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平
(甘肅省鎮原縣廟渠鎮廟渠小學,甘肅慶陽 744509)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給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利用信息技術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明確提出:“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應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應積極拓寬小學語文的教學領域,充分利用跨學科教學模式以及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現代信息技術能夠通過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將傳統的語文教學內容形象化、豐富化、動態化。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以書本為基礎,導致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學生接受的知識有限,無法滿足學生深入發展的要求。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整合,不僅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更是教學水平質的提升。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拓展小學語文的學習領域,實現小學語文跨專業教學,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要使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就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不丟棄教材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整合,教師應將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入信息技術中,實現二者靈活地相互配合與促進。在此過程中,教師切忌只將信息技術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小學語文的內容覆蓋范圍廣、知識豐富,因而利用信息技術對其進行整合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內容時,應充分整合二者的知識內容,打破傳統語文教育與信息技術的局限性,進而將信息技術發展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還能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培養其靈活思考的能力、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能力[1]。
在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與語文知識相結合,還能成為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獲取、處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2]。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將成為常見的學習工具,輔助學生學習。與此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課堂,標志著教育輔助手段更新的時代已經到來。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將幻燈機、投影儀和錄音機進行整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加上互聯網的支持,從而將教學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為師生搭建一個便利的學習平臺。
例如,在講授《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大自然的啟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生字、生詞,并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進而了解文章的本質,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保護自然的思想,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進而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學習科學的興趣。又如,在《“打掃”森林》這一篇短文中,教師要向學生講解食物鏈現象,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生物可以通過食物產生聯系,更要教育學生保護自然的平衡,避免人為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再如,《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認識生物帶給人類的啟示。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資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對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又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3]。學生熟練掌握這種能力后,不僅能獨立完成語文學習,甚至可以進行跨學科、全方位的學習,從而實現綜合發展。
教師適當地運用科學技術,能夠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教師主導課堂的低效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高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幫助教師突破教材的束縛,帶領學生探索教材以外的豐富世界。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后,就會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實現思維、知識、能力的拓展與延伸。
例如,在講授《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由于學生的閱歷有限,大多數學生并未切身體驗過課文中的場景,從而出現理解困難的現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阻礙。這時,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獨特作用,突破教材的限制,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相關的音頻、視頻,為學生呈現多感官、立體、直觀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學生在瀏覽了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后,可以在腦中形成清晰、系統的知識體系。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學習課文內容,還能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水平。
教師還可以在本篇課文教學結束后安排學生獨自創作一篇寫景作文,以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如建議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收集影像資料,并進行分析,以達到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完美結合,教師應著重關注兩者的結合點,有選擇地進行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
例如,在進行《蝙蝠與雷達》一課的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到這篇課文是一篇邏輯較強、思路清晰的科普類文章。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樂于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如果教師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向學生介紹雷達,學生可能很難理解雷達的實際用途,更不用說深刻把握蝙蝠與雷達的關系了。但如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文內容與拓展知識相結合,學生就可以輕松地理解所學知識了。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如生物學知識、物理學知識,向學生全面、深入地介紹雷達的效用,并向學生介紹雷達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全方位、立體地了解雷達,使知識面得到了拓展,思維也受到了啟發。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勢在必行。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結合,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新型跨學科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實踐證明,在信息化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