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教育生態學對幼兒課程的影響可以簡單概括為課程生態化。課程生態化是一種理想狀態,強調課程系統及其外部環境的整體平衡性、和諧統一性、共生開放性,期望課程系統及其外部環境處于一種最優、高效、和諧發展的狀態。受教育生態學的影響,社會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幼兒園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全面和諧發展,而這也成為幼兒教育的發展目標。課程是幼兒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關系著幼兒教育質量和幼兒的終身發展,因此,從教育生態學視角研究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學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注重課程的整合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夠完善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更能激發幼兒教師的教學熱情,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1]。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對當前幼兒園課程資源應用情況展開如下分析。
園外課程資源是幼兒接觸社會的重要渠道,充分開發并利用園外課程資源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更能有效整合課程資源,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以“小廣告大智慧”這一活動為例,教師在活動開展前,讓家長帶領幼兒到生活的社區、周邊的街道上尋找廣告,由家長向幼兒簡單介紹,幫助幼兒對廣告形成簡單的理解與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家長資源及社區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廣告,向幼兒講解廣告蘊含的知識。然后教師向幼兒提問:“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廣告?喜歡哪些廣告?”教師再向幼兒講解公益廣告與商業廣告的區別,引導幼兒在觀看公益廣告的過程中萌發傳播文明的習慣和關懷他人的良好品行。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喜歡的物品自行設計廣告語。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幼兒興致高漲,能夠較好地產生情感共鳴。
以“公園藏寶”活動為例,教師帶領幼兒到公園里“藏寶”,然后讓幼兒帶領家長“尋寶”。在“藏寶”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利用沙子、樹葉、石頭等物品進行“藏寶”。對于幼兒產生的問題,教師及時進行解決。活動過程中,幼兒對“藏寶”極為感興趣,與小伙伴一起探討用什么材料才能藏好自己的寶藏;一起動手比較不同掩蓋物體與寶藏的大小,然后挑選合適的材料及掩蓋方式將寶藏藏好。最后,幼兒帶領家長去尋找寶藏。在這樣的戶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對幼兒的吸引力,較好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很好地培養幼兒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意識。
由上述兩個案例可知,大多數幼兒教師在家長、社區、自然這類園外課程資源方面,綜合采用了直接利用與整合利用兩種方式,在園外課程資源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性。
以“秋天的旋律”這一活動為例,教師在課前撿了一些樹葉與樹枝,然后將材料發放給幼兒,再指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引導幼兒用顏料、樹葉及枝干來創作秋天葉落的場景,最后由幼兒完成作品。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整合利用園內顯性資源及隱性資源。首先,教師自己撿好樹葉和枝干,沒有讓幼兒自己體驗撿樹葉及枝干的過程,這就阻斷了幼兒與大自然的聯系。其次,幼兒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匆忙完成的,幼兒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沒有感知到自己是在表現秋天,也沒有真正感受到秋天的變化。其實幼兒園內有植物角,有各種花草樹木,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園內資源。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苗圃、樹木下,感受秋天草木枯黃凋零、樹葉掉落的自然景象,引導幼兒用手去摸,用眼睛仔細觀察。教師可以讓幼兒抬頭看天空云朵的變化,看大雁飛行的場景,讓幼兒感受空氣變冷等。通過這些活動,幼兒能夠真正感受到秋天的旋律。
生態學認為,個體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外在生態系統的支持。生態學視角下的教育活動是一個整體,課程資源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幼兒教育活動的開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有效整合幼兒園課程資源。
材料是幼兒探索世界、獲取經驗的物質基礎。在幼兒園課程資源中,除了基本的教師用書、幼兒用書外,還有掛圖、卡片等配套材料。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如果出現課程配套材料缺失或者與幼兒園實際教學不符的情況,將可能影響幼兒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發揮主動性,根據活動主題尋找相關資源,通過豐富的課程資源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主動進行探索與學習。
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尋找課程資源。在開展主題活動時,有時候會出現配套活動材料缺乏或課程方案中指定的活動材料難以獲得的情況,此時,教師就可以到網上的教育論壇、教學網站等平臺收集課程資源。比如,“小康軒”App中包含許多與幼兒園課程方案相似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利用該軟件來查找與主題活動相關的課件內容及活動材料,以便順利完成課程教學。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本園的優勢資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代替缺乏的活動材料。
以“家鄉的農作物”這一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領幼兒到種植區挖花生,讓幼兒在生活區剝花生,讓幼兒在美術區用花生米及花生殼制作手工作品。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到當地的農場參觀,讓幼兒更直接地認識多種多樣的農作物,從而對家鄉的農作物有更深的了解。
教育生態學強調不同教育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促進。教師可以根據活動主題來配備相關的活動材料,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制作的材料可以用于區域活動表演,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制作的材料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展示,各區域之間的活動材料同樣可以相互流通。例如,在“神通廣大美猴王”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制作各式各樣的面塑,然后讓幼兒帶著自己的面塑到區域活動中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比如,模仿玩具超市,幼兒可以扮演售貨員來售賣面塑。在學習《西游記》時,教師還可以將這些面塑當成教具使用。總之,教師要讓教學活動與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流通起來,充分發揮聯想思維,循環使用這些教學活動材料。
幼兒園、家庭、社區這類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整合這類資源對幼兒教學來說極為重要。以“品茶”這一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家長在家中向幼兒展示茶葉、茶具,講解茶葉的相關知識。教師從社區里邀請茶道造詣較高的相關人士給幼兒講解茶的相關知識及禮儀,讓家長帶著茶具及茶葉一起參與活動,開展由幼兒向家長敬茶的活動。這樣不但能使幼兒掌握品茶的相關知識,還能進一步培養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感情,也能使家長真正參與幼兒教育工作,可謂一舉多得。教師要進一步挖掘社區、家長資源,整合“幼兒園—家庭—社區”資源,使其更好地為幼兒教育工作服務。
綜上所述,從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研究幼兒園課程資源,有助于生態學課程觀念的形成,有助于從系統整體、動態發展的角度分析幼兒園課程。教育工作者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要加深對生態學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在幼兒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該理論,進一步豐富幼兒園課程資源,增強幼兒的學習體驗,提高幼兒園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