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平
科學素養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構成要素,對個人發展與國家進步具有重要影響。小學科學作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明白科學道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小學是科學情感、科學態度、科學習慣等形成的關鍵時期。自2001年起,小學三到六年級開設科學課,2017年秋季,教育部將科學課起始年級調整至一年級,讓學生更早接觸科學學科,這充分反映了國家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視。怎樣上好一年級科學課?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學生自主探究是否真的有效?教學還存在哪些不足?這些都成為廣大科學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年級科學教師,積極加入教學研究行列,邊實踐邊總結,將在本文中分析一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策略。
筆者曾參加了一些一年級科學教學觀摩活動,發現當前階段,小學一年級科學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動手、輕動腦,學生玩多學少、動多靜少。筆者將談談一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一年級科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許多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以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1]。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分注重游戲形式,教學中的娛樂元素過多,缺少教學內容,導致學生玩的時間過多,探究學習的時間較少。
在一年級科學教學中,興趣培養與科學學習應兼顧,教師既要使學生保持愉悅心情,培養科學情感,又要引導學生在玩中習得知識、鍛煉能力。例如,某教師在教學“玩泥巴”一課時,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充分放手,把泥土、篩子等材料交給學生后,就讓學生自由活動。學生隨意地玩泥土,大半節課都在開心地玩泥巴,但學習效果卻不理想。因此,教師應發揮自身主導性,控制好玩與學的比例,引導學生規范、有序地進行探究。比如,教師應在學生進行自主活動前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教師應為學生適當進行演示和講解,為學生介紹篩子的使用方法,講解泥土中應加入多少水,讓學生學會規范操作。在這樣的安排下,學生的探究學習會更加科學、有效。
優秀的科學課如同一曲交響樂,包含不同的樂章,有開端,也有結尾;有快節奏,也有慢節奏。低年級科學課堂往往比高年級科學課堂氣氛活躍,在許多一年級科學課中,幾乎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熱熱鬧鬧的,學生十分活躍,或動手操作,或討論激烈,很少有安靜的時間。這種課堂看似很成功,其實教學效率并不高。
學生動得多,靜得少,感性活動有余,理性活動不足,課堂變成了熱鬧的“市場”,容易給人一種嘈雜無序的感覺。例如,某教師在“玩泥巴”一課的教學中,整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在過于熱鬧的氣氛中,學生的學習卻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其深入探究知識,導致學習流于形式。學生動得多,靜得少,也說明教師放得多,收得少。教師應做到收放結合,利用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有序地進行探究,使學生動靜有度。
實踐性是小學科學的顯著特點,探究是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應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與技能,在體驗中理解科學知識。許多科學教師深知“做中學”的道理,在科學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積極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為學生搭建操作的平臺。然而,許多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做得多、想得少,形象思維多、抽象思維少,大大降低了科學探究的質效。例如,在教學“玩玩轉小水輪”一課時,某教師以“做中學”為主要方式,組織學生“裝小水輪”“玩小水輪”,讓他們“用嘴吹”“用手撥”“用水沖”,整堂課中學生不停動手操作,卻很少有時間進行思考。
對于一年級科學課堂中學生玩得多、學得少的問題,教師應把握好玩的分寸,做到玩學兼顧。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組織引導作用,對學生玩的過程進行有效管理與指導,引導學生會玩、會學,讓學生有意義地玩。
玩學兼顧即玩中有學,要以玩為手段,以學為目的;以玩為輔,以學習為主。玩學兼顧,旨在讓學生在趣中學、樂中學。低年級科學探究活動不是純粹的科學探究,而是一種趣味探究。教師應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邊玩邊學,在玩中理解知識,發現科學規律,悟出科學道理。“玩泥巴”是典型的玩學結合的課例,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把握好玩的分寸,引導學生在玩中學。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手摸一摸、用篩子篩泥土,并引導學生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點,引導學生邊玩邊感受,在和泥與做泥塑的過程中體驗泥巴的黏性,了解加水后的泥巴與干泥土的不同特點。
愛動是學生的天性,動得過多學而不專,靜得過多又呆如木雞。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使學生做到動靜有度。這里的動是指學生的活躍度,體現了學生的活動參與性;靜是指活動后的靜心沉思,是熱鬧過后的安靜氣氛。基于一年級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動多靜少的問題,教師應主動調控動的頻率,做到動靜結合、動中有靜。
托爾斯泰說過:“思想必定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在孤獨中進行加工與表達。”科學探究不僅要求學生動手做,而且要求學生靜心思;不僅要與人合作,而且要進行獨立思考。有效學習的課堂要有動有靜、動靜相宜,這就要求教師調控動的頻率,科學設計操作、討論、合作等活動,控制學生互動合作的次數與頻率,調節互動交流的節奏與程度,以避免學生動得過多,防止學生動得膚淺。例如,在教學“玩泥巴”一課時,篩泥土與做泥塑是兩項操作性活動,學生勢必要進行動手操作,但在操作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觀察三個篩子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按照什么順序去篩,然后動手做一做。教師還要在學生動得過多時進行干預,讓學生及時停止,適時安靜下來,讓他們有靜心思考的時間,有理解感悟的過程,有抽象概括的機會。
探究式學習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自主建構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的過程。針對一年級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做多想少的現狀,教師應秉持手腦聯動的原則,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發揮手和腦的作用,既要動手做,又要動腦思,在做中體驗,在思中理解。
在手腦聯動的基礎上,教師應保證學生思考的深度。教師可以通過優質提問拓寬學生思考的深度,如提出一些找過程、找方法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玩泥巴”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動手篩泥土前提問:“怎樣才能得到更多顆粒細小的泥土?”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做泥塑需要經歷哪幾個過程。做思結合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學習的深度,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獨創性。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一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積極尋找相應的解決策略,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思維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做到玩學兼顧、動靜結合、手腦聯動,從而使科學探究真實發生,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