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冬冬
《安全生產法》(修正案)7年磨一劍,被給予眾望。尤其是將“三管三必須”首次寫入法條,更是對行業主管部門各司其安全監管之職的明確規定。“三管三必須”即“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換言之,應急管理部門并非安全生產監管的兜底部門,其監督管理的對象也要根據“三管三必須”確定。
2013年,山東省青島市“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發生。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輸油管線泄漏引發爆燃事故搶險工作時強調,要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考核獎懲,全面推進安全生產工作。2016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指出,目前的監管體制機制不完善,綜合監管和行業監管職責定位不清,導致監管職責不明晰,存在著重復監管和有些部門躲避監管責任的現象。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在2016年底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以及2018年初下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等中央文件中,都明確提出,按照“三管三必須”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厘清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的關系,明確各有關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職責。
2019年,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后,針對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暴露出的漏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中再次重申了“三管三必須”以及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此外,一些地方還進行了積極的立法探索。目前,天津、山東、遼寧、江西等11個省份已將“三管三必須”寫入地方性法規,如《天津市安全生產條例》規定,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三管三必須”的原則,建立生產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綜上,將“三管三必須”及時上升到法律范疇,既是堅持和維護中國特色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系統總結我國安全生產實踐經驗,構建科學有效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的客觀需要。
然而,9月10日,大連市普蘭店區一住戶家中發生燃氣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5人受傷。9月13日,經大連市委研究決定:免去大連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張福久,黨委副書記、局長楊哲職務。由此,剛剛實施不足半月的《安全生產法》(修正案)中有關“三管三必須”的原則受到了挑戰,輿論嘩然。
為什么本應由大連市住房與建設局擔起的城鎮燃氣行業的監督管理職責,卻由該市應急管理局擔責?此事,亦引起了國家應急管理部的重視。9月15日,大連市安委會召開會議,披露“9·10”燃氣爆炸事故的原因,系室內液化石油氣管道在穿樓板處腐蝕泄漏,遇點火源產生爆燃所致。同時明確,這起事故暴露出住建部門在燃氣行業監管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責成住建部門作出深刻檢查。并說明“免去大連市應急局主要領導職務,另行安排工作。”
新法新規初立,落地尚需時日。無論前途多么艱難,“三管三必須”原則必須遵照《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要求扎扎實實落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