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江蘇南京 210000)
貫徹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助力學生計算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每一位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施中需要全面考慮的重點內容。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把握核心素養視角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進而實現高效教學,為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當前形勢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總結如下:其一,教師不注重問題驅動。小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強,有效的問題設計是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喚醒學生學習欲望的重要手段[1]。但是,從實際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不注重問題驅動,使得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夠高,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也影響到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其二,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激發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途徑。但是,從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部分信息技術教師依然沿用傳統化和固定化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思路得不到啟發、學習興趣嚴重不足,不利于優化課堂教學,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其三,教師忽視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教師積極地開展實踐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數字化學習能力。但是,從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基本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使得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其四,課堂活動較少。有效化和豐富化的課堂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活力、喚醒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的基本手段[2]。但是,從實際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沒有把握好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的活動較少,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影響到了對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以上這些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對學生信息綜合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繼而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有效問題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和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作用和價值,積極地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強化問題驅動,同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進行問題定位,有效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3]。例如,在教學“插入超鏈接”這一內容時,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具有概括性、啟發性和指引性的問題,如“播放幻燈片時能不能像訪問網頁一樣實現自由跳轉?”“超鏈接對象和鏈接目標分別是什么?”“哪些文件類型可以作為超鏈接的對象?”“如何修改鏈接路徑和鏈接目標?”等等,讓學生以問題為指引,通過網上交流、合作探究等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和對策,對這些問題進行細化分析和解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指引,如幫助學生指引問題的解決方向、點撥問題的解決思路等,從而有效喚醒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強化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
信息技術在展示和應用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對于梳理知識體系、激發學生計算思維等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引入信息技術,給予學生較好的學習體驗,進而不斷激發學生的信息思維,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助力班級每位學生信息綜合素養的培養。例如,在教學Scratch 單元“吃豆精靈”小節內容時,信息技術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對本課控件模塊的使用和程序設計思路進行細化梳理和具體展示,指導學生分析游戲中的角色及相應動作,對角色進行程序設計,運用偵測和隨機函數創作游戲,讓學生在搭建、調試和運行過程中,掌握利用編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即分析問題—設計算法—編寫程序—調試運行—檢測結果,讓清晰的展示和具體的任務激發學生的計算思維,并引發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可以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對班級學生進行隨機性和有效化的課堂提問,詢問學生如何借助信息資源進行創新性程序設計,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并選擇最優的學習方式對這些內容進行學習,助力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深刻理解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強化實踐教學,并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開展數字化學習,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信息綜合素養。例如,在教學“畫圓形和方形”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積極強化實踐教學,為學生設計PPT教學課件,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畫圓形和方形的步驟。同時,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微課操作演示視頻,引導學生按照具體的操作來上機進行操作練習,通過數字化資源學習來規范自身的操作行為。教師可以通過即時通信工具對學生進行在線指導,引導學生解決實踐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繼而在數字化資源的應用和學習中提升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把握該階段小學生的基本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趣味化的課堂活動,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活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信息責任意識,進而助力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例如,在教學“網絡文明小公民”小節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以“信息責任我來說”為主題的討論活動,按照特質互補的基本原則,將班級學生劃分成不同的討論小組,并選擇出本組的小組長,以協調成員進行討論,維持課堂的學習秩序。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對計算機病毒的概念、危害,以及如何健康上網、綠色上網進行全面化和認真化的討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參考案例,如某人因網絡造謠被抓、某人因發布攻擊國家安全的不當言論被批捕等,輔助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這樣開放式、自由化和趣味化的討論活動中加深認識,強化自身的信息責任意識,為后續的綠色健康上網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的基本工作任務。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強化責任意識,聯合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同行,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和探索,并在具體的核心素養培養實踐中強化問題驅動,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合理引入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計算思維;有效強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數字化學習;開展豐富課堂活動,強化學生信息社會責任。通過靈活采取以上策略,教師可以真正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落實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助力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