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虹
一個有情感投入的教師,他的課堂將揮灑自如,如魚得水,這樣的課堂總是能調動學生的每一個細胞。因此,如何讓抽象、枯燥、單調、沉悶的數學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要把課上得有情趣,才能打造情感交融的課堂。教師只有遵循以趣生情、以情激趣、情趣合一的原則,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要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引發學生的思考[1]。筆者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色彩、聲音、畫面和鏈接等方面的優勢,演示了一個圓形車輪和一個正方形車輪行駛起來的不同視覺效果,使教學內容“活”了起來,變得更為形象、直觀、生動、豐富,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了他們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這樣的一個動態情境,讓學生哭笑不得,同時引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帶著問題,學生開始了對新知的探究,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魅力,同時認識到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創設情境,從學生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出發,引發學生帶疑探究,透過形象、生動、直觀的生活場景,以“境”動容,強化思維的體操,增強探究的內驅力。
在“玩”中學,能愉悅學生的身心。對游戲情有獨鐘,是每個孩子內心世界最真實的感受。在教學低年級時,教師經常采用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會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撲克牌,玩“比大小”“大減小”“快速加”“抽一抽”“有獎競猜”等游戲,將這些游戲合理地安排在“比較大小”“20以內加減法”“可能性”等課堂活動中;學習“元角分”時,學生通過現場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當起了售貨員與消費者,參與積極性高;神奇的“找規律”,教師讓學生通過剪刀石頭布,來決定誰擁有優先選擇權,選擇兩排不同個數的數字,進行短時記憶,數字較多的一組是有規律的,而選擇數字少的一組反而掉進教師設的陷阱里,通過這樣的游戲來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愉悅,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這樣情趣合一的課堂,才能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師生的情感交融。
課堂上,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引導、點撥、質疑都直接帶動著學生的思考與探究。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模擬場景,由兩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之間的爭吵引入課題。教師帶領學生通過猜、量、比、拼、折、觀察等活動,最終驗證了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發現、觀察和實踐探究能力,讓學生認識到了數學的魅力。
“好奇心”是產生問題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和一個會獨立思考問題的頭腦,使教學行為趨于多重整合。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對教材內容的掌握,常常以成績來論“英雄”。在探究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蹲”下來與學生平等對話,把課堂教學的主體轉化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這樣才可以點亮學生心中創造的火炬,激起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還是以“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例,在接下來的課堂上,教師拿出一個信封,里面裝了各種各樣的多邊形,讓學生從已知條件當中,利用所學知識去尋找未知的答案。(1)筆者先露出三角形的一個30度的角,讓學生觀察。“你們能知道其余兩個角的度數嗎?”“不能。”“顯然不能,老師再告訴大家,這是一個鈍角等腰三角形。”學生思索了一會兒,告訴了筆者答案,未露出的兩個角一個是30度,鈍角是120度。“有沒有可能兩個120度,一個30度呢?”筆者問道。學生思潮涌動,一波接著一波!(2)“接下來的這個三角形還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先出示一個角,這個角是50度。”筆者說道。馬上有學生站起來回答:“另外兩個角分別是50度和80度,因為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是相等的。”“你太聰明了,誰還有其他想法?”學生討論了一下,又給出了一個答案:“三個角的度數還有可能是50度、65度和65度,因為老師出示的這個角有可能是底角,也有可能是頂角。”此刻,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3)“又來了一個神秘嘉賓,大家想看看嗎?”教師慢慢地從信封里抽出了這個圖形的兩個角,都是90度。“此刻,你們有什么想與大家交流的?”學生帶著疑惑:“老師,我覺得這不是一個三角形,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而這兩個角加起來已經是180度了,不可能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是呀!這是一個長方形,你們知道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360度,因為它有四個直角。”“也可以把這個長方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算出來也是360度。”教師被學生的想法所折服。不得不說,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也是思維活動的工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分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與途徑。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深入探究,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權利,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
條條道路通羅馬,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勇于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解題策略,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S=2πr2+2πrh。探究圓柱體的側面積,學生經歷了不同思維方式的洗禮,有的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側面積展開圖有可能是一個長方形,也有可能是一個正方形;有的沿著側面斜著剪,就會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不管通過以上哪種方式,他們都能夠尋找到與舊知識之間的必然聯系。通過這樣的課堂,學生構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與視角來解決從未遇到的新問題。在學生得出圓柱體的表面積公式后,教師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公式,思考還有沒有更簡單的表示方式。經過教師的再次點撥引導,學生最終得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還可以寫成S=2πr(r+h),用這個公式來求圓柱的表面積更加方便與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對于學生的智慧成果,教師還將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驗證,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更佳的解題策略,感受數學的魔力。
數學教育是開放的教育,應通過思維的碰撞,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數學教育是師生互動的教育,教師應摒棄簡單的你問我答,倡導有理的交流互動;數學教育是探索發現的教育,教師應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探尋未知的世界;數學教育是充滿活力的教育,能時刻喚醒學生的思維內驅力。優化教學實效,教師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要多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思維的海洋里徜徉;要給學生提供淋漓盡致的展現自我的舞臺,使學生享受探索與思考帶來的成功快樂體驗,從而讓數學探究式教學柳暗花明,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