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實施“定制村干”培育工程,構建育、管、用全鏈條培養管理機制。分類培訓。搭建“經常培訓+導師幫帶”“分類施教+崗位磨煉”的“1+1”育才平臺,建立初任、在職、進修等分類培訓制度,每年全脫產培訓時間不少于15天。動態管理?!耙蝗艘粰n”全過程紀實管理,推行正負清單,強化對優秀“定制村干”的培養力度。多元發展。建立三級崗位等級序列,加大“定制村干”選拔為村“兩委”干部、黨務干部、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的力度。科學考評。以“定性+定量”方式開展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崗位調整、薪酬待遇等重要依據。
(王躍鑫)
打造各類平臺,組織“專題學”。分類制訂學習計劃,發揮“學習強國”等平臺作用,依托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領導干部、基層黨組織書記到所在黨組織、掛點聯系單位等處上一次黨史專題黨課。用好紅色資源,開展“現場學”。發揮市內及周邊紅色資源,組織赴“十人橋”烈士陵園開展現場學黨史活動,增強學習黨史自覺性、主動性。抓好實踐活動,推進“互動學”。遴選黨史宣講“名嘴”和宣講志愿者,面向全市農村和社區黨員群眾,采用專題講座、文藝演出、海報宣傳、電影放映等形式,引導基層黨員群眾聽黨話、跟黨走。
(瓦窯宣)
“班前十分鐘”,老黨員領學中央最新指示精神、產業發展動態等,提升年輕黨員榮譽感、歸屬感;“班中十分鐘”,技術骨干黨員開展現場教學,分享在新品研發、工藝革新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集聚眾人之智;“班后十分鐘”,年輕黨員收聽收看“微黨課”,開展學習交流、暢談收獲感悟。該工作法推廣以來,先后培育“黨員示范崗”“工人先鋒號”等171個,評選“十佳黨員”“先進模范”等323人。
(董 組)
句容市實施“黨員先鋒”引領工程,利用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紅色資源,推進鐵軍營二期、黨章苑等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范點建設,打造多條“紅色路線”,提升黨員教育培訓水平。試點建立黨員先鋒指數評價體系,分領域、分類型制定先鋒亮績清單和負面行為清單,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探索流動黨員“三定三清”管理工作法,流動定位、活動定時、聯絡定人,實現流動黨員人數清、動向清、思想清。抓緊抓實發展黨員、組織員隊伍建設、黨員檔案電子化等工作,提升黨員教育管理質效。
(楊 鵬 許 超)
精準研判“摸家底”。部務會成員牽頭成立4個考核組,對全市21個鄉鎮開展調研,提前發現和儲備一批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創建等急難險重任務中表現好的“五類人員”。黨委把關“明責任”。制定下發《關于推薦報送“五類人員”優秀人選的通知》,每個鄉鎮擇優推薦不少于3名“五類人員”,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基礎上擇優推薦。好中擇優“選準人”。擇優比選25名事業編制干部作為鄉鎮領導班子預備人選,對入圍考察環節人員按1∶1.5差額考察,采取民主測評、個別談話、實地走訪等方式,票決確定擬進鎮領導班子人選。
(邳 組)
突出有效供給。發揮組織優勢,深度挖掘新四軍六師駐地舊址紅色資源,打造示范型黨性教育實境課堂。突出實用實效。打造黨員教育個性化平臺,開設集智能黨建、紅色空間、有聲閱讀等功能于一體的“黨建有聲圖書館”,開設“江陰黨史大事紀”專欄,建立紅色講師團,推出錢佐說黨史、紅色流動課堂等特色課程29項。突出紅色傳承。統籌紅色教育資源,建成一批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組織開展紅色印記尋訪活動,制作7集系列微紀錄片,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紅色教育。
(江陰組)
比政策法規知曉率,增強學習宣傳。開展“學習文件做表率,科學選任我參與”線上答題比賽,邀請組織、人社及編辦業務科長專題授課。比選人用人規范性,增強制度執行。組建13個專項督查組,審視近5年來干部選用細節。比干部群眾滿意度,增強考核問效。發放調查問卷1322份,就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執行政治標準、規范選任程序等征求意見建議。比問題整改主動性,增強作風建設。各督查組及時撰寫督查報告,并匯總梳理個性和共性問題,制定全縣科員級干部選用管理“風控機制”和權力運行流程圖。
(江增寧 吳本奇)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在南京棲霞創辦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試驗鄉村師范——曉莊師范。成立不久,為保護一大批逃亡的共產黨員和左翼知識分子,曉莊師范10名學生團員被殺害。南京市棲霞區地方志辦公室擬編纂《師之魂——陶行知在南京棲霞》一書,通過挖掘和開發館藏紅色檔案,感悟先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目前,由區地方志辦公室、高校、區教育局組成的編纂隊伍,正緊鑼密鼓地征集史料、搭建框架,書籍預計今年年底出爐。
(張永芳 朱高明)
深入開展“五抓好五促”提效能、全力奪取“雙勝利”專項行動,融合以“互聯網+”“黨支部+”“先鋒隊+”為內容的“3+”理念,以高質量外事服務助推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國第一家推行“不見面審批”,率先建成全省因公出國審批“一張網”。聯合高校赴企業調研座談,為高校產學研用牽線搭橋。牽頭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外事統籌工作,推動近百家友城企業參展。創新“云外事”工作模式,推進“重點國別計劃”“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等年度重點任務實施。
(謝琳琳 陳小軍)