視頻,等等。這樣的情境把年、月、日的數學知識自然、巧妙地融入學生身邊的新聞事件中,讓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熱愛祖國、崇尚科學的情感教育。
自然界神奇無限、奧妙無窮,看似平凡無奇的自然現象、自然規律與數學知識、數學規律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應引導、鼓勵學生走進自然、探索自然,引導學生在自然現象中善于發現、敢于探究。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后,筆者設計了一節綜合練習課,讓學生思考問題:“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誰的面積更大?”筆者先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荷葉、花朵是什么形狀,思考這些葉子、花朵為什么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動手計算,得出結論: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分別大于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最后,學生從科普知識的角度了解到荷葉、花朵之所以是圓形的,是因為有利于光合作用,有助于生長等知識。
這些自然現象中隱藏的數學問題能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使其激起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人體生理結構,包括身體各部分結構、大小、比例等,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數學學習資源。學生對自身生理結構比例、生理發育等方面充滿了驚喜和好奇。教師從這些方面入手挖掘數學教學資源,讓學生結合自身生理結構、大小、比例等有關數據來學習新知,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當教學完1cm2、1dm2、1m2的大小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說一說1cm2、1dm2、1m2分別有多大。學生經過一番觀察、交流后,獲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發現:自己的拇指甲的大小、門牙的大小大約是1cm2;臉蛋的面積、手掌的面積大約是1dm2;16名三年級小學生站成一個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m2,等等。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生理結構、發育狀況,生動形象地感知了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學得有趣、學得深刻。
總之,巧用生活資源是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大膽探究、細心發現,善于捕捉、巧妙挖掘,使數學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或封閉的書本中。教師應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向社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中捕捉生活原型,讓數學課堂因現實生活而絢麗多彩、生機無限、魅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